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导语_新闻导语化静为动五法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新闻导语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把它比作新闻的“诱铒”,也有人把它比作“眼睛”或“生命”。它给受众的第一印象如何,对这条新闻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条动感十足、生动活泼的导语往往能够抓住受众的目光,而一条刻板老套的导语则可能使受众失去继续阅读、欣赏的兴趣。
  不妨比较一下两篇普通消息的导语,北京市香山饭店建成开业,当地新闻媒体都作了报道。
  “从今天起,人们可以住进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了。在那里,旅客不仅能观赏庭院里的古松、假山、小桥、流水,还可以享受现代化的设备齐全的服务”。
  另一条:
  “自然环境美与建筑艺术美高度和谐统一的一家现代化饭店――北京市香山饭店昨天试行开业。”
  两条导语同时交代了几个新闻要素,但前者的可读性显然要比后者强些。重要原因就在于第一条导语富有流动感,采用的是流畅的呈现动态的文句。第二条导语尽管也写进了主要新闻事实,但由于用的是介绍的口吻而不是展示的句式,缺乏动感,就显得平板,不如前者活泼有精神。
  陈望道先生曾在《作文法讲义》中说过:“所谓流动,就是文章中事迹时时开展进行,事迹进行没有停顿的意思。我们整理记叙文的材料,必须使这流动在记叙文中处处寻觅得出。”新闻是渊源于记叙文的一种报道事实的主体,又是侧重于反映客观事实变动的,因此,尤其需要体现出这种“流”来,具有动感。作为新闻第一个层次的导语部分,情况也是如此。这就是说,在导语的写作中,既要着力提炼出新闻悠扬的精髓,在表述上也要力求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新闻导语一旦具有流动感,往往会使新闻活泼有生气。一开始就给读者以鲜明生动的形象,从而使新闻赢得更多的读者。之所以如此,不外乎一切人或事件的特征容易在运动过程中显露出来,带上各种不同的强烈色彩;还在于运动着的或将动欲动的事物比较惹人注意。为什么英雄人物的雕像大都是动中取势,正聚精会神或神采飞扬地做某项动作,要是他骑马的话那战马也是双双扬起前蹄?答案就在于动态的东西更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新闻导语要想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就必须从流动中展现出事物发展的状态。首先,一种经常采取的手法是用时间最近点上事物的具体变化,来反映处于变动中的事物状态。
  像“5分钟前,一列银灰色的地铁列车,在仅距地面2.8米的地下,首次穿过世界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这样写来,就使地铁线路开通的新闻事实有了鲜明的动感。类似的有,“昨晚9点40分,引滦入津输水隧洞铺完了最后一车混凝土。至此,长达9.69公里的引水隧洞全部完工”。这个导语,也使隧洞完工的新闻事实带上了动的色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这种写法除了具有流动感外,还能显示出时间上的新,有浓郁的“新闻味”。
  其次,用形象感的动作表示某种难以具体描绘的事物变动,同样能使导语产生动感。
  像导语“北京市北海公园‘园中之园’静心斋,11月30日摘下了长期悬挂的‘游人止步’牌子,国务院机关事务局正式将这个名胜归还给北京市政局。”用人们比较熟悉的摘下“游人止步”牌子的动作表示实行对外开放,使导语有动感。
  消息《贵州告别最后一条马班邮路》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唱了几十年‘马儿啊,你慢些走’的晴隆县城至去年年底响起了汽车喇叭声。至此,全县告别了最后一条农村马班邮路。”这里用响起汽车的喇叭声的具体细节来表明汽车代替了马班。
  第三,导语里写上一些现场气氛或细节,也会增加动感,显出活力。
  《北京日报》报道北京消防勇士在大兴安岭扑火战斗中胜利完成任务返京的消息,其导语是这样的:
  妻子们眼中最欢喜的泪;孩子的脸上是甜甜的笑;战友们拥抱、握手;少先队员敬礼、献花。昨天中午,参加大兴安岭林区救火的一百零八名北京公安消防干警光荣凯旋。
  在表现主要新闻事实之前,描写了一系列感人的细节,充分反映出深情热烈的现场气氛。有了它,导语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第四,以动写静,化静为动。
  从新闻语言表述来说,活的东西不能写死,静止的却要求写活,使之跃然纸上。例如:上海民间艺术展览在旧金山开幕,《新民晚报》上一则消息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多么威武神气的猫头鹰!一对大眼睛正在扫射着什么,翅膀微微耸起,看来它准备振翼飞扑过去,抓住那狡猾的大田鼠。这只用棕榈树桩因材施艺而雕琢成的人工猫头鹰,最近飞越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的中国上海民间艺术展览上栖息。”
  这条导语将无生命的静态的事物当作有生命的能活动的事物来描述以后,显得非常有活力。
  第五,运用贴切的比喻顺乎情理的联想来达到静中见动。
  比如:标志着公路通车的红色蛇行线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面上正迅速向边远山区伸展。――这里用红色蛇行线条迅速伸展来显示公路建设的成就,使表面上看来处于静态的事实呈现出动势,富有吸引力。
  如何使导语变静态为流动,具体手法是很多的。只要运用得当,都会产生古人所说的“板者活之”、“枯者腴之”的效果,深深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作者单位:桐城市广播电视局〈台〉)

相关热词搜索:导语 新闻 动五法 新闻导语化静为动五法 新闻导语的作用 新闻六要素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