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报新闻评论的创新] 2018新闻评论范文 最新
发布时间:2020-02-22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评论是党报的灵魂和旗帜,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工作、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是党报直接影响社会舆论的最权威、最有力的宣传形式,既反映着党报新闻工作者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的深度,也体现着党报同受众及社会联系的程度,最敏感、最直接地反映出整张报纸的水平。因此,在党报肩负的有力引导舆论重任中,新闻评论承担着一种特殊责任,必须摆到办报的重中之重位置,坚持创新,做强做优。
一、创新党报新闻评论写作理念
互联网的出现,以其即时性使信息的获取更为快捷有效。人们在从信息匮乏进入信息过剩的同时,也惊奇地发现受众因为新闻采访相同、内容相同、表现手法相同,而质疑电子媒体的低质量重复问题,其优势也正随着新闻个性的丧失而弱化。人们逐渐地不仅需要了解新的事件、新的问题、新的经验,更需要了解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新的视角;不仅需要“知道”新闻,更需要解读新闻;不仅需要知道自己的立场、态度,更需要知道政府或者大多数人的立场、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党报新闻评论以其权威性、公正性、独创性而彰显出其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受众的理性化思考需求在党报新闻评论中找到了新的兴奋点,党报新闻评论自然也成了纸质媒体在新一轮媒体竞争中能够生存发展并最终脱颖而出的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之一。由此,党报新闻评论的创新,也就成为时代发展和媒体竞争的必然要求。
从党报自身的发展要求看,新闻评论的创新也是必然趋势。党报评论就其功能而言,一是传播政策导向。党报新闻评论,有很大一部分是直接代表党和政府撰文发表的,特别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需要尽快表明党和政府态度,新闻评论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向人民传递党和政府的政策信息,比如各级党报的“社论”;二是表达党报自身立场。新闻评论往往直接代表党报发言,以表明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社会问题的态度,发表见解和议论,以引导社会舆论,吸引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比如各级党报的“本报评论员”文章;三是反映公众信息。关注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反映人民的愿望、心声,是党报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很多时候社会问题的解决有难易之分,公众的意见也有对错之别,新闻评论也必须作出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正确看法,以甄别是非、释疑解惑,引导公众采取正确的态度,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比如各级党报的“时评”类新闻评论栏目。功能的重要性和位置的特殊性都要求党报新闻评论必须树立创新理念,其整体要求就是:鲜明、生动、有力、可读、可信、可用。要引导而不训导,庄重而不呆板,深刻而不深奥,易懂而不浅陋,犀利而不尖刻,平和而不平淡。从而立足时代,把握大局,贴近观众,析事明理,阐明观点,引导舆论,以凸显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创新党报新闻评论写作方式
正因为党报新闻评论既有形式的多样性,也有内容的复杂性,既有立场的政治性,也有观点的科学性,既有新闻的时效性,又有理论的深刻性。因而,创新党报新闻评论便往往成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问题,而要持之以恒地保持一贯的风格则更为不易。在办报实践中,或因力求准确而原文照抄,或因避免差错而老话连篇,或因强调一点而不及其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其整体感觉是可读性差、针对性弱。那么,党报新闻评论写作怎样才能创新?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四点:观点鲜明,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有的放矢,具有显著的新闻性;面向观众,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实事求是,具有严格的科学性。而要达到新闻评论的创新要求,则必须要采访创新、选题创新、写法创新。
采访要创新。我们长期以来有一个认识误区,总认为新闻报道需要采访,而新闻评论不必如此,只要坐在家里苦思冥想、闭门造车就可以了。其实不然。新闻评论写作是融采访、写作、编辑于一炉的综合性表现手段。办报实践表明,目前在党报上最为常见的依托新闻报道配发的评论,传播效果一般都不错。个中原因,是在采访过程中真正吃透了“上情”和“下情”,真正掌握了基层的实际、群众的呼声和现实的问题,写出的评论才能言之有物、针对性强;真正实现了与群众的交流和沟通,了解群众心中真正所思所想而非撰写者的所思所想,写出的评论才能论点鲜明、逻辑性强;真正体验到新闻发生地的社会背景、风土人情,写出的评论才能鲜活生动、可读性强。因此,要鼓励采写新闻报道的记者自己动手配评论,因为记者在现场深入采访,对有关的人或事最了解,最有真情实感,也最有发言权,只要留心观察、缜密思考,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蕴含丰富的思想积累,写出的评论便会凝炼有力、高人一筹。同时,要鼓励专职从事评论工作的同志,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深入群众,丰富实践经验,升华思想认识,写出的评论才会切中时弊、抓住要害。
