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街村神话的破灭【“西北第一高楼”神话的破灭】

发布时间:2020-02-18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呼风唤雨”的“王木匠”奉行一个“定律”:抓住一个领导的弱点,就能搅动一座城市      2005年3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来了一位名叫“郑泽”的港商,自称香港金鹰国际集团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局主席,他带来了一个“神话”般的辉煌构想:在呼市商业繁华区盖“西北第一高楼”――金鹰国际CBD(中央商务区)。楼高169米,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投资53亿元,两年建成。
  这一“大手笔”立即引起呼市政府重视,当年就被列为向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项目。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当地采取了一系列“非常动作”。
  
  辉煌构想和“西北第一爆”
  
  2005年5月17日凌晨,一声闷响,刚建成四年的呼市公安局11层指挥大楼被炸掉了,目的是给“西北第一高楼”腾地方。这次定向爆破也被称作“西北第一爆”。
  接着,原市政府大楼、龙海商厦、第一人民医院保健楼、市公安局的三栋宿舍楼相继拆除,“郑泽”在呼市中山西路黄金地段得到了50多亩土地。
  由于“特事特办”,金鹰公司在呼市办事几乎是一路绿灯,很快就违规在工商部门注册、办理了《工程规划许可证》《土地规划许可证》《房地产开发资质证书》《施工许可证》《土地使用权证》。
  然而,尽管获得了种种不可思议的优惠政策,“实力雄厚”的金鹰公司却无资注入,“西北第一高楼”很快成了烂摊子,甚至还非法集资,这引起了社会的质疑与警方的注意。
  内蒙古警方有关负责人说:“根据群众的反映,我们比对分析了当时的各种情报信息,咋看‘郑泽’也不像是正儿八经的商人。”
  随着警方调查的展开,“神话”破灭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骗局却浮出水面⋯⋯
  
  “王木匠”的胃口越来越大
  
  “郑泽”原名王细牛,1958年生于湖北省黄梅县龙感湖农场,读了五年小学,13岁学木匠,1974年成为农场木工,当地人都叫他“王木匠”。
  1998年9月,他因涉嫌虚报注册资本罪被南京市警方刑拘,第二年取保候审。2000年,“王木匠”往河北省石家庄市迁了假户口,改名“郑泽”,年龄缩小11岁。警方发现,“王木匠”有6个名字:王细牛、王亚伟、王世伟、舒兵、王伟、郑泽,每个名字都注册了一家公司。
  香港金鹰公司真相如何呢?这原来是一家1万元港币注册的“三无”公司,无办公场所,无资金,无工作人员。
  2001年2月,王细牛得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想改造宁夏宾馆,于是前往宁夏,许诺出资4.56亿元改造宁夏宾馆,合作建设“宁夏国际村”,与区政府办公厅签订了引资合同。同年7月21日,双方又签订协议成立中外合资企业,宁夏提供建设用地,金鹰公司出资3.8亿元,合作开发自治区政府周边农场等地段。
  拿到了土地,金鹰公司当然没钱投入,但是“王木匠”有办法,他用“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展开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诈骗行动。
  他采取招标不开标、开标后不退还投标保证金的办法,骗了32家投标单位投标保证金2075万元;通过虚构贷款主体、房屋置换按揭等方式,骗取中国工商银行宁夏分行银川东城区支行以及中国农业银行宁夏分行银川新市区支行贷款179笔约1.09亿元;骗取149家企业的工程款和材料款共计约3.8亿元;以20%的高息为诱饵,非法向银川市民集资约3.18亿元。
  “宁夏国际村”资金链断裂后,“王木匠”的目光又盯上了呼和浩特。他在呼市的骗术几乎是宁夏的翻版。 屡骗得手,“王木匠”的胃口更大了。他以赊欠广告费的方式,在内蒙古大小媒体铺天盖地地宣传一个更为华丽的“肥皂泡”:要在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各建一个“CBD”。他开始在南宁、乌鲁木齐等地活动,企图以相同的骗术来弥补呼和浩特与银川市的断裂资金链。
  
  两个地区的政府被蒙骗
  
  综观“王木匠”的骗术要旨,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投其所好。
  有人爱“攀富结贵”,王细牛就进行奢华表演。到呼市“投资”时,他坐着加长凯迪拉克轿车,跟着8名保镖。以8万元一天的价格,包住了五星级宾馆的一个楼层。
  有人喜好“大手笔”,王细牛就在“大”字上做文章。 “第一高”“CBD”都是他的招牌。
  “这叫抱大领导打大旗号发大财。”王木匠供称,别看有些领导职务高,其实他们没经历过商场险恶。
  有人喜欢商业名人,“王木匠”就给自己罩了一身光环。“中国房地产领先企业”“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中国建筑行业信用AAA级单位”“中国优秀工程”“西部开发杰出贡献奖”“世界杰出人士”“全球100位华商品牌人物”“爱国企业家”⋯⋯王细牛花钱买了70余道光环戴在自己头上。
  深谙骗术的“王木匠”,在包装自己嘴脸时向来不惜重金。他一面大肆行骗,一面以“郑泽公益救助基金会”之名向四川省仪陇县捐助扶贫款100万元,又以“金鹰国际投资公司总裁郑泽”之名向四川省巴中市捐赠100万元,用于社会公益事业。
  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是用钱买不到的。尽管他在宁夏坑骗了政府、银行、建筑企业和数千集资群众,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仍在2005年5月召开的“中国诚信企业高峰论坛上”向金鹰公司颁发了“中国诚信示范单位”荣誉证书。宁夏的CBD烂尾楼工程居然获得了原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颁发的“中国优秀工程”奖牌。中国城市标志楼盘年度金榜活动组委会还授予宁夏CBD烂尾楼“2004中国西部国际CBD标志性商务中心特别金奖”。
  令人惊奇的是,个别领导也跟着这个骗子“忽悠”。2005年,呼市炸掉市公安局指挥大楼后,社会上响起一片“假港商”“大骗子”的质疑声,许多已经中标的建筑企业开始退却。
  没有建筑企业垫资,金鹰CBD就难以破土动工。王细牛请建筑施工单位领导到内蒙古饭店的“金顶大帐”吃饭,他邀请当地一位领导出面作陪。席间,这位领导拍着“王木匠”的肩膀说:“小郑(王细牛当时叫郑泽)是很有实力的啊,你们怕什么?”
  结果,王细牛在呼市骗了中建三局装饰公司等25家投标单位4688万余元投标、履约保证金,还骗了中铁十七局等6家施工企业的垫资款2.2亿多元,拖欠大同水泥厂等20家材料供应单位货款950万元。
  
