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部的首要任务:改革还是发展?]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

发布时间:2020-03-01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回顾历史:铁路亟须解决运输瓶颈问题      问题一:铁路改革曾一度被启动又一度被搁置,经历了1986年的“大包干”、2000年的网运分离、2003年的跨越式发展等,可谓是一波三折。铁路改革为何会长期徘徊?
  曹远征:铁路建设是以发展为主还是以改革为主,弄清这点非常关键。中国铁路首要的任务是突破瓶颈还是提高效率?这个问题在前几次改革中一直存有争议。结果是2003年后提出跨越式发展,这实际上是认为铁路应以发展为主,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先解决铁路运输能力瓶颈问题。
  既然首要任务是解决铁路运输中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铁路就必须保持高度集中统一的安排和调度,这样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产品运输,才能避免事故的出现。
  运量、运价因此受到管制,铁道部的体制也因此维持了下来。
  当然,铁路的体制这些年也发生了一些改变。铁路原先一直是军事化管理的,其内部甚至有公安系统。这些年对这些部门进行了剥离,将与运输关系不大的先剥出去,但仍然维持骨干运输。
  这就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郭励弘:从建设速度看,解放初是2.2万公里运营线路,到2010年达到9.1万公里,已超越俄罗斯,成为全世界铁路总长第二的国家。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们建了6.9万公里铁路,而印度过去80年只建了1.4万公里。从运营来看,根据2006年的数据,我国铁路旅客周转量、完成货物发送量、完成换算周转量和运输密度,分别是印度的1.2倍、4.8倍、2.9倍、2.4倍。从创新来看,现在高铁总里程、运营时速双双居世界第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高铁的创新模式。
  我国铁路同时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改革。中国铁路是国资中的另类。过去谈的国企改革多针对竞争性领域,铁路是基础设施领域;但基础设施多是地方性的,铁路则是全国性的。所以,铁路改革不能简单套用以往的经验,必须认清改革的目的和方向。
  
  借鉴国际经验:铁路运营的几种模式
  
  问题二:现在人们都在争议铁路改革问题。铁路应朝向哪种模式进行改革?从国际经验来看,铁路有哪几种运营模式?
  曹远征:铁路无法全面借鉴竞争性国企的改革模式,只能借鉴国外经验。
  目前全球有三种模式:一是上下分离的欧洲模式,路网是一个整体,运营拆开,有客运、货运公司等。二是日本模式,分成区域,各地区独立运营,我们也曾设想过拆成几个大区,每个大区成立一个公司,形成路网上下结合的运行模式。三是美国模式,平行的铁路之间展开竞争,在同一条线路上,有多家公司经营的不同铁路,它们之间互相竞争。
  一般来说,平行模式浪费比较严重,我们不太赞成,所以就演变为前两种模式的选择,是上下分离还是分拆成区域公司,在这个问题上存有争议。
  若按区域划分公司,客观上要求这个国家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大体一致,这样客货流量才能比较充沛。中国却恰恰相反,西部铁路线非常长,建筑难度也较大,但客货运量都很少,因此西部公司肯定要亏损。后来我们把亏损的铁路建成独立公司,像南疆铁路公司和青藏铁路公司,它们都是有补助的。在这种情况下,铁路不能拆,一旦分拆,就意味着那些公司也活不了了;不拆的话,还可以靠盈利的部分弥补亏损的部分。
  如果上下分拆,成立客运、货运公司,轨道用出租的方式,就像电力商业一样,电网是一个公司,发电端可以随便竞争。将来列车牌照可以由任何人来投标,只要按照统一的时刻表运行就可以。在公用事业特别是轨道交通中,上下分离是比较常见的模式,如北京的四号线地铁,基础设施是北京市投资建设的,营运却是香港的一家公司,政府只负责把轨道维修好,剩下的交给公司来营运,允许赚钱。
  我们曾给铁道部建议过这种模式,铁道部也做了相关安排,把铁路分拆成客运、牵引、货运公司。但后来有两个情况让这件事搁浅了:一是大秦铁路的出现,它是上下一体的;二是地方铁路干线和支线的通路权问题。
  后来,因为发展问题更重要,铁路改革就被淹没了。
  高铁又是另一种分拆方式,高铁是一家公司,原有的轨道是另一家公司,几乎有点像美国模式了,如在京沪铁路旁加了一条高铁,两条几乎是平行线,只不过一个跑客运,一个跑货运,各自是一家独立的公司。
  铁路是比较特殊的一个行业,它是网络式的,一般所谓工业企业和其他竞争行业不太一样,其重组需要一些特别的安排。是上下分离还是分拆,这取决于在重组和要达成目标之间差异的理解。
  郭励弘:中国的改革是由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开始的,承包制改革非常成功,当时很多人就认为城市里的工业、商业改革也应承包,一包就灵,所以1986年铁路实行了“大包干”。但农业的个体小生产和社会化大生产不是一回事,不能套用,铁路包干失败了。
  2000年“网运分离”改革是个错误。美国到现在还是网运合一的,是世界上铁路最长的国家;英国铁路一度被拆成100多家公司,“网”和“运”分别有很多公司,最后改革失败了,损失巨大。所以我不赞成盲目推行网运分离。
  我认为,拆分的思路也是错误的。国有资本只有统一才能实现“市场换技术”,铁路好就好在从来没被拆过。在高铁技术谈判中,铁道部明令统一对外,下属的几个机车车辆厂不能单独谈判,法日德三国为争夺我国市场,不得不大幅降低技术转让费用。
  现在一说反垄断,人们就以为是要拆分国有企业,这是一个误区。政府垄断和厂商垄断不同,政府垄断是不让民营进来,厂商垄断则是一家企业占有相当一部分市场。我们要反对的是政府垄断,但应该注意保护厂商垄断,任何产业中都有相当规模的企业。过去的很多改革中,政府拆分了大国企,但结果还是不让民营进来,还是政府垄断。中国铁路不应为了竞争而拆分,竞争是不同资本的竞争,同一资本并不构成竞争。
  
