追忆教子胡同:教子胡同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京城有两个教子胡同,一个在宣武区,一个在东城区(钱满胡同并入)。笔者自小出生在京城西南角宣武区教子胡同中的法源里,在教子胡同怀抱中长大。如今已经近知天命之年,对曾天天患难与共、唇齿相依、朝夕相处的胡同有着很深的感情。蓦然回首,如今看到的教子胡同,也已经是生机勃勃的街巷了。
  处在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的教子胡同是一条南北方向的胡同,北接宽阔的两广大街,南至南横街,东面是著名的莱市口地区,西面是牛街地区,胡同现在全长约有750米,宽有8~15米,它并非是一条笔直的胡同,中间一段有些曲折。教子胡同从北到南走一遭只需20分钟。一位出国8年的发小儿到家里来访,谈到教子胡同,感慨万分:如今这里已经是面貌一新了!
  
  一
  过了宣武门,向西南方向远远望去,一片楼群拔地而起,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那红褐色的两栋凌云居。胡同的西部是一片连一片的新建的楼群,生气盎然,青春焕发;北部东侧依然保留原始的低矮院落、平房,存有老北京四合院的痕迹,显得沉稳庄重,古韵十足。这里的人们一部分依然守候着历史的烙印、沿袭着习惯的轨迹,而另一部分己经享受着生活环境的变迁,沐浴着新生活的光彩。
  凌云居与周边具有浓郁穆斯林风格的黄绿相间的楼群相比,也是那样风格独特,使人难以忘怀。殊不知,过去这里只是一片面积较大、有许多底矮平房的大杂院。院落中、屋门前的枣树、槐树在有限的空间中生长。每当收获时节,人们挥舞着竹棍敲打着枣树枝条,采摘或红或青的枣子,掉下的枣打在人们的头上、肩上、背上,或在屋顶上跳跃,或坠落在地。孩子们早已经大口大口地咀嚼起来,而大人们则将香甜的脆枣分发给邻居们,一起享受秋收的快乐。
  那里的街坊们都非常亲爱友善。住在这里的玉庆、玉才是我儿时的伙伴,那时我经常到那里玩耍,记得有一个夏天在一砖头堆里捕捉到一只蟋蟀,为了争夺其占有权,我们因此还红了脸,惊动了双方的家长,好长一段时间没有来往。
  坐落在教子胡同北口西南角的副食店现已经被拆掉,胡同中大部分居民都在这里买盐打油。它维系着胡同百姓的日常生活。店前的电线杆是终身难忘的地方,那里曾是班车站的标志。参加工作以后,每天清晨6点钟,在那里乘班车去京城东北方向的大山子地区北京电机总厂上班。每天都要揉着惺忪的睡眼,跑过教子胡同去赶班车:如果晚点,则只能挤一个半小时的公共汽车,结果是上班迟到。遇到下雨下雪的天气,我就会躲在副食店的廊檐下,或坐在胡同东北角的小吃店啃着油条、炸糕等遥望着班车的出现。十几年过去了,如今副食店、小吃店已经没有了,替代的是牛街双拥共建弧型宣传画廊。12个金色大字与20层凌云居高楼,一高一矮遥相呼应,把守着崭新的教子胡同北端两侧。
  
  二
  离胡同北端不远处,有一栋4层的楼房,每天清晨,这里慢慢不断地聚拢着人群,以青年学生居多,其中也有年过花甲的老年人。这里是宣武图书馆,每天都挤满了如饥似渴求知的人们。20年前,我在这里认识了架着双拐的小潘,他住在菜市口,每天总是早早地来到图书馆。这里的许多来人都认识他,他总是坐在阅览室一个固定的位子。偶尔有时候来晚了,坐在那个椅子上的人会赶忙站起来,把他搀扶到那个位子上。这时候他脸上总是带着歉意的表情,嘴中忙不停地说道:“谢谢,谢谢,不好意思。”小潘自学的是英语,在某个翻译公司搞笔译工作。十几年不见了,推算起来,如今小潘也四十好几了,前几年听说他和老婆搞了一个公司,如今也不知道他怎样了。每次经过图书馆,总会想起架着双拐的小潘,想起他面对别人的照顾时谦恭的样子,想起在阅览室桌子旁一坐就是好半天的他熟悉的身影……
  图书馆对面是宣武区牛街民族团结小区,这里共有五区12栋楼,每栋楼的风格大体都一样。上世纪90年代国家财政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再加上世界各地民族援助的资金,将这里十几平方公里的低矮破旧的平房和院落,建造起了一座座崭新的、黄绿相间的楼群,把整个胡同乃至周围地区衬托得生气盎然。
  
