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妇女报刊的作用:报刊对近代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近代妇女报刊对于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尤以《女报》为前沿,1902年5月8日,陈撷芬在上海创办了《女报》,这是由女子创办的最早的宣传反清革命的妇女刊物。后期改名《女学报》。本文通过对《女学报》在公众、公共舆论以及公共媒介三个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女学报》对于近代妇女解放运动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女学报》 公共领域 妇女解放
所谓的妇女报刊即是指那些由妇女自己创办、发行并集中以妇女为主要读者的报刊。妇女报刊自1898年诞生以来,就成为妇女们争取自身解放的平台。中国近代的妇女报刊作为专为妇女自由发表意见的公共领域,对唤起妇女的觉醒,争取民族的解放,推动社会的变革起到了宣传鼓动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妇女报刊是1898年7月在上海创刊的《女学报》。该刊为旬刊,主笔有裘毓芳,康同薇等等,由上海女学会创办,以提倡女学、女权为宗旨。其后陈范之女陈撷芬又在上海创办了《女报》月刊,由《苏报》馆代为发行。此后,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潮的高涨,从1902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妇女报刊迅速发展到26种。从1912年到1913年,全国创办了14种妇女报刊。①正如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一书中说:“其时提倡女学与女权者,乃光绪二十八年在上海出版之《女报》,为《苏报》主人陈范之女撷芬所创办。”
而公共领域这一概念最早见于1962年哈贝马斯的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他认为:国家和社会之间可以存在一个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这便是“公共领域”。这种领域可以借助报纸、刊物等大众传播媒体而存在,与此同时,媒体自身也将成为公共领域的一部分。?报刊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形式更是担当着公共领域的作用。
综合分析哈贝马斯对于公共领域的定义我们可以总结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有三个构成要素,即公众、“公共意见”或“公众舆论”、公众媒介和公共场所。我们就《女学报》如何在这三个方面作为一个公共领域推行妇女解放的进行了分析探索。
一、公众
在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定义中,公共领域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超脱于个人利益或者集团利益,也不受国家或者其他政治权利控制的,拥有一定规模的“公众”。很显然,这里所谓的“公众”没有身份、阶级、地位的限制。
在《女学报》现存的十四期报刊中,署了名的文章有88篇,其中加有“女史或女士”字样的名字以及能明确辨别为女性身份的文章有45篇,其中女性作者就占了一半以上,另有许多未署名的(其中许多未署名的为她本人所写)和从名字上看不出性别的文章,这其中肯定还不乏有一些为女性所写。③从这诸多的稿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女学报》虽然存在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上还是激起了很大的反响,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公众参与其中。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公众,《女学报》不仅在刚开始的固定栏目设置中注意女性主义的宣传,更是在后来新增的栏目例如留学届,传件等栏目中更加注重宣传女性起义。这些措施在吸引受众方面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读者对该报认同攀升。也就形成了哈贝马斯的定义中所指的“一定规模的‘公众’”。
同时这些公众是存在于社会各个阶层之中的,有着自已不同的职业,但是在《女学报》中她们没有身份阶级的差异,都是由于对于妇女解放运动的关注而自发在《女学报》上发表自己关于推翻封建思想,支持妇女解放的文章。这些公众是不受国家或其他政治权力(公共权力)约束,是完全私人自愿组成的,而且妇女解放就是涉及大多数公众的“普遍利益”。公众对于妇女解放这一“普遍利益”的关注而自发地关注《女学报》,使《女学报》有了成为公共领域的最基本的条件。
《女学报》本身也运用各种经营策略吸引了大批的公众来关注妇女解放推翻封建思想的运动,这些方法更加扩大了报刊的影响力,使妇女解放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此时“这女报,是为了中国二万万姊妹做的”的初衷亦即实现了。④
二、公众舆论
在哈贝马斯的阐述中公共领域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是以批判意识为核心、以对国家权力进行批评与监督、控制为主要特征与目标的“公共意见”或“公众舆论”。⑤我们可以看出的“公共意见”或“公众舆论”重点强调的是批判,而仅仅表现为赞成或一致的公众意见并不是公众舆论。而陈撷芬《女学报》的定位即是以批判为己任,其不仅仅是主持报纸的日常的编辑工作,更亲自撰写一些重要的稿件。使该报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些稿件都是由她所写,如《独立篇》《尽力》《中国女子前途》等,这些文章给《女学报》定下的基调就是批判封建思想,宣传革命,呼吁妇女解放的。《女学报》在创刊之初就成为了当时先进的公共舆论的代表。
