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在校大学生的兼职_兰州市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本文以兰州四所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方式调查了兰州市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状况。基于以前学者的研究――大学生已经患上了“手机依赖症”的观点,本文通过SPSS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了与其截然不同的结论:大学生对手机有一定的依赖,但这种依赖是对其功能的依赖,并没有排除与外界社会的接触而患上“手机依赖症”。
【关键词】大学生 手机依赖 使用与满足
一、理论回瞻及样本特征
(一)相关理论回瞻
1、早期的媒介依赖理论
媒介依赖理论是由德弗勒和鲍尔?基洛奇在1976年提出的,它的核心思想是:受众依赖媒介提供的信息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实现他们的目标。媒介依赖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一种新的媒介在社会站稳脚跟后,人就会与媒介之间形成一种依赖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双向性质,但相互依赖中较强的一方是媒介,他们主要从传播内容方面控制着人,“人越是指望收到有用信息,只要他们还没有失望,他们的依赖性就越强烈。”①
2、“使用与满足”理论
这个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该理论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②
3、有关手机依赖的国内研究现状
(1)车基金会2006年6月发表《台湾学生使用移动电话调查报告》,其调查对象包括岛内2242名小学生(五年级以上)和大学生,调查显示近7成学生有手机依赖症。③
(2)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的一个学生课题组完成的《“短信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及行为影响的问题研究》,课题组对“手机依赖”的定义是:使用手机(短信息)作为其人际互动主要手段的群体,存在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④
(二)样本特征
本研究在兰州四所高校――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成因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了400份问卷,每所大学各1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398份。所有有效问卷数据录入SPSS11.5进行分析,结果均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样本性别构成中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在所有的样本中,按照各校专业比重大小进行抽样,理科和文科的样本总数为73.7%,其他还包括工科、医学、农学、艺术和体育;在年级的样本中,大二(26.1%)和大三(26.1%)选取的样本数最多,考虑到大四的学生大多离开学校去实习,所以它的比例最小,占样本总量的22.6%。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手机使用的基本情况
1、大学生所处的年级与手机使用状况
我们的调查重点是针对那些已经使用或正在使用手机的大学生展开,对他们使用手机的年限做了四个答案的设计:一年以下、一年到两年、两年以上到三年和三年以上。经过计算这四所大学的学生手机使用年限大都集中在一年以下和一年到两年之间,再通过与年级的交叉观察频次分布,我们可以发现,大一学生使用手机大多集中在一年以下,大四学生使用手机大多在三年以上,与此相同,大一学生使用手机在三年以上的仅仅有6人,大四学生使用手机在一年以下也只有14人。
2、大学生个人手机使用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有90.8%的大学生使用一部手机,同时也有8.8%使用两部或两部以上的手机。究其原因,我们参见表1。
3、大学生的平均月生活费与每月手机话费
在这里我们提出假设,认为大学生的平均月生活费控制每月手机话费,然后采用卡方来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正确。因为表2中的Chi-Square=132.619,df=20,查表得到明显水平的Significance=0.00005<α值0.05,所以有足够的理由说明大学生“平均月生活费”与“每月手机话费”有关。
再来通过表3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在300元以下和300到400元之间的生活费,他们的手机话费主要集中在一个区间内,也就是在50元以下;生活费在中间的两档的,手机话费为20到100元;生活费在601到800元和800元以上的大学生手机话费主要落在了50到100元之间,在这一档上也有近45.3%的手机话费在100到150元的。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情况
1、基本依赖情况
在此我们设计了一些隐蔽性的问题,如图4、5、6所显示:大学生的绝大部分“经常”会在出门前确认自己是否带手机,如果发现没有带会“立即回去取”,通常在“手机快要停机时”就去交话费。
2、基本功能上依赖的情况
作为手机的基本功能:电话和短信,我们想知道大学生对哪一种功能更加依赖,因此设计了以下的问题。(见表7、8)
3、手机依赖与社会生活
我们针对这一结论对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家庭关系做了一部分问题的分析。其中问到:“手机的使用是否减弱了您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欲望?”有81.2%的大学生的回答是使用手机没有减弱与他人的交流欲望。为巩固这个问题的答案统计,我们接下来又提出:“手机的使用对您的人际交往圈有什么影响?”时,有高达66.6%的大学生选择了“扩大了交往圈”,仅仅有5.0%选择了“缩小了交往圈”。
四、结论
(一)受众特点
在对大学生手机使用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学生中的大部分人是从上大学才开始使用手机的
正如前面所述,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年限与年级基本成正比例的关系,年级越低使用手机的年限就越少,这说明了大学生在步入这个与自己接触的社会文化不同的大学时,他们急需要一种与外界进行沟通的手段,手机很自然地成为了其间的中介,满足了大学生的需求,扩大了受众(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圈;再者,在远离家庭的呵护下,不仅是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渴求与亲人的联系,同时亲人们也需要利用手机与自己的孩子进行近距离的接触。
而且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有高达80.2%的大学生开始使用手机的原因是由于自己生活和学习的需要。手机成为了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
2、手机基本囊括了大学生所需的所有功能
以前学者研究的结果显示:短信的隐蔽性和自由的特点,避免了直接交流的尴尬;其价格便宜,符合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它的多种形式(包括声音、图片、彩信等形式)更是满足了大学生的口味。大学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短信一族”。⑤短信功能已经成为大学生手机依赖功能的一个构成部分,但与接打电话功能相比较而言,它还不是学生最依赖的功能。
我们在对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附加功能的调查中发现,在基本功能不改变的情况下,手机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必需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手机内含闹钟、MP3和MP4、游戏、记事本和备忘录、照相机和录像机、电子字典、录音收音、蓝牙红外、WAP上网等等。只要拥有一个多功能手机,不必再买其他电子产品去浪费钱财,而且使用起来方便快捷,这就更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3、大学生手机话费消费观念与生活费多少有关
手机话费的多少与生活费基本成正比例关系(见表3)。在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中,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根据生活费的多少进行手机话费消费的,很少有“只打电话,不吃饭”的学生,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没有失去理智地完全依赖于它。
(二)手机依赖特点:
对于把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说成了一种“病症”这个问题,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不是什么病症,这种依赖是正常与合理的依赖,并没有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具体来说:
首先,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现象是存在的。如图4、5、6的结果显示:对手机依赖性已经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了。大学生接触手机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要和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根据“使用与满足”的理论,我们可以推出:受众(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期望是促使手机依赖行为的前提条件。具体来说,大学生与外界联系与传播信息,就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口味和食欲来挑选饭菜。在这个“餐厅”里的主角是学生,手机只是为学生服务的。
其次,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是良性的依赖。在我们推理出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确实存在的同时,我们也得出这种依赖并没有影响到大多数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在学习中,譬如在上课时,学生的手机状态有76.0%处于振动状态;一旦接到电话,他们的处理方式也大都是“挂掉,发短信说明并询问”和“挂掉,不予理会”共占73%,这个数据说明手机并没有影响到教师的授课和其他同学的听课情况。这些调查结果都反映出了:大学生并没有沉浸在只有手机的世界里,失去理智。
最后,我们得出结论: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更多的是对于手机功能的依赖,而不是对于手机本身的依赖;这种依赖是具有合理性的,不能将其称为“病症”。
参考文献
①谢新洲:《“媒介依赖”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4月。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台湾学生七成有手机依赖症》,《北京档案》,2006年第10期。
④《“短信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及行为影响的问题研究》,www.省略。
⑤张庆国:《透视大学生“短信一族”》,《青少年研究》,2003年第3期。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7级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兰州市 调查报告 依赖 兰州市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研究分析 兰州市大学生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