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纪录片52全集_百年饭店见证百年中国

发布时间:2020-02-18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从1846年礼查饭店在上海滩“着陆”为始,上海、天津、武汉、北京等地都陆续创办了一批名震一方乃至世界闻名的著名饭店,如天津的利顺德大饭店(1863)、上海的汇中饭店(1906)、见证新中国历史的上海锦江饭店等等。百余年来,这些大饭店一直是名流云集,世人瞩目,许多人生、社会乃至国运的转折往往在这里悄悄地发生。
  
  利顺以德――利顺德饭店
  
  1861年4月,一位名叫殷森德的英国传教士乘坐美国三桅杆船“丹尼尔?威伯斯特”号来到中国。作为一个传教士,他到中国来的目的当然是要在眼前的这块陆地上散布“主的福音”。但是百年以后,人们再提起他的时候似乎和“福音”的关系并不太大,而更多的和天津的华夏第一涉外饭店“利顺德”联系在一起。正是他在天津创办了这家享誉百年的大饭店。
  1863年春天,他仿照其他英国商人的样子,用传教得来的600两纹银,购买了一块土地,开始建造饭店。两个月后,一处简易的英式印度风情平房建造完成。殷森德给了它一个非常中国化的名字――利顺德。
  
  身为牧师的殷森德似乎并没有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生意中去。在此后的20多年中,利顺德饭店一直没有得到大的发展。到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越来越多的外国商人来到天津,租界内开始出现了大量更加美丽的建筑。特别是1886年春天,英租界内环球饭店的出现使利顺德饭店不得不把改建提上了日程。
  1886年,利顺德饭店的扩建一下子成了租界地的新闻,随后的几年中,利顺德饭店第一大股东德璀琳又先后在利顺德饭店的附近建造了维多利亚花园和戈登堂等建筑物。这一系列的建筑成为了英租界的地标性建筑。饭店创始人殷森德认为是当年那条他所乘坐过的三桅帆船给他带来了好运,于是新建的利顺德饭店高高地挂上了新的店徽,同时这所饭店也有了新的英文名字:Astor House Hotel,翻译成中文就是“总督府饭店”――这位总督就是当年的直隶总督李鸿章。
  一直到1901年李鸿章去世,德璀琳实际上都是李鸿章推进洋务运动时的帮手。洋务运动也给利顺德饭店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当时全国最早的电灯、电话、电风扇都首先出现在那里。
  1912年,大清皇帝发布退位诏书,华夏大地进入了新的纪元。接下来的袁世凯复辟,政权的频繁交替,军阀的混乱统治,又使得百姓陷入更加困苦的境地。作为北京的大门――天津在这个纷乱的时期也决不会冷清,利顺德无疑是这个天子渡口的一大热点。这一时期这里出入的人物和那重重垂幕后面悄悄发生的事件曾深深地影响着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
  1908年11月,利顺德饭店迎来了一个跛足的英国商人,这位英国商人却有一副东方人的面孔,他就是化装了的袁世凯。仅仅在一个月前,老佛爷慈禧太后驾鹤西去,光绪皇帝也无疾而终,但皇帝的砚台下却留下了“必杀袁世凯”的朱批谕旨。袁世凯早得密信,立即向他的好友,英国驻中国公使朱尔典求救,在朱尔典的安排和策划下,袁世凯逃离京城,化装成英国商人躲进天津的利顺德饭店。
  1912年3月,袁世凯逼迫孙中山让出了国民大总统的位置,但是老谋深算的袁世凯,一边推诿孙中山请他到南京任职的邀请,一边制造了“壬子兵变”,接着又电邀孙中山到京“共商国是”。为了争取和平统一,对袁世凯仍然抱着一丝幻想的孙中山不顾个人安危,北上和袁世凯谈判。
  8月底的天津,酷暑已经渐渐退去,23日这一天,孙中山乘坐的火车到达天津,充满了救国理想的孙中山此时已经被袁世凯的步步为营弄得筋疲力尽。下榻利顺德饭店之后,他向各地发了不少电文表示“国民之愿意让步,为共和,非为袁氏也”。
  果不其然,不久之后的北京会谈打消了他对袁世凯的最终幻想。孙中山当即表示:“吾人苟心志坚定,以国家为前提,决不可怕军人武力干预”。后来又深有感触地表示:“放弃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在利顺德的思想转变揭开了他以后发动和领导武装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序幕。
  1916年6月6日,在国人的唾骂声中,复辟失败的袁世凯带着他的皇帝梦离开了人世,中国却被更多的土皇帝们统治着。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最终没能完成统一中国、实现共和的理想,带着遗憾与世长辞,华夏大地依然是枪炮不断……
  
