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文化产业的特殊性】文化产业管理如何就业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我国“十一五”规划将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那么,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我们首先要了解中国文化产业的特殊性。本文认为中国文化产业具有文化资源丰厚、市场空间巨大、导向明确,社会性特色鲜明、民族文化产业为主、政府政策积极推进、历史阶段优势鲜明等特色。
  【关键词】中国文化产业 特色 民族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2006年3月通过的我国“十一五”规划,将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那么,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我们首先要了解中国文化产业的特殊性。
  我国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产业,有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特点。首先具有一般产业的共同特点,如消费性、市场主导性、规模化等;同时,又具有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如对文化资源的依赖性、创意性等。
  
  一、文化资源丰厚
  
  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最重要的基本要素。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举世公认。这些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和文明底蕴,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价值资源。
  1、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多姿多彩。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加上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历史积淀,使得中国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多姿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截至2007年5月中国已有33处世界文化遗产,在全球处于第三位。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些文化遗产将是参与未来文化竞争的品牌,大大促进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2、文物、典籍、人物事迹举世惊叹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久远而辽阔的时空进程中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财富。中国人凭着勤劳、勇敢、顽强、智慧的优秀品质,在建立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浩如烟海的典籍、举世惊叹的遗存、卓越非凡的发明构成了当代文化产业的最好素材之一。
  
  二、市场空间巨大
  
  消费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中国的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国内外市场优势。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13亿人,三个不同社会形态的需求:信息社会;工业社会;农耕社会。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也为开拓世界市场奠定了基础。
  1、国内市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13亿人口,对文化产业发展而言,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广大国内文化消费市场。同时,由于中国拥有几千年相对独立的文明发展史,即使19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在各个方面都对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人民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使用方面,仍与西方存在深刻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产品在本土市场具有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具备的巨大潜力。有关数据显示,未来10年,中国国民经济会继续保持以年均8%到9%左右的速度增长,这种宏观背景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一项在线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6年6月30日,我国有约1500万人经常使用网络教育,2500万人经常使用网上招聘,经常上网购物的人数为300万人,经常使用博客的人达到2800万人。仅从这些预测数字就可以看到我国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加上春节、“十一”长假、中秋等节假日,人们的闲暇时间充裕起来,文化消费需求空前高涨。
  另外,“十一五”规划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下一阶段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在此过程中,国家一方面会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另一方面,提供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培育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也将成为我国启动消费、调整经济结构从而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手段。像东北一些农村文化产业的成功例子已经显现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端倪、市场潜力、现实可能性及广阔前景。可以预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广大农村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广阔市场。
  2、国际市场。在国际上,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与日俱增,中华文化日益引起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兴趣和关注。世界上整个华人文化区和汉字文化圈对中国文化产品和消费的选择和需求非常强烈,给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市场。世界上华语文化区众多,除中国大陆外,台湾有2000多万同胞,香港和澳门有700多万同胞,还有数千万华人华侨分散在世界各地,而受到华语文化历史和现实影响的人口数量就更是难以计数。由汉字的诞生地中国以及周边的越南、朝鲜、日本构成的汉字文化圈内各国历史上都使用过汉字、本国语言大量借用古汉语词汇,其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国民中信仰佛教者众多,历史上或现在都以汉字作为传播语言和文化载体。现在,韩国语、越南语和日本语词汇的6成以上都是由古汉语派生出的汉字词组成的。这些华人文化区和汉字文化圈内的人们有着相近的文化、语言和历史,形成相似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对中国文化产品产生文化亲同性,使中国文化产业拥有了广阔海外市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庞大的文化圈,像韩国利用与中国相近的传统文化、道德伦理在中国刮起一股“韩流”那样,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
  
  三、导向明确,社会性特色鲜明
  
  资本主义文化产业以市场和利润最大化为其最高宗旨和目标,这是由资本和产业的本性决定的。但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从一开始就要明确提出注重产业的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均衡统一。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固然有其商业属性,更有其道德和意识形态属性,关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品质,在特定时期和环境下事关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因而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在追求市场经济价值的同时,不能忽视产业的社会、精神、道德功能,不能走某些领域发展中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
  中国的文化产业导向明确,政治要求与社会要求高――重视社会效益:一方面走向市场,一方面必须生产提高民众素质的有良好社会效益的文化产品。如出版物的规定等法律法规保障社会效益的实现。政府将产业发展纳入国民发展规划,详细制定发展指标。文化工作要围绕艺术创作、群众文化活动、新农村文化建设、文化市场管理、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展开,努力形成构建和谐文化的整体合力,全面提高文化建设水平,大力开展人才开发工作,推进文化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要积极、慎重、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理论和观念的创新。
  