选题要创新。新闻评论的成败关键在于选题,成功的选题往往是评论成功的一半。撰写评论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实际工作中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就是为了解决广大群众心中的疑难、困惑性的问题。而新闻评论选题本身的确定是否有的放矢、言之有物,是否能够抓住问题的实质,将直接决定着新闻评论的质量和价值,更何况随之行文过程中的谋篇布局、造词遣句也必须依据选题的确定才能有所依托,不能提出问题便不能解决问题亦是显然的道理。
而实践证明,成功的选题总是吃透上下“两头”、体现“两风”“两情”的选题。上,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中央的重大战略、重要部署、中心工作。因为,新闻评论是党报的旗帜,是体现党报引导舆论的重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大局意识、导向意识、责任意识,及时发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去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看得准才能握得住,看得准才能写得深;下,就是群众的思想、意见和呼声。因为,新闻评论是吸引读者“眼球”的亮点,体现的是党报关注的重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群众的要求当作第一信号,从实际工作中找选题,从现实生活中找选题,从群众关心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找选题,找得准才有针对性,找得准才有可读性。上下结合,就是找到群众关注的而又难以解决的,党和政府关心的而又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选题,这样的创新选题,自然容易成为既“叫好”又“叫座”的优秀新闻评论。
写法要创新。写法创新,就是着力解决评论的可读性问题。如今的信息时代,要在不同层次、年龄、职业、喜好的读者群众中完成新闻传播的过程,新闻评论的形式必须更加丰富多彩,新闻评论的技法必须更加新颖灵巧,新闻评论的语言必须更加简洁美感。要写好优秀评论,必须要联系实际,以理服人;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言简意赅,意味深长;言之有物,读之有益;改进文风,创新写作;要言人之所未言,言人之所欲言。
为此,作者一定要敢于在谋篇布局、语言、结构等方面着力创新,要力求出新思想、新语言,摒弃套话、官腔,要善于使用来源于生活本身的“鲜活”语言,吸收人们创新的极富表现力及个性的语言,采取广大读者喜爱乐见的形式,展现人民群众各种先进思想。在谋篇布局上,则应灵活机动,在客观辨证的基础上把评论信息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使评论在现实方面有针对性、服务性;在种类上有开创性、多样性;在结构上有层次性、复合性等等。同时,评论写作要层层递进,剖析问题;要针砭时弊,解决问题。
三、 创新党报新闻评论队伍素养
新闻评论的质量高不高,关键取决于评论撰写队伍的素质如何。出色的新闻评论工作者,应是一个“多面手”和“杂家”,更应是一名出色的社会观察家和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具备政治家的眼光。新闻评论往往代表编辑部甚至同级党委声音。新闻评论肩负着阐明党的方针路线和基本政策,分析实际工作形势,有力引导舆论的重任。所以新闻评论作者,首先要具备政治家的眼光,要增强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培养大家风范。要开阔视野,总揽全局,及时抓住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主题,响亮发出媒体的声音。
具备理论家的头脑。
政治上的敏锐与理论上的功底深厚是分不开的。只有增强理论修养,新闻评论才能透过复杂多变的事物现象看到本质,才能用正确的世界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有效、有力地引导舆论。评论作者要做到客观、全面、深入,要能够深刻、厚重、生动,就必须摒弃主观、片面、肤浅,避免抽象、死板、局限,更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素养,以提高评论质量。
具备杂家的能力。新闻评论的针对性需要增强新闻敏感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深刻性及论据需要丰富的典故运用和历史知识;论证需要逻辑推理知识;可读性需要巧妙的构思和文学功底。总之,思想的升华,文采的多姿,理性的深刻,才会使评论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具备新闻行家的本领。新闻评论贵在及时,往往对社会上发生的事件、问题作出快速反应。没有把握大局、敏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本领,没有“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真功夫、硬功夫,不具备看新闻一眼到底的职业素质,就写不出优秀的新闻评论来。写作技巧高,表现在立论新,表现在论证、论据方面充分有力,深刻到位。
党报新闻评论的创新,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归根结底,还是要在求真、求精、求新上动足脑筋、做足文章。“求真”,就是要联系实际,结合实际,问题抓得准,道理讲得明,不可言之无物,要有真情实感,紧贴党和政府要解决的问题,聚焦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求精”,要按精品的要求去写作,短小精悍的文章更要做到思想深邃、文风犀利、切中时弊、读之有味。“求新”,关键是要“三贴近”“三深入”,善于吸收新时代人民群众丰富生动的思想和语言,同时也要了解和运用信息时代的新事物、新语言,使文章与时代、与读者同频共振、鲜明生动,从而增强新闻评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作者是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
相关热词搜索:党报 创新 评论 论党报新闻评论的创新 党报新闻评论的责任和担当 关于责任与担当的感想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