  拼贴的历史――和平饭店
  
  上海的气质和这座城市的殖民历史无法分开。上海的名片上应该印上两个名字:外滩和南京路,在这两条路的交汇处,坐落着一家饭店――和平饭店。
  1906年,由玛里逊设计事务所的著名设计师司各特设计,在中央饭店的原址上,新建起一幢规模和气派在当时都是一流的大楼――汇中饭店。从外面看去,整幢建筑端庄典雅,朴实简练,很难和奢华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他所有的美轮美奂全部都集中在内部,从天花板上垂下来的巨大宫廷式吊灯,灿若烛山,密密层层的铺展开金黄色的光晕,在紫檀木的护墙板、大扶梯、窗饰门楣上化开,整个大厅都荡漾着一种高贵华丽的贵族之气。
  每一个站在和平饭店南楼转门前的人大概都会看到这块铜牌,上面写着:“万国禁烟大会会址”。人们不由地回到了那个虎门销烟,帝国炮船轰开国门的年代。在当年汇中饭店召开万国禁烟大会的时候,离林则徐虎门销烟已经过去了70多年。
  1909年2月,中国辛亥革命前夕,世界第一次大战也即将爆发。正在国际事务中渐渐崛起的美国人,发起了这次会议提案,并将会址选在鸦片源源不断流入的中国,选在位于黄浦江岸的汇中饭店。
  
  大会喋喋不休地开了一个多月,而非常巧合的是,此时与会场只有一街之隔的沙逊洋行里,正坐着一位瞎着一只眼、瘸了一条腿的犹太商人,他正是靠着鸦片贸易起家,富可敌国的维克多?沙逊。在这家沙逊洋行的地皮上,不久将建起一座雄伟气派,由鸦片贸易的金钱堆积起来的高楼大厦――华懋饭店,也就是今天的和平饭店北楼。在后来的半个世纪中,它成为了汇中饭店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1929年,经过三年施工的沙逊大厦终于完工了。华懋饭店的完工几乎马上给汇中饭店带了压力。这座大厦从建造开始就打上了重重的沙逊印记。他聘请了当时最著名的设计公司公和洋行进行设计,整座大厦由华商新仁记等营造商完成施工。这座远东第一楼,被划分为几个部分,底层西侧租给了当时的安康洋行作商店,东侧租给了荷兰银行和华比银行,二层三层作为写字间,四层到十层开设了华懋饭店,十层以上是沙逊本人的住所。这样的格局甚至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在华懋饭店扒房外侧的走廊里,镶嵌着若干块尺半见方的拉利克艺术玻璃饰品。20世纪初,法国人雷内?拉利克创造了一种烧制玻璃的特殊工艺:在烧制的过程中加入了神奇的锑和砷以及钴元素,它们为玻璃渲染了特殊的色彩效果。1925年,雷内的作品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艺术品博览会,赢得了轰动性的声誉。而仅仅四年之后,这些神奇的玻璃已经被沙逊高价请到上海,安置在酒店的各个角落。今天,这些历经百年而仅存的工艺品仍然可以在光影的衬托下变幻出五彩斑斓的效果。
  同时,和平饭店至今仍保持着为了客人灌制唱片的传统。
  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上海的租界很快成了汪洋中的孤岛,随着战火的蔓延,大批的难民开始涌入租界,汇中、华懋这些老饭店也失去了往日的优雅和平静。
  1949年,上海解放。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两座饭店。这一年,汇中饭店和华懋饭店这两个在上海滩上竞争了几十年的对手,合并在了一起,被命名为和平饭店。今天,这座饭店依然骄傲地矗立在上海滩和南京路的交叉路口上,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纯正的欧式风格吸引着络绎不绝的西方游客。
  