  四、民族文化产业为主
  
  2006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美国耶鲁大学的讲演中对文化也有一段深刻的论述:“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1、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的文化产业植根于一个丰富的民族文化宝库,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这个延绵数千年的文化呈现出其独特智慧和特色。它不仅为中国的文化产品赋予鲜明的思想、内容、形式和美学特色,而且给予中国的文化产品以特殊的文化魅力和市场竞争力。无论是商周铜器、秦砖汉瓦、唐宋陶瓷、明清丝绸,还是京剧武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服饰美食,都极具中国民族文化特色。京剧、民歌、杂技、风筝、服饰等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赞誉和推广,既说明中国的文化资源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市场号召力,也表明“文化的民族特色是文化走向国际化的持久生命力,只有真正的民族化才能有效的国际化”。
  2、中国民族文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传统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与开放性,这为文化产业发展中吸引发达国家先进的经验和将本民族文化特色推向世界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一方面,由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开放性,使其对外来文化的拒斥变得越来越小,容易接受外来文化,也使本民族的文化自觉地融入到世界一体化当中,使文化的融合和创新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中华民族文化在包容与开放之间,始终保持着民族文化特色,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文化产品将会对目前仍是西方一统天下的国际文化市场增添极具精神和经济价值的文化内容和产品形式,这不仅使本民族的文化以民族特色立足于世界多元文化之中,也将丰富和完善国际文化市场,促进建立更趋合理的国际文化贸易格局。
  
  五、政府政策积极推进
  
  与西方市场经济理论不同,我国政府非常注重文化产业政策,整合力量,出台政策,鼓励扶持,推进文化产业快速、超越式发展。
  西方自由经济理论认为在经济领域政府干预越少越好,但这并不是绝对的普遍真理,不能不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一味套用。实际上,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为了集中有限的资源走向跨越式发展,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则需要扮演更积极、更灵活的角色。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在他的《经济增长理论》一书中所说的:每一个成功的发展中国家背后都有一个非常明智的政府。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在发挥政府的宏观和政策调控功能方面有很大的作为。政府在法律、政策制定,在产业体制框架、投资、融资、税收、出口鼓励以及专利注册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创造、制定了推动国内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法规、社会和经济环境,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在与国际产业同行的激烈竞争中较快地占领国内主要市场并走向国际市场。
  六、历史阶段优势鲜明
  经济学的后发优势理论认为,后发国家由于劳动力成本低以及可以直接吸纳先进技术和其他国家不同发展模式的经验,其成本要比最初开发的国家低得多,而速度则可能快得多,因而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追赶或超越先进国家。
  我国的文化产业,比较发达国家而言,虽然起步晚,基础弱,但是只要认识清晰、目标明确、机制科学、勇于创新,则完全可以形成后发优势,实现快速发展。
  走新兴工业化道路,使文化产业成为地区经济复兴的重要环节。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统筹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阶段,文化产业符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特点,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兴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选择之一。特别是一些民族文化、特色文化、旅游文化资源丰厚的地区,更可能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我国经济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文化教育素质的提高带来的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以及国际上对中国文化产品兴趣的增长为我国文化产品创造了巨大市场需求。这些条件过去都是不存在的,他们都可以形成我国文化
  产业发展的阶段优势,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注释
  ①郝相礼:《西部文化资源效益的实现形式》,中国文化报,2001年7月18日,第3版
  ②邱红杰:《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发布,新华网,2007-2-27
  ③文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十大关系》,文化研究网http://www. culstudies. com,2004年4月1日
  参考文献
  [1]郝相礼:《西部文化资源效益的实现形式》,中国文化报,2001. 7.18,第3版
  [2]张国洪:《文化资源的产业整合》,文化发展网http://www. ccmedu. com,2005 .12. 7
  [3]杨吉华:《未来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六大趋势》,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3
  [4]邱红杰:《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发布,新华网,2007.2.27
  [5]潘舜琼:《试论中国文化产业的特色》,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2
  [6]文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十大关系》,文化研究网http://www. culstudies. com,2004.41
  [7]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竟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51页
  [8]尹海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特殊性 浅析 中国 浅析中国文化产业的特殊性 中国姓氏文化的渊源 中国姓氏文化知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