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生报道,,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是

发布时间:2020-02-21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民生新闻是以关注民生为立足点,以体现新闻媒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表现的是日常状态下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及其所想和所感。如今在积极推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民生话题已不是单纯的老百姓衣食住行的问题,而是与社会和谐、国家发展、人民幸福关系更加密切的现象,涉及到接受教育、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等这些关乎社会民生的话题。
  一.新闻媒体在解决民生问题中的作用
  舆论导向作用。新闻媒体通过对民生问题和热点问题的报道,加大引导力度,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舆论监督作用。新闻媒体对热点、难点问题的引导和批评,既能正确引导群众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愿望,又能准确地把落脚点放在党和政府的意志与人民群众呼声的契合点上,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通达社情民意的作用。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不仅要让广大群众耳闻目睹各类新闻信息,还要让党和政府能够随时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以便及时了解社情民意。
  解疑释惑、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新闻媒体始终围绕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讲明白,理顺情绪平衡心理化解矛盾。如今许多媒体都设立了新闻热线,接受群众的来信来电来访,群众把新闻媒体当成他们倾吐心声、抱怨不平、寻求公平和讨回公道的地方。
  告知与预警作用。新闻媒体能够发挥对公众的信息告知作用,同时还能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预先警告,以保障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防范和化解风险,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二.媒体应确定民生新闻报道的重点
  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新闻媒体应根据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来确定民生新闻报道的重点。
  劳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就业是人民群众生存生活发展的基本前提,是人们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所在。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民生的依托”,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我们所做的关注民生的新闻报道,应注意宣传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实际情况,让人民群众感到一种“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安全感。
  收入分配。“收入分配是民生的源泉”,收入分配是人民群众休养生息最为直接的物质来源。新闻媒体应大力报道我国社会制度及收入分配制度、宣传各地所做的缩小收入差距的种种努力,以消除人民群众心中的积怨。
  教育事业。“教育是民生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根本大计,教育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提高人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应加大教育新闻的报道力度。
  医疗卫生。新闻媒体应加大报道城市和农村现行的医疗卫生制度。如大力报道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食品药品安全检测、突发性或流行性病害预防以及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检测、咨询服务等情况。
  三.做好民生新闻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民生新闻不应仅仅满足于街谈巷议、家长里短,而是应该从百姓的视觉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民主法治建设,通俗易懂的解读和诠释国家政策,真实的反馈百姓对政府的意见和建议,引导民众参政议政,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道德等。
  其次,民生新闻的含义应更为宽广,不应仅限于城市民生新闻,更要扩大到农村牧区。民生新闻就是关注人民生计的新闻,这里的民事应包括城市和农牧民。但是大多数媒体将民生新闻更多的落脚点放在与城市居民相关的信息上,而广大的农牧民却被边缘化了。民生新闻要求新闻媒体将更多的目光关注在农牧民的困惑和疾苦上,以体现政府的执政为民的思想。新闻报道应该充分反映农牧业增收、文化素质提高、环境改善等给他们生活带来新变化。
  再次,民生新闻应该避免居高临下的说教、呆板空洞的解读,而应从微观入手,从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的角度入手进行报道。许多记者在采访民生新闻时,不能深入一线,由于缺乏与采访对象的深入沟通与交流,群众的冷暖疾苦看不清、摸不透,因此在民生新闻的写作上缺乏真实性、现场性。在国家大政方针的解读方面,往往以专家学者的角度和权威的姿态来诠释,对群众进行强行灌输,这种民生新闻忽略了民生的本质,消弱了民生新闻的宣传效果,导致老百姓不想听、不爱听。
  (作者单位:阿拉善人民广播电台)

相关热词搜索:构建和谐社会 民生 报道 加强民生报道 构建和谐社会 加强内部管理+构建和谐校园报道 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性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