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新闻评论的当下启示:新闻评论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1919年11月湖南长沙发生“赵五贞事件”,在当时所有相关评论文章中,毛泽东发表的10篇评论最为醒目也最为深刻。其傍着活事件,通过报刊系列言论来引导社会舆论,对我国当下新闻评论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赵五贞事件 舆论引导 时效性 理性
  
  90年前我国发生著名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许多进步民营报刊成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宣传阵地。作为民国时代较有影响力的进步民营日报湖南《大公报》于1919年聘用青年毛泽东为“馆外撰述员”。就在几天后,长沙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赵五贞事件”。
  1919年11月14目,赵五贞女士为反抗封建旧式婚姻,在成婚当天,用剃刀割喉死于花轿中。这件惨事立刻在湖南引起强烈反响。长沙报界围绕这一事件,就婚制改革、妇女解放等问题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自由讨论。在当时所有新闻评论中,尤以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大公报》《女界钟》上的十篇文章影响最大。不仅数量上独占鳌头,而且观点深刻独到。北京《晨报》将毛泽东称为婚姻问题上的“解放派”,“这一派最多议论也非常彻底,如毛泽东……文字快语很多”。①
  赵五贞自杀事件后来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反封建伦理道德的一个典型案例,可以说与长沙《大公报》,与毛泽东的评论紧密相关。由此,本文欲通过“赵五贞事件”,分析毛泽东如何运用新闻评论引导社会舆论,掀起妇女解放思潮;他的新闻评论具有什么特点,其中渗透着哪些意识;这些对我国当下的新闻评论工作又有何借鉴意义。
  
  一、青年毛泽东新闻评论特点
  
  1、傍住活事件,重视社会实际问题
  赵女士自杀事件发生后,毛泽东立刻把它看成一个“活事件”,“拟分作数个小节来批评他”。②11月16日至11月28日,其先后写作了《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批评》《赵女士的人格问题》《婚姻问题敬告男女青年》《改革婚制问题》《女子自立问题》《“社会万恶”与赵女士》《非自杀》《恋爱问题――少年人与老年人》《打破媒人制度》《婚姻上的迷信问题》。这一系列评论,反映出毛泽东对社会问题的高度敏感。
  在第一篇评论《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批评》中毛泽东写到,“吾们讨论各种学理,应该傍着活事件来讨论”。意思是实践各种学理,应该从社会实际问题入手。毛泽东意识到事件背后隐藏的重大新闻价值,有意借着这一活事件制造轰动效应。
  2、时效性与深刻性
  新闻评论讲究时效性,选择对时机很重要。适时推出评论,就能借助有利的环境形势造成强势氛围,减少干扰因素,大大强化评论影响力。赵五贞事件发生于14日,毛泽东的第一篇评论在第三日就刊登出来。后续的十三天里又推出十篇评论,在当时的报纸印刷条件下,不可谓时效性不强。
  毛泽东先是探讨了导致赵女士自杀的原因,分析了其人格状况,接着又提出改革婚姻制度的要求,提倡女子自立、自由恋爱,打破婚姻迷信、父母代办和媒人制度。但也有媒体以旧道德为标准,认为赵五贞“贞烈可钦”、“名节重河山”,为代表封建守旧势力说话。针对这些错误言论,毛泽东超越了只作个体行为判断的狭窄视野,立足于社会角度剖析赵氏自杀的无奈,以揭露社会制度的黑暗。
  从开始的评析事件,分析社会制度,到后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改革主张,毛泽东的评论前后相继,逐步推进、深入。透过现象看本质,将评论立足点放在寻找“拔本塞源”的途径上。这种思想性、深刻性使得评论独树一帜。
  3、为弱势群体鼓与呼
  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深受“三从四德”束缚。在女性诸多悲惨事件中,婚姻问题是较突出的一个。1919年的毛泽东处于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过程前夕。在风云激荡、内忧外患的年代,毛泽东等一群社会精英分子没有遗忘弱势群体,始终站在弱势群体的立场思考中国的未来。面对女性悲惨的命运,毛泽东新闻评论勇于突破封建禁锢,立场鲜明地呼吁男女平等,为维护女性利益、争取女性权利探究道路。
  4、引导舆论,呼唤时代理性
  在女子婚姻问题上,历来自杀的或被杀的层出不穷,鲜有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封建社会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近乎麻醉。若要寻求问题彻底解决,非改变传统思想不可。因此报刊评论历来为办报者重视,如《循环日报》《申报》《大公报》等。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就已意识到报刊具有强大的舆论引导功能。赵五贞自杀事件适逢破旧立新的文化思想改革大潮,毛泽东抓住这一鲜活事件,通过连续而又深刻的十篇新闻评论,予以大胆、激烈的批判,促成了更广范围的讨论与影响,发挥了引导舆论、启蒙民众思想的作用。
  