  世界政要的行宫――锦江饭店
  
  “十八层楼、十三层楼”是老上海们对锦江饭店的爱称,它是上海最负盛名,最具传奇色彩的老房子之一。这里曾经接待过134个国家的500多位首脑人物,其中不乏丹麦首相、德国总理、美国总统、泰国王储、英国女皇等世界级政要。这些人曾经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而锦江饭店成了他们人生轨迹的一个交汇点。
  如果仅仅就饭店的建筑而论,他的历史完全可以追溯到80年前。早在那时,作为华懋公寓的 “十八层楼”就有无数重要人物在这里下榻。解放以后,在这座老建筑里,成立了锦江饭店。
  1935年3月,在华懋公寓建成后的第六个年头,一家名叫锦江川菜馆的小餐厅正式开业了。这家并不起眼的川菜馆和后来的锦江饭店却有着一段不解的渊源。它的老板是一位名叫董竹君的女士。
  因为生意红火,董竹君很快又开了一家点心店,取名为锦江茶社,同样是宾客盈门。在上海解放前夕,董竹君一直在帮助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一直到上海解放。1951年的一天,当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来到了锦江川菜馆。上海市市政府已经把原来的华懋公寓改名为锦江饭店,请董竹君担任董事长,任百尊担任总经理。两条并不相交的轨迹第一次并到了一起。
  原锦江饭店副总经理乐翠娣是在锦江饭店成立四年后来到这里的。她没有想到,从此以后她自己的命运和锦江饭店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也亲身见证了新中国的历史。
  1959年2月,春节刚刚过去,几位神秘的客人来到了锦江饭店,开始在中楼和北楼之间丈量土地,画图纸。他们要对锦江饭店的61号和63号小楼进行改造。
  乐翠娣后来才知道,这座改造的小礼堂是为了党的八届七中全会准备的。
  饭店很快就停止接待其他的客人了。当时的饭店总经理任百尊把整个锦江饭店的职工们召集起来,各司其职。他一边组织小礼堂的施工建设,一边也紧锣密鼓地做着其他的准备工作。从服务员的筛选到食品的准备,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为了保密,所有参加会议的服务人员提前一个月进入饭店,不能和外界再有联系。
  1959年3月20日,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在这里召开,会上通过1959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毛泽东同志对人民公社的整顿工作进行了检查。声势浩大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至此划上了一个句号。这次也是锦江饭店第一次接待这么多的国家领导人。
  锦江饭店的中楼是一幢有特殊意义的贵宾楼。这栋楼里的中式西式套房是真正的总统套房。只有国家元首才能够入住。四十七年前的那次会议中,大部分的中央领导人都住在了这座贵宾楼。
  在锦江饭店的档案馆里,有一本珍贵的小册子,这些都是当时的服务员们为了更好地照顾中央领导的起居生活,点点滴滴地积累下来的。这些存在饭店档案馆中,发黄变脆的零碎纸片,一般人看起来可能觉得并不起眼儿,可对于饭店来说却是宝贝。纸片上记载着这样一些内容:“陈毅首长,早饭要看情况,起得早就吃。除了开会以外,喜欢看书,读毛主席著作。写字要用毛笔”,“周总理:早喜欢吃老煮蛋、豆浆、喜欢在豆浆里加蜂蜜、甜食等物。”原来,这些纸片是当年负责接待任务的服务员们记录下来的领导们的“饮食、起居档案”。
  (CCTV-1《见证?亲历》,首播时间00∶52,制片人胡永芳、郑澎)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见证 饭店 百年饭店见证百年中国 临清中国年饭店 冠县中国年饭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