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非传统的形象糅合】 狼的传统形象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本文选取“三八”妇女节流行的手机短信和网络段子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探讨当前中国男性与女性的社会心理。   【关键词】社会心理 媒介文本 性别角色 传播 女性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新兴媒体的出现,丰富多样的媒介文本得以涌现,手机和网络便是其中代表。在这些媒介文本中,阐释其背后起作用的隐含的价值体系是许多研究的核心部分。每年的“三八”妇女节都有铺天盖地的手机短信和网络段子,其中蕴含着许多有趣的思想,而在这些表征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两性心理,以及这些社会心理如何形成,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手机短信及网络段子的传播与社会心理的关系
  手机短信和网络段子的传播既是人际传播,也是大众传播,这两者都与社会心理密切相关。
  “人际传播虽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面对面的传播,另一种是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如信件、电话、电报等等)的传播。①”手机短信借助的是手机媒体,网络段子则是借助网络而传播。这两种媒介都具有人际沟通与自我表达的功能,即传播者将自己的心情、意志、感情、意见、态度等通过媒介向他人加以表达。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传播者的传播行为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在反映。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手机不再局限于人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是拓展出了一些商业性业务,一些短信服务商开始向手机用户大规模地传送新闻、图片等信息,以获取盈利,而对于通过网络媒体向大众传递信息更是司空见惯,这时手机短信和网络段子的传播属于大众传播,同样,这一过程也是在人的心理作用下进行的。德国学者马莱兹克在1963年提出了大众传播的系统模式,把“大众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 ‘场’”②。在模式中,传播者、受传者都要受到自我印象、人格结构、所处的组织与群体、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媒介与讯息选择、加工与接触也要受到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制约,这些因素包括人的社会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这个模式充分说明社会传播过程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建立在人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的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二、“三八”节手机、网络文本中的两性心理分析
  美国学者朱丽亚?T伍德对传统的两性关系形象作了很好的总结,她认为媒体总是围绕着四个主题:女人的依赖/男人的独立;女人的无能/男人的权威;女人主要作为关心者/男人作为养家的人;女人作为受害者和性对象/男人作为攻击者。以其观点作为理论参照,本文选取祝福短信点击率较高的世界媒体实验室中的三八妇女节祝福短信 (http://media.省略/dx/38.htm),以及QQ上传播频率较高的网络段子进行分析发现,现代两性心理已呈现出传统与非传统的形象糅合。
  1、依赖与独立
  传统性别角色中,女人的形象是温顺的,女人对男人总是毕恭毕敬,她们需要男人才能完整,而男人则控制、指挥、利用着女人,处于主要角色的位置。例如短信:(1)也许我肩膀不够宽,但足以为你遮挡风雨;也许我胳膊不够有力,但还能为你撑起一片蓝天,妇女节快乐。(2)三月八日春光明媚,妇女们在这天开会。谁说妇女没有地位,呸呸呸,那是万恶的旧社会!如今是妇女主导地位,话又说回来了,没有老爷们也白费!
  也有一些文本在挑战这一传统观念,例如:(1)妇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只有通过她,男人才可能发挥出他的全部潜在力量。(2)女人是善良的,女人是感性的,没有女人的关怀哪有男人的成功。节日快乐,伟大的女性们!这两则短信一改之前“女性的这种身份依赖于男性才得以确立”的观念,认为男人的成功需要依赖女人才能实现。
  2、无能与权威
  传统观念认为,女人在男人面前无能为力,男人作为权威拯救无能的女人,权威的男人告诉女人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而软弱的女人总是需要等待男人的援救。伍德认为,这一主题仍然十分流行。例如:女人不必太美,要有人深爱,女人不必太富,要过得幸福,女人不必太强,要活得尊贵,祝看短信的女人美得动人,爱得真切,幸福得没边没界。
  然而,一些短信也表现出了相反的立场。如(1)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我要做的是以下几条:一、太太永远是对的。 二、如果太太错了,请参考第一条。(2)老婆:我是老虎,你是武松;我是脑袋,你是脖子;我是电视机,你是遥控器。第一则短信无疑颠覆了男人权威的形象,认为女人永远是对的,是女人告诉男人该干什么,男人听从于女人;第二则短信也肯定了女性的控制权,男人依附于女人,这完全把男人权威与女人无能的形象颠倒过来。
  3、持家与养家
  在家庭中,往往存在“女主内,男主外”这一角色分工,女性承担着母亲、妻子和主妇的职责。作为母亲和妻子,女性要扮演贤妻良母的形象,相夫教子;作为主妇,女性要承担主要的家务劳动,例如做饭、洗衣等。对于男性来说,事业和成就被认为是更加重要的能力,男人更多地是承担起养家的职责。这在以下短信中有较好的体现:(1)恭喜你过节了,我来做你来吃。一年你就一个节,其余我天天都过节,一年我就一天假,其余都是你加班。(2)你做饭来我洗碗;你铺床来我睡眠;欢欢喜喜又一年。亲爱的,节日快乐!别太三八噢!