陈撷芬作为陈范的长女,在16岁时就创办了《女学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深受父亲的影响。陈范在创办《苏报》的过程中,思想逐渐由改良与保皇转向支持反清革命。父亲思想的转变和《苏报》的革命宣传,对陈撷芬有很大的影响。在《元旦问答》中她着重谈到设立报馆的原因:“这做报的一件事,不比做文章、做诗、做赋,只要照自己意思去做,做得好就是了。做报就不能单照自己的意思做的,要叫别人看得喜欢。劝人的话,要劝得人相信,他才肯改。激励人的话,要激励出人的精神兴致,他才肯出来做事,出来学学问。痛切的话,要说得人悲愤填胸,他才能立定宗旨。骂人的话,要骂得人刺心钻骨,他才惭愧改过。”⑥正是《女学报》的这种激进求实的精神使得它在创刊不久就获得了“女《苏报》”的美誉。
《女学报》一直以批判顽固保守的封建思想为己任,以推动全中国的妇女解放为目标。最突出的代表就是陈撷芬刊登在1903年2月27日的《女学报》上的文白临界的准现代语型的《独立篇》。它较为完整地体现了陈撷芬强调思想上独立是妇女解放的关键,鼓舞妇女同胞打碎封建主义的思想枷锁,因而被称为近代中国妇女的独立宣言书。该文在文体上突破了传统的文言文的格式,是对旧的文言文格式的颠覆。在文章中陈撷芬用犀利的文笔指出女子要想获得独立,必须首先打倒封建夫权,争取男女平等;其次推翻夫权的根基――封建政权,在民主革命中实现妇女解放;最后争取民族独立,改变“受制于人”的状况,在民族解放中实现妇女解放。这些可贵的认识,显示了陈撷芬非凡的胆识,在同时代知识女性的著作中,陈撷芬的《独立篇》可谓最早蕴涵了妇女解放运动的时代新动向。⑦
《女学报》中这些先进思想的迸发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了中国妇女地位低下,饱受欺辱的问题根源之所在。而这些批判性的言论则是《女学报》成为公共领域的另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女学报》作为这样一个公共领域,刊登了大量支持妇女解放,支持革命的言论,这些先进的公众舆论对于引导人们的认识,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妇女运动的问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公众媒介与公众场所
在哈贝马斯的书中公共领域的第三个构成要素是公众赖以表达、传播自己意见并使之对以国家权力为主体的公共权力形成影响、约束乃至监督、控制的媒介和场所,可以统称为“公众媒介”与“公众场所”。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的公众场所通常表现为报纸、期刊和广播、电视等。⑧同时哈贝马斯认为公众媒介与公众场所是公共领域的物化形式,也是公众舆论的表达手段,在很多时候,也很可能是公共领域的主体与标志。
《女学报》作为公共领域对女权的宣传得到了社会进步人士的积极支持,每次报纸刊出之后,她都会收到许多读者的来信,如《读撷芬女史着女报喜而作此以志钦佩》、《撷芬贤姊女报题词》等,对她给予了积极的鼓励。
在融通内外方面,《女学报》既有向外人介绍我国女性的文章,如《荣寿公主学西文》、《浙省女学渐兴》、《论西太后》等,亦有向国人呈现国外女性的文章,如《罗马女子》、《英后不适》、《大英国故君主维多利亚圣德记》等,通过这些内外之间的交流,不仅使当时的国内女性了解了世界女性主义的潮流,更是世界了解中国女性的一个窗口。
结语
妇女报刊是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沉默者说话,为无言者立言”,妇女报刊的产生是中国新闻事业和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因为占社会一半人口的女性结束了没有自己舆论阵地的局面。妇女报刊在丰富中国新闻事业的内容的同时,在促进妇女解放方面更是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尤以《女学报》作为妇女报刊中的优秀代表。《女学报》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专门为女性开辟的公共领域,在倡导民主与独立,促进广大妇女的觉醒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陈撷芬的《女学报》走在时代前列,为救国存亡发出了报人的应有之声。
参考文献
①⑤⑧尤尔根?哈贝马斯 著,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宋伟杰 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②刘巨才:《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31-334
③虞文俊,《从宣传女权到鼓吹革命》[J].《皖西学院学报》,2008:124
④陈撷芬,《尽力》[N].《女学报》,1903(12)
⑥陈撷芬,《元旦问答》[J].《女学报》,1903(1)
⑦陈撷芬,《独立篇》[A].《全国妇联.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840-1918)》[Z].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
(作者:均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0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近代 报刊 妇女 近代妇女报刊的作用 近代报刊文学 中国近代报刊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