  政企分开是铁路改革的方向
  
  问题三:今后铁路改革会如何进行?
  曹远征:首先,使铁路主业清晰,把一些附属的东西剥出去。对公益性或是不盈利的线路,可以进行单独安排,像青藏铁路、南疆铁路等。
  其次,在这个基础上,如果确定要进行商业化营运,那最好的改革方式就是上下分离,路网仍然需要国家补助,但营运部分可以开展竞争。
  最后,要形成公路、铁路、航空业之间的竞争,使运输体制趋于合理化。现在铁路票价太便宜,大家都走铁路,这会引起路网结构或投资结构不合理。如果能够竞争,人们就一定会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如200公里以内是汽车,500公里以内是铁路,1000公里以上是飞机。现在不管多少公里都是铁路,这跟价格有很大关系。
  关键是要弄清楚铁路要发展还是要改革?要发展的话,可以集中一两年时间,用市场换技术,把资源全部集中在上面。这是高铁快速发展的原因,也是高铁覆盖率很高的原因,但它带来的负面作用也很清楚。
  现在可能改革的问题越来越重要,因为按照铁道部的规划,2020年的铁路建成计划,大概到明年就已经完成了91%,高铁基本建成,后面就是如何营运赚钱,如何让营运更有效率的问题。技术进步和线路建设应该告一个段落了,是不是应该提出改革优先了?
  郭励弘:政企分开是正确的改革方向,但表述太模糊了,政府和企业分开,国企还是要有资本管理的,所以应是政资分开,把政府的行政和资本管理分开。
  铁路改革首先要实现政资分开,铁道部应将行政管理和资本管理分开。有了独立的资本管理,铁路经营部分可以公司化,成立中铁公司。铁道部要管两块:资本管理和行政管理。资本管理是管中铁公司,行政管理是管全国其他铁路,包括市场准入、技术、安全性标准等。
  政企分开之后成立的中铁公司不同于其他市场经济的公司。在监管考核方面,不能以盈利为标准,而要进行特殊设计,这些都不是现有的《公司法》能解决的问题。因为铁路的公益性极强,要承担相当大的政府意愿,需要有《特殊公司法》来规定其运营。
  (摘编自《21世纪经济报道》,曹远征是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郭励弘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 先发展还是先改革,这是一个有趣而且深刻的问题。人们一般都将改革和发展视作一体。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发展可能会妨碍改革。例如,他们认为,铁路为加快建设而搁置了改革。 改革和发展是对立的,这是辩证法的胜利。但辩证法不会满足于赢得这一场胜利,它会接着证明:改革和发展也是统一的。 发展是改革的目标。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迎合某种理论或模式,而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铁路而言,检验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是能否提高人们出行、运输的便利性,这当然需要增加线路和车次。如果铁路确实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出行难的问题,那就不能指责铁路这些年没有进行改革。铁道部在前几年其实推动了一些改革,例如,撤销铁路分局,集中权力,几家公司上市,等等。不能因为不符合西方的“普适模式”,专家就断言它没有进行改革。 发展是改革的基础。简单地说,改革是对利益分配的改变。当总体利益在发展中大大增加,分配才可能朝着更合理的方向发生改变,否则改革就是无本之木。铁路在这些年获得长足发展之后,具备了进一步改革的条件。 同时,改革也为发展提供动力。发展和改革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基于这种辩证的认识,对于改革和发展的关系,我们应该坚持两个基本的认识。 第一,不能放弃发展专搞改革。吴敬琏老先生曾经提出“推倒重来”的理论,颇令青年们激动了一番。这就是一种停下脚步先改革的书生之见,在实践上从来都是行不通的。改革只能是在发展中进行。 第二,改革不等于私有化。不利于发展的私有化和市场化必定是坏的改革。有利于发展的改革就是好的,哪怕它跟西方的教科书截然对立。

相关热词搜索:铁道部 首要 改革 铁道部的首要任务:改革还是发展? 改革发展根本任务 铁路改革发展中心任务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