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者朱利安.阿桑奇] 朱利安阿桑奇现状2018

发布时间:2020-02-19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我们揭露了不少秘密,但这不是说我们有多么成功――相反,这表明其他媒体是多么不可靠。五个人的小组向公众公布的秘密比世界其他媒体加起来公布的还要多,这说明什么?可耻!   ――朱利安?阿桑奇
  
  2010年7月25日,超过9万份美军阿富汗战争秘密文件被披露,轰动全球。随后,泄密事件持续发酵,民调显示美国公众对奥巴马阿富汗政策的支持率暴跌,此次事件成为美国及其盟友最为棘手的公关问题。媒体称,这是自1971年五角大楼泄密案后,美国史上最大宗的军事情报泄密事件。
  这一切的幕后推手,是一个行踪隐秘的黑客――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和他创办的“维基解密”网(Wikileaks)。
  
  解密人
  
  39岁的阿桑奇,给人难以捉摸的神秘感。此前他很少公开露面,因此有关他经历的信息少之又少。据美国《纽约客》杂志披露,1971年,阿桑奇出生于澳大利亚北部,幼年时由于经常搬家无法获得传统教育,他完全靠自学掌握了电脑技术。16岁时,他成为一名黑客,不断闯入政府和银行的大型网络。1991年,20岁的阿桑奇与好友因闯入一家电信公司的网络终端而受到刑事指控,最高面临10年刑期。最终,阿桑奇与法院达成认罪协议。在量刑时,法官裁定他只需支付小额罚金,并称他的黑客行为本身并没有恶意,只是“在好奇心驱使下的结果”。
  在问及阿桑奇为何对电脑如此着迷时,他的回答是:“这就像国际象棋,国际象棋极为简洁,没有那么多规则,但又不是毫无章法,而且国际象棋要处理的问题非常复杂,也非常困难。”
  在网络上,特别是在推特(Twitter)网站上回复攻击者时,阿桑奇通常脾气火暴,直击要害。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当他出现在电视上时,却显得异常冷静。在演播室的镁光灯下,阿桑奇一头特别的白发、苍白的皮肤、冷漠的眼神、宽阔的前额――被美国媒体评论为“就像一个骨感的外来生物,飞速冲到地球上,向人类发布一些隐匿的事实”。而其刚硬的作风和缓慢低沉的男中音更加深了人们对其独特形象的印象。
  不过,据其身边的人透露,私底下,阿桑奇是个随时都带有问号的人,精力充沛,充满矛盾。“他是那种会忘记订机票的人,或者订了机票而忘记付钱,或者买了机票却忘记去机场。”熟悉他的人说。
  曾采访过阿桑奇的英国《卫报》记者大卫?雷利认为,阿桑奇具有典型的黑客心态,“在普通人看来他可能有些自闭,但却不乏个人魅力。阿桑奇生活极为简朴,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很少与人交流。在过去的几年中他居无定所,总是马不停蹄地往来于世界各地。他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战斗上,这是在网络空间的智力较量,只有这些能够燃起他的激情。”
  也许出于同样的心理,2006年阿桑奇以维基技术结合匿名加密传输等为平台,创办了“维基解密”网。创办初期,他把自己关在大学附近的一所房子里,在厨房里放了一张床,以提供食宿作为交换,邀请经过校园的背包客们帮忙共同创立了这个随后引起轰动的网站。
  
  黑客帝国
  
  “维基解密”的主服务器设在瑞典和比利时,选择这两个国家是因为那里的法律保护网络匿名。虽然阿桑奇“从不称自己为创立者”,但他就是“维基解密”的主编和总监,“拥有信息的最后决定权”。
  “为了金钱披露信息的事比比皆是,但这不是我们的理想。” “维基解密”的确做到了阿桑奇所说的,这群有着共同信念的“新闻人、社会活动家和技术先锋”团队的成功让传统媒体震惊──网站的经营纯粹靠捐款维持,除了主要的几个工作人员,为网站工作的大部分黑客(到今年初约有1200人)是义务干活,不收报酬。
  在美国国防部开发的“洋葱头路由(Tor)”网络的保驾护航下,网站能让“告密者”散布消息而政府无法追踪,最后到达“维基解密”网;他们的支持者则不断在世界各地建造镜像站点,使得一个站点被攻克后,很快就有替代网站接收。
  每天,“维基解密”网的5名核心人员都会更新和维护网站内容,将网友上传的材料去芜存精,删除那些胡乱编写的所谓揭露性材料及伪造文件,其余则由数百名志愿分析人员帮助审核,这些人中既有法律人士,也有笔迹鉴定专家和视频加密专家。
  打开“维基解密”,上面的标题能让任何新闻记者蠢蠢欲动──比尔德堡集团开会的地点和内幕、莎拉?佩林的个人邮件、英国极右党派国家党的成员名单和详细信息、秘鲁石油门事件政客信息、英国托克石油公司在象牙海岸的废品倾倒事件、哥本哈根“气候门”事件、银行业和宗教界的丑闻……
  2008年,他们发表的冰岛报告披露了冰岛考普森银行负债累累并试图掩盖的金融丑闻。信息披露后,考普森银行破产,标志着冰岛金融危机的到来。“冰岛的金融情况为更多人知,其实是在帮助他们重建国内的金融秩序。”而冰岛人似乎对“维基解密”的报告甚为感激──阿桑奇在不久后转战冰岛,并很快说服冰岛议会通过了保护信息自由的法律,从而为告密者建立了一个“离岸避难所”。
  不过他们关于肯尼亚莫伊家族报告的后果则要复杂得多,2007年,他们披露了当时肯尼亚总统丹尼尔?莫伊的巨额贪污数字(46万美金),这一“戈登伯格丑闻”很快就让莫伊下台,但是家族势力强大的莫伊与新政府之间的冲突则引起了上千人的死亡,“维基解密”因此遭到质疑。
  