  两大骗术:“利诱”和“威逼”
  
  “利诱”只是“王木匠”骗术的一面,另一面则是“威逼”。他总是先以“大项目”吸引人上钩,再以“大破坏”把对方绑上一条战船,不由你不听他差遣。
  在宁夏,王细牛以36亿元投资为诱饵,“忽悠”政府拆了宁夏宾馆,骗取土地使用权,然后委托中介机构出具隐瞒重要事实的验资报告,套取公司自有资金,在黑市换成美元后打入香港金鹰公司账户,再作为金鹰公司投资款打回宁夏的验资账户,以“空手道”冒充投资。少数领导发现上当又顾忌面子,只好打掉牙往肚里吞,硬着头皮支持他往下干。
  在呼市,炸掉公安局指挥大楼后,新楼动了几锹土就没了影子。在两年时间里,呼市公安局的办公场所分散租赁了十几处⋯⋯于是,“木匠不急政府急”的局面出现了:市里垫钱垫料帮着建,到最后干脆全盘接过来替他建。眼看“王木匠”无钱建设“西北第一高楼”已成事实,政府也只能想方设法帮他往起拱楼。
  上了“王木匠”的贼船想下来都难。面对多方压力,为摆脱金鹰CBD项目和市公安局新指挥大楼的建设困境,2007年1月31日,呼市想与王细牛解除合作协议,另请有实力的企业解套。但王细牛索要“船票”:至少3000万元“补偿”,否则,坚决不退出。
  不过,精于算计的王细牛,咋也没算到警方下手这么快,更没想到公安部直接介入案件侦办。早在2006年12月31日,内蒙古警方在公安部的直接指挥下,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对其正式立案,并向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发出了预警通报。
  由于警方出手及时,王细牛从深圳定做的准备在呼市进行非法集资的3万张贵宾卡被缴获。据介绍,这些贵宾卡一旦售出,老百姓的17亿元血汗钱将被王细牛收入囊中。
  即便如此,不包括施工企业、材料商和政府的被骗资金,以及拖欠数百名农民工一年的工资,仍有百余名呼和浩特市民的8000多万元资金被王细牛非法吸收。而在宁夏,王细牛向5000余名自然人非法募集资金达3.24亿元。
  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宣判,王细牛因合同诈骗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骗子是落网了,然而人们却不由得深思: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漏洞百出的骗子,为何能在数年内“呼风唤雨”,导演了这起“天方夜谭”般的诈骗大案?
  (摘自2008年11月18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为该报记者)
  
  评论
  4万亿如何防住“王木匠”
  一个小学文化程度“假港商”王细牛,数年间在宁夏、呼和浩特等地呼风唤雨,用近似“空手套白狼”的方式竟骗走17.58亿元,只留下了几座烂尾楼,以及非法集资等一堆烂摊子。当地政府不得不为这一切收拾残局。
  从“王木匠”的交代中,我们能找到骗局之所以成立的“支点”:就是瞅准了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好大喜功的心理,并有针对性地投其所好。
  地方政府热衷于拉大投资、上大项目、出大政绩,已不是什么新问题。尽管很多做法已被实践证明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也是中央明令禁止的。但变着法“媚商”的引资土政策,层出不穷的圈地运动、豪华广场办公楼,仍是按下葫芦又起瓢。王细牛案,只不过是这种畸形发展思维制造的一个极端个例。
  联系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这一案例又有了更新的现实意义。那就是巨额投资将投向哪里?如何保证发改委官员所说的“对得起黎民百姓”?
  中央为投资计划确定的大方向是,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更多向民生和农村倾斜。而方案出台后,在发改委门前“跑部前进”人流,以及各地陆续跟进投出的真金白银,不能不引起亿万双眼睛对投资的去向关注。
  在财政政策转向,新一轮投资启动之时,不得不警惕的是,一些已被证明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做法,比如高能耗高排放及产能过剩的项目,会不会借机重新上马;违法圈地、大拆大建等做法会不会死灰复燃?新一轮投资运动中,如何防止可能滋生的违法违规和腐败行为,以及“王木匠”这样浑水摸鱼的骗子。
  数万亿的投资计划,用得好了能弥补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短板,大幅提升内需,扭转因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行趋势;而用不好监管不力,浪费巨大不说,还可能错过经济重振和转型的良机,甚至埋下更大的隐患。 (丁永勋)

相关热词搜索:破灭 神话 第一高楼 “西北第一高楼”神话的破灭 西北第一高楼在哪里 西北第一高楼501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