  三
  翔达公司的对面西侧是穆德楼饭庄,它是经营清真风味的穆斯林餐饮的场所,居住在这附近的回民是这里的常客。原址过去曾是一个蔬菜销售站,它与南横街菜站、牛街菜站、菜市口菜站、广安门菜站、骡马市菜站等构成了为这个地区老百姓提供蔬菜以及副食品的菜蔬销售网络,不管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季,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将适季的蔬菜及时地供给百姓。
  夏天,人们顶着骄阳,汗流浃背地排着队,手里提着网兜或拎着大盆,购买几分钱一大堆的西红柿、圆白菜、茄子等蔬菜;冬天,披星戴月,穿着厚厚的棉衣,戴着棉帽子,顶着呼啸的西北风,采购仅有的几分钱一斤的大白菜,每家每户几百斤地或搬或推往家里运。气候不好的时候,院子里堆积着用各种物品苫得严实的白菜垛子。遇上晴朗的天气,街路旁、院子的空地,甚至房顶上到处码放着晾晒的大白菜,那场景,到现在仍然记忆深刻,终身难忘。
  如今,经济发展,市场繁荣,一年四季蔬菜品种供应充足,那样的场景再也见不着了。
  
  四
  不知不觉中走到了胡同中央,来到了路西一座5层灰色楼前,院子大门上有一块牌子,上写“北京市大宝装潢印刷厂”。这个电视上经常做广告的厂子,是一家福利企业,以生产“大宝”化妆品而得名。这个厂的前身是个残疾人福利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管刮风还是下雨,每到上下班时间,都会见到形形色色的人进出这个企业大门。不论是无声的、有声的,还是拄拐的、互相搀扶的,这个胡同的人们对他们都是给予尽可能多的帮助。遇上下雨下雪天气,居民们会主动上前帮助打伞、披上雨衣,扶着走过很长的路,上班送到车间里面,下班甚至送到附近的家里。
  目前,宣武区共有残疾人2.34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总数的4.46%。几十年来陆续到这里就业的残疾人已经数不胜数,他们不靠亲属、集体或国家供养,靠着自己的双手,不仅为国家减轻了负担,还为国家创造了财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们热爱生活、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不仅赢得了胡同附近人们的尊重,也赢得了全社会的赞扬和尊敬。
  如今,由于企业经营的转变,这里进出的人群虽然不如过去多了,但是洋溢在人们脸上的笑容依然如故。
  
  五
  走进胡同的南半部,你老远就会看到街的中央矗立着一棵高大的槐树,道路改造时,为了保护古树,特意将它围挡起来,非常醒目。过去它立在院门前,人们夏日在绿阴下乘凉、戏耍,茂密的枝叶呵护着人们温暖的生活。如今,它更像是一个标志,记录着新老街的今昔,丈量着新旧胡同的宽度,见证着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向北望去,胡同口高楼拔地而起;望南回首,南横街路口街宽路明,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伊斯兰教协会)、国家民委招待所建筑雄伟辉煌;东面看去,法源寺西里小区的5栋楼群旧貌换新颜;西面视望,春风小区一片生气。如果你想了解教子胡同,可以站在老槐树下,倾听她对你的诉说。
  1644年,清兵进入北京,实施满汉分居、兵民分置、内城禁止经商和娱乐活动等一系列政策,是将宣武区地域推向繁荣的动力。教子胡同和北京的胡同名称一样是从元朝开始,一直靠人们的口头相传,至于用文字写在标牌上,钉在胡同口,那是到了1934年才普遍使用的。
  如今,不见了当年的麻刀胡同(磨刀胡同)、寿刘胡同(瘦肉胡同)、沙栏胡同(栅栏胡同、沙拉胡同)、春风胡同(王老师傅胡同)、烂漫胡同(烂面胡同、懒眠胡同)、莲花胡同(莲花寺湾)、输入胡同(熟肉胡同)。但在老北京人眼里,这条老路依旧在,它宛如一根岁月的缆绳,荡起了南城的“花胜遗风”,荡起了悠悠的美韵,万千的“花市瑰宝”充盈在偌大京城的西南,在古城的西南隅积淀成一种历史的遗韵。
  如果说过去教子胡同像糖葫芦的竹签儿,把几十个胡同串联起来,镶嵌在古京城西南的版图上,形成了老北京胡同脉络的一个局部;那么,现在的教子胡同则是一个“中国结”的缆绳,将附近似朵朵奇葩的楼群连接起来,装点着南城灿烂辉煌的庄园。
  
  六
  教子胡同东比邻佛教圣地法源寺,西紧贴穆斯林礼拜的清真寺。这一地带居住着24个民族的群众,大家彼此尊重、和睦相处。它们依附在京城的怀抱中,闻听着首都的声息,伴随着都市的脉搏,同呼吸、共命运。京城的每一次动荡都扯动着这里的一切――“大跃进”的鼓号敲进了人们的耳膜;自然灾害的瘟疫桎梏着人们的生命;“文革”的浪潮拍打着人们的思绪;粉碎“四人帮”的喜悦洋溢在人们的脸上。这个胡同继承和吸取的,已经摄入人们的视野。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固守在这条南城普通的街巷里,聆听着法源寺的钟声和牛街清真寺的诵经声,这里的孩儿如今也都有了下一代。
  每每看到街口气势恢宏的凌云居,就会记起伴随着前半生朝夕相处的教子胡同。
  编辑/王文娜

相关热词搜索:教子 追忆 胡同 追忆教子胡同 教子胡同 北京教子胡同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