  军事机密
  
  “信息是反对直觉的,”阿桑奇说:“你会认为,被报道得越多的新闻,就是越重要的信息──这其实完全是错的。信息是一种供求关系,零供给就意味着高需求,物以稀为贵。”
  阿桑奇必然知道我们这个时代最有价值的新闻是什么──披露得最少的就是军事机密。因此“维基解密”必然会跟本世纪最大的军事组织五角大楼成为对手。当“维基解密”收到美军在伊拉克作战行动画面的资料时,他马上有了详细的计划,并命名为B计划。
  3月底,阿桑奇来到冰岛租下了一个大公寓,并对房东称:“我们是记者。”
  阿桑奇在这里和他的团队开始了B计划,在此之前,他亲自跑到巴格达,通过当地的“良好关系网”证实了手上这份资料的准确性;到冰岛后,他们几个星期每天就睡3个小时左右,终于把文件解密,面对好像被放进过碎纸机一样的画面,他们把2000多帧照片一组一组连起来。
  视频以乔治?奥威尔的话开头:“政治语言的设计,是为了让谎言听起来真实,让谋杀变得正当,让空话变得确凿可靠。”一个编辑坚持向阿桑奇建议:“应该引起观众感情的共鸣,我们应该放大士兵的声音,切掉那些无声的片段。”最后,阿桑奇同意了这个剪辑策划。
  这是一段长约18分钟的视频。分成3段,呈现的是2007年美军阿帕奇部队在巴格达的作战镜头。在第一部分视频RPG游戏一样的影像中,“寒流”分队的士兵们一边瞄准目标,一边轻松地对话,按下攻击的按钮,3秒钟之后,瞄准器中的街道一片烟雾弥漫,六七个人当即死亡,而其中有两名路透社的摄影记者。而视频的其他部分则记录了美军的扫射击中了两名儿童,一名美军士兵淡定地说道:“操,对,5个人,两只鸟。有两个孩子?噢,他们会被送到医院去的。”在这个视频中,美军至少射杀了18人。
  2010年4月5日,阿桑奇身着黑色西装站在美国全国新闻俱乐部的讲台前,向与会的40多名记者介绍了这段已经编辑好的视频。与此同时,原始录像和编辑过的版本也被放在了YouTube和“维基解密”专门为之设立的网站上。
  一切如计划中一样,这段视频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新闻发布会后不久,阿桑奇就坐到了半岛电视台华盛顿办公室里,接受专访。当天晚上,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播出了有关录像的长篇报道。《纽约时报》和其他美国大报也对此做了好几篇报道。而在YouTube上,已有超过700万人点击观看了这段视频。
  
  斗争宣言
  
  更让五角大楼意想不到的是他们进一步的动作,7月底开始,“维基解密”宣称自己获得了有关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的92000份情报。很快,他们就将其中的75000份文件公布在网站上――其中涉及大量美军情报人员和军事方案的信息,这意味着,美军在阿富汗情报系统和军事机密的完全揭底。
  这次机密的泄露者、美军人员布拉德利?曼宁的被捕似乎完全没有让阿桑奇感到害怕,虽然他跑到布鲁塞尔寻求欧盟议会的保护,但面对媒体时他放出豪言:“我们现在已经得到很多的保护,我们只是在寻求更多帮助。”
  五角大楼用“犯罪组织”来称呼“维基解密”,而华盛顿媒体开始了对阿桑奇的狂轰滥炸,但“维基解密”并没有罢手。
  据法新社7月31日援引美国《连线》杂志的报道,一份占用14亿字节的“保险文件”出现在“维基解密”网的“阿富汗战争日记”页面以及另外一家文件共享网站。这份可供下载、但暂不可阅读的加密文件,惹来外界不少猜想。据说这很可能是此前“维基解密”尚未正式公布的其余15000个保留文档。此举无疑是向五角大楼的又一次斗争宣言。
  Cryptome.org网站猜测,如果“维基解密”网遭美国当局封杀,或总编辑阿桑奇遭遇不测,加密文件内容便会公开。按照《连线》杂志的说法,“无论出现哪种情形,与阿桑奇达成协议的网站志愿者们都可能会发送密码,让下载者能够打开文件”。
  在接受《卫报》采访时,阿桑奇说:“美国媒体和五角大楼都在撒谎。他们说我们发布信息会对别人的人身安全造成危害,但战争才是在杀害无辜的人。而且,这些信息随处可得,不是我们在窥探,而是那些美国情报机构实在太懒!”
  (综合2010年第16期《环球》、第29期《南方人物周刊》和8月17日《第一财经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解密 朱利安 桑奇 解密者朱利安 阿桑奇 朱利安阿桑奇现状 朱利安阿桑奇图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