  二、当前我国新闻评论工作的不足
  
  上世纪80年代《中国青年报》推出时评版,新闻评论开始在我国获得空前的发展。全国各地都市类报纸纷纷开设时评版,如北京的《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上海的《东方早报》,广州的《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新快报》,西安的《华商报》,长沙的《潇湘晨报》,郑州的《大河报》。同时,也涌现一大批新闻评论写作人员。自网络迅速普及后,普通民众也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言论。据中国互联网研究中心统计,到2008年底,中国的网民规模已近达2.98亿,而且,每年仍旧以40%以上的速度在扩张。③
  目前中央一级报纸,省、直辖市的党委机关报,还有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地方都市报往往有独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新闻评论专栏,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人民论坛”“人民时评”,《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求实篇”,《文汇报》的“文汇时评”,《新民晚报》的“新民论坛”等等。但是对于更多的地方报纸不仅缺少有特色的、固定的新闻评论栏目,而且每年发表的新闻评论类文章也微乎其微,这不仅限制了媒体自身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难以承担起社会道德与良知、公平与正义的守望者的角色。④
  我国早期新闻学者徐宝璜先生在其所著《新闻学》一书中提出,“社论须以当日或昨日本报所刊登之新闻为材料而讨论之”,即最迟是对昨日的新闻事件加以评论。但在互联网、手机、博客等新媒体出现后,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发生了些许变化,及时性变为“即时性”。只要一条新闻在网络上发布,几小时之内各种媒体评论便会纷至踏来。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阶层利益发生分化,社会矛盾增多并日益尖锐。如官员腐败、劳资矛盾、三农问题、贫富差距拉大、公共突发事件增多等。在意见表达渠道增多的情况下,任何事情都可以轻易成为大众焦点。媒体为了抢夺眼球过于求快,不仅限于新闻报道,也包括新闻评论。有些都市报公开要求,超过两三天的新闻不予评论。此种情况下,媒体的新闻评论难免会有失客观、公正,并且深度不足,影响力不够。我国的新闻评论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三、对当下新闻媒体的启示
  
  1、以系列评论构筑媒体攻势
  赵五贞事件如果没有长沙《大公报》和毛泽东连续十篇新闻评论的发力,可能就会被人们当作惯常事件忽略,何谈让整个社会关注女性解放。
  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网时强调,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提出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而加强新闻评论工作对舆论引导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许多报纸都有网络版,也常会在网络上及时登载相关评论,以配合报纸评论。但媒体一般不会长时间关注某一特定新闻事件,如此,仅有的几篇新闻评论往往力量单薄,影响力不足。媒体可以借鉴毛泽东的做法,不吝版面连续推出评论,多种媒体合作,构筑媒体攻势,引起最大的社会反响。
  2、把握形势,傍住活事件,以小见大
  赵五贞花轿中自杀虽为偶然事件,但其折射出某种必然性。就在同一时期,天津《大公报》报道了扬州船娘银贞子抗婚投河自尽的“惨新闻”。⑤有所不同的是,天津《大公报》只把它当作一则普通新闻,没有给予特别关注,社会反响不大。
  毛泽东从社会发展形势出发,于“平常”新闻中抓住了这个活事件,将婚姻问题与社会制度有机结合,指出封建社会女子婚姻悲剧的根源乃在万恶的社会。毛泽东通过言论将新闻事件影响放大,后来赵五贞的自杀事件被看作是历史上女性用实际行动反抗旧式婚姻制度的标志。
  和封建时代不同,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激荡的我国社会,大众学会从切身利益出发,对社会变革和社会事务及时分析判断,表达赞成或反对的态度。社会要进步,必然要求变革,变革就必然导致矛盾冲突。大众媒体要推动社会前进,就必须明确世界形势与国内环境,以小见大,敏感而准确地抓取社会热点与典型事件。围绕这些鲜活新闻,深刻剖析,做足做透文章。如孙志刚事件经过媒体的深入报道与讨论,成功推动了中国的法制化进程。
  3、稍慢步伐,注重媒体理性
  毛泽东在评论中提出如何避免下一个赵五贞的办法,即主张婚姻制度改革、女性自立等等。赵五贞只是长沙市一名普通女子,在婚姻、家庭、社会中均处于弱势地位。毛泽东分析赵女士人格,认为从社会角度看赵五贞没有独立人格,就其自杀角度来看又有人格。“赵女士之二十多年来的无人格之状态,在于社会之不令她有人格”。
  我们依此而推,要使人人都有独立人格,则须有人格之社会。而大众传媒发达的当下时代,有人格之社会则须有理性之媒体。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诸于世,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⑥新闻评论员和媒体要本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理性引导读者。而理性引导依赖于评论者更为理性和长期的观察,需要经过些许“沉淀”后,以在“合适的时候发出合适的声音”。因此,新闻评论稍慢步伐未偿不可。
  总之,历史的转变在产生着新思想的同时,也在产生着新的评论。越是变革剧烈的年代,越需要新闻评论的积极参与。⑦新闻评论是大众传媒的旗帜与灵魂,是新闻媒体提供的两大内容之一,其对一个民族的理性与智慧品质的养成至关重要。以史为鉴,反思当下,不断加强新闻评论工作,对于我国传媒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① 《长沙特约通信》,北京《晨报》1919年12月7日
  ② 《“社会万恶”与赵女士》,湖南《大公报》1919年11月21日
  ③ 陈秀云、卜松涛、尚帅:《社会转型条件下舆论传播研究》,传播学论坛http://www.省略
  ④ 赫牧寰:《地方报纸新闻评论的视角选择》,《传媒观察》2007年第8期
  ⑤《惨新闻?小金山下烈女魂》,《大公报》(天津版),1919年11月26日
  ⑥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115页
  ⑦ 杨新敏:《当代新闻评论学》,上海三联书店2007版,第21页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新闻学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启示 青年 评论 青年毛泽东新闻评论的当下启示 林彪 毛主席诗词全集132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