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闻评论范文 最新 [新闻评论与现代公共精神的建构分析]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相应的现代公共精神建构的滞后使得社会上出现了诸多深层次的焦虑,而各类突发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更加剧了集体的焦虑现象。新闻评论作为一种融新闻性、群众性、理论性、政治性为一体的文体,发挥其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不仅有利于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良好的公共话语平台,而且对于公共精神的建构也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公共领域、公共精神等相关问题的阐释,来简要论述新闻评论在公共精神的建构方面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公共领域 公共精神 新闻评论 突发事件 舆论引导
一、公共领域与公共精神
所谓的现代公共精神是指孕育于公共领域之中的,基于最深层次的基本道德理想和政治价值层面的,以民众利益和社会需求为依归的精神取向。它包含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负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公共范畴。公共精神为行政体系的存在和权威提供了合法化的依据,它净化了社会风气,是社会稳定的粘合剂和社会进步的推进器。
公共精神与公共领域密不可分。公共领域这一概念经过哈贝马斯的论述,在英语世界国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哈氏所谓的公共领域是指介乎于国家与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它突显了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互动,其由来可上溯至古希腊时期的公共生活,中世纪的沙龙是人们批评艺术和文化的聚会场所,可以说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最初形式。后来围绕着文学和艺术作品所展开的批评很快就扩大为关于经济和政治的争论,公众逐渐意识到自己是公共权力的对立面,并不断为争取公共领域努力。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形成始终伴随着如下的公共精神:(1)反抗性。即不畏惧权威;(2)公共性和普遍性原则,包括自由、平等、维护多数人的普遍利益;(3)集正确性和公正性于一体的合理性。即公众舆论应当切合“事情的本质”。
二、新闻评论建构公共精神的可能性分析
大众传媒具有两种职能:一为政府之喉舌,二为社会之公共空间。长期以来我国在新闻实践活动中片面强调了单方面的“舆论导向”功能而忽视了社会公共空间的职能。殊不知人们话语表达的多元化是一种社会的必然。喻国明教授指出在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传媒的价值诉求将从提供资讯到构建保障社会安全的“网”,从意见表达到构建活跃的公共话语平台。在未来的社会中,大众传媒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空间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新闻评论承担着传播理性信息、意见信息的任务,它是一定的社会舆论的文字表现形态,这就为公共精神的建立提供了一系列的可能性:
1、选题针对性、现实性强。新闻评论要求针对当前某一新情况或倾向性发表评论,选题内容包括当前党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国内外出现的重大事件、政治问题,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敏感问题,工作中的难点问题等,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是群众所关心的。各类突发性事件由于其缺乏预测性,且影响范围广泛,容易造成人们的焦虑。而新闻评论从整体上观察事物,帮助人们进行辩证思考,使人们能够找到一种合理的、冷静的、能导向成功的选择,从而帮助解决人的“存在性焦虑”问题。2010年6月22日、23日,《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栏目连续发表《绝不能靠低俗吸引眼球》和《媒体绝不可见利忘义》两篇评论文章,针对当前电视相亲节目日益低俗化的现象,提出媒体的生存发展,要讲经济效益,更要讲社会效益,在保障社会效益的基础上谋求经济效益,使二者和谐共生,相得益彰。6月23日《光明日报》也在头版发表本报评论员文章《旗帜鲜明反对低俗》,针对一些低俗文化现象不断滋生的情况进行了批评,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们点燃了一盏文化的明灯。
2、评论迅速、时效性强。作为新闻文体的一种,新闻评论必须具备时效性,它要求在新思想、新经验和体现时代精神的新闻人物刚出现的时候,就阐发隐含在其中的意义并加以提倡;在新问题以及不良倾向刚露头的时候,就指出其倾向性,加以引导,引起受众的警觉。对于突发性事件而言,及时的新闻评论更具舆论引导力。著名评论家林放在评价人民日报小言论专栏“今日谈”时说:“今日谈的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深处,犹如刚从河里捞出来的鱼虾,到手时还是蹦蹦跳跳的。”“今日谈”的素材之所以能够“蹦蹦跳跳”,关键在于作者及时、迅速地针对新情况“发第一腔”。户籍制度改革和拆除违法建筑等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2010年6月21日《光明日报》发表《“积分制”能为户改破冰几许》和《拆除违建不能绕开司法程序》两篇时评,分别针对不久前广东省出台的农民工积分制人户城镇工作办法和北京市针对查处违法用地的新举措进行评论,纠正了某些错误认识,非常迅速及时。现代媒体的新闻评论一般都做到了及时、迅速,这就为尽快解除人们的困惑,建立起公共精神提供了可能性。