  这一两性关系也有被颠覆的一面。如以男性口吻叙述的这则短信:工资全交,家务全包,担子全挑,回头一看,没关系老婆,其实不止我一个傻包。也有以女性口吻叙述的网络段子,如:春天来了,你要把老公种在土里,等到了秋天,你就有一堆老公了。到时候,让他们一个给你洗脚,一个给你捶背,剩下的老实干活看孩子去……谁不听话你揍谁,愿打耳光打耳光愿揍屁股揍屁股,反正老公多的是。不够,明年咱还种……祝美女三八节快乐。
  4、被动与攻击
  传统观念中的女人总是被描述成被动的,是男人主宰和攻击的对象,这主要体现在女性的外表吸引力和贞洁观念上。一方面,年轻、貌美、性感的女性总是最受欢迎的,能否取悦男人也成为衡量女人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传统贞洁观念认为,女性对男性要忠诚,尤其不能出现肉体上的背叛。如:(1)作为女人,你足够贤惠足够聪颖足够纯情足够细腻足够温柔足够优雅足够娇羞足够身材足够气质足够清秀,真不折不扣为十足的绝种好女人啊!(2)妇女只有作为母亲,作为贞洁诚实的主妇才真正值得人们礼拜。
  也有一些相对立的观念。如(1)重要通知:三八节期间,全国女性放假看电影:《男人“洗澡”》。(2)女人五大窝囊:下班回家进厨房,吃完晚饭就上床,领了工资存银行,出门最远到商场,一生只上一张床。整改方案:下班可以不回家,几点上床由着她,领了工资自己花,想到哪就到哪儿,随心所欲披婚纱。努力方向:下班不用进厨房,可以整夜不上床,别人工资买时装,自己工资存银行,爱到哪里自己想,后备情郎排成行。以上短信及网络段子均以女性口吻所述,从中可以看出她们对被动地位的反抗,但是无意之中也表现出了在经济上依赖男性的思想。
  
  三、媒介文本中的两性心理形成原因分析
  传统与非传统并存的两性心理突破了以往媒介对于传统两性角色的刻板呈现,这充分反映了现代两性心理。具体来说,男人仍较多地以刻板观念来描述和看待女人,而女人在保留一部分传统观念的情况下又期许自身有所突破,如在外表和经济上仍然保留着一定的传统观念,对家务分工和贞洁观念存在颠覆与反抗。但不管何种观念,都是相应社会生产力条件的反映。
  其一,外表追求。男性与女性的生物性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女性较之男性更有阴柔、秀美之气,往往因此而更为引人注目。“美貌”是自古以来衡量一个女子的重要标准之一。尤其在男权话语社会中,美貌的女子更能取悦男性,成为掌控男性的手段之一,这对相对处于附庸地位的女性来说,未尝不是一个能够翻身作主的好方式。到了现代社会,女性的外表仍然为人们所重视,“以貌取人”的标准无所不在。
  其二,经济依赖。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使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男性地位开始超越女性,奠定了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这使女性长期局限在家庭事务的劳作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得以形成和发展。而在现代社会,“男人养家”的社会观念仍然在被社会所建构,除了传统观念的影响外,媒体的报道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例如,在表现男性故事时,媒体的焦点总是放在男人的成就上,表现他们如何成功;而在报道成功女性时,媒体则把焦点转移到女性作为妻子和母亲等一些传统角色上。
  其三,对家庭角色分工的反抗。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为女性提供了众多就业机会,许多妇女改变了家庭主妇的单一角色,纷纷参与到社会劳动中来,这促使越来越多的女性呼唤在私人领域中寻求一定的解放;政治上,自西周时期始实行了由嫡长子继承为主要原则的分封制,使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在封建社会,不少妇女出现了反叛意识,同男权意识作斗争。到了近代社会,解放思想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男女平等观念被推崇。新中国建立后,女性愈发强调在更多方面拥有同男人平等的权利。
  其四,对传统贞洁观念的反抗。儒家思想是传统女性观念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魏国英认为,“在中国,儒家女性观产生的理论基础是《周易》,……乾坤、天地的关系又被用来说明男女的关系,……乾坤的品质自然也就是男女的品质,即男刚女柔、男健女顺。这些观点为后来儒家的种种歧视女性的言论,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③。到了现代社会,女性的主体意识已有了很大的觉醒,“三纲五常”很少再被提及。当然,也不排除这是女性在情绪上的发泄。通过传递这些带有贞洁反抗观念的手机短信和网络段子,既是一种幽默娱乐手段,也是女性通过文字来释放情绪的表现。
  四、结语
  尽管“三八”节文本中体现的两性心理不能与现实社会心理完全符合,但仍具有较强的现实参考性。男女无论在私人领域,还是在公共领域的平等观念都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在未来社会里,女性与男性一样,享有作为人的一切权利与义务,将是任何先进女性观的内核。④”但现代社会女性的抗争应当是合理的、和平的,旨在通过男女间的合理分工与沟通,促使两性更加和谐、全面、自由的发展。■
  
  注释
  ①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3页,第66页。
  ③④魏国英:《女性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页,第185页。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8级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传统 糅合 与非 传统与非传统的形象糅合 日本传统女性形象 中国传统女性性格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