3、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现代传媒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把整个社会都纳入到了媒介网络之中,尤其是互联网,更是成为了一种公共话语表达较为畅通的平台。新闻评论凭借这些媒介载体形式获得了很大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这就为公共精神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由于突发性事件的关注度高,影响力大,就更应当利用新闻评论来做好舆论引导。2010年7月“打工皇帝”唐骏的学历造假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方舟子批评唐骏“不断地用新的谎言掩盖旧的谎言”,7月10日《长江日报》发表评论《名人假学历危机正在扩大》深入分析了这一造假事件的恶劣影响,发人深省,新浪网加以转载,增加了这篇评论的影响力。
三、新闻评论――建立公共精神的途径分析
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树立新的公共精神。那么我们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公共精神呢?第一、民主的精神。民主、自由、平等是符合人性要求的最基本的规则;第二、法的精神。宪法和法律有着最高的权威和效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在法律的范围内享有平等的权利,并平等地承担义务,这是维系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首要条件;第三、公正的精神。公正就是平等、不偏不倚,尊重契约精神,对大众传媒来说就体现为报道的公正性。第四、社会公平的精神。所谓的社会公平就是指每一个社会成员具有基于他的社会身份要求的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一个社会要和谐、稳定的发展就必须树立起社会公平的精神,尤其是在分配领域。当前政府召开的一系列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座谈会正是基于此种考虑。
新闻评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建立公共精神:
1、评论的选题立论要更为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存处境“以人为本”。注意缓解公众的精神压力,增强社会联系,帮助公民塑造现代人格。公民的现代人格包括:乐于接受新的观念、新的行为方式,并且 能适应社会的各种改革变化;头脑开放;不宥于成见,敢于挑战;讲究效能;互相尊重;互相依赖。现代人格结构中要包含的现代意识和观念有:时间观念、效率意识、法制观念、信息观念、权利意识、竞争意识、自我意识等等。嘶闻评论要多从上述方面进行选题和立论。2005年10月6日《新华社每日电讯》报道了十一期间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伦理专家:游客不文明“惨不忍睹》,并配发时评《不全是游客素质低,更是管理有问题》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做了深入分析,指出文明旅游既是对游客道德素质的考验,更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要倡导文明旅游,不能只号召游客们讲文明,相关部门和服务单位也应该负起责任。
2、在论证中渗透公共精神,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使说理充分有力。新闻评论在论证过程中不要高高在上,要注意平民化,要将民主的精神、法的精神、公正的精神等渗透到说理论证中去,使受众在阅听的过程中自觉地感受和体会公共精神的作用,从而接受公共精神。2005年6月13日时值高考结束不久,海南省出台政策限制“高考移民”,《长江日报》制作整版报道《高考移民:捷径还是磨难》,并配发摘自《中国青年报》的评论《封堵高考移民功夫在“堵”外》,该文没有板起面孔训人,而是举史例为证,运用多种手法分析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是产生高考移民的根本原因,认为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封堵高考移民功夫在堵外,在阐明道理的同时也让受众接受了一次公共精神的洗礼。
3、文风要平实,不要哗众取宠。《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朴实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风与世情的关系是早已被写作实践所证明了的。要树立起现代公共精神就必须在行文中做到表达深入浅出,论述形象生动,语言准确清新,情理交融,行文朴素精炼,这样人们才会乐意接受。2010年6月23日《光明日报》在《光明时评》栏目里刊发《电影“广告植入”是把双刃剑》的评论,文章一针见血地点出植入式广告的利弊,告诫某些电影制作公司对于大量使用植入式广告应当谨慎,语言通俗,说理深入。
4、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作为传递意见信息和理性信息载体的新闻评论。只有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实现权力机构与公众,权力机构内部系统之间以及公众各群体之间的全方位沟通,使社会公众及时了解自己周围及社会上的各种变化,从而能够思考并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不少报纸专门开辟专栏吸引群众参与到评论中来,比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湖北日报》的“大家谈”等,它们逐渐成为了报纸的名专栏。
总之,大众传媒尤其是作为人们思想、观念、意识进行交流的重要场所的新闻评论领域,通过体恤民众,关注人的生存与全面发展来满足民众的精神诉求。它致力于培养民众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自主与责任的意识,通过沟通协调来促进政府和公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社会上树立起公共精神品格,从而引导民众。这不仅是传媒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①[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1999
②谢岳:《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③海阔,《大众传媒、公共领域与社会民主》[J],《中国传媒报告》,2004(3)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建构 精神 分析 新闻评论与现代公共精神的建构分析 公共服务新闻评论 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