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看少数民族形象_56个少数民族舞蹈视频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历来彼此唇齿相依,共生共荣。作为信息承载主体的大众传媒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国家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谐统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少数民族相关报道,是少数民族传播信息、吸收借鉴经验、不断交流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少数民族对外展露形象的重要方式。
  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30多家民族文字图书的出版社,约占全国出版社总数的6%,用20多种民族文字出版;99种民族文字报纸,用13种民族文字出版,约占全国报纸总数的5%;223种民族文字期刊,用10种民族文字出版,约占全国期刊总数的2.5%。
  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西藏、新疆等九省区广播电视少数民族语频道、频率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西藏、新疆、内蒙古、青海、延边等地均已实现当地主要少数民族语言电视上星播出。另外,少数民族广播的频率数量和节目播出时长也迅速增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之声原来用蒙、藏、维、哈、朝5种少数民族语言全天播音20多小时,2010年3月1日,又新增设了藏语频率,全天播音达18小时。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藏语节目播出时间由2000年的每天14小时增加到每天16小时,播出能力明显提高。少数民族广播影视人才培养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仅中央电视台少数民族播音员、主持人就达31人,占到全台播音员、主持人总数的10%。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中央台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由每天播音10小时增加到38小时。五种民族语言广播覆盖近一半的国土面积,已经形成了以广播为主、多媒体联动的传播格局。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7月15日在北京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同时,我国网民数达到4.2亿,宽带网民数达到3.6亿,手机网民数达到2.77亿。早在CNNIC2009年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的各个省份中,西部地区网民数增长最快。其中增长率在60%以上的8个省份中,6个在西部,青海、云南、贵州是3个增长最快的省份,显示出我国互联网正迈向全面协调发展的态势。
  以下分别从传统的报刊媒体、广播电视媒体,以及新媒体这三个主要传播视角入手,浅谈不同传播媒介对我国少数民族形象的表现和塑造。
  
  平面媒体――全面综合展风采
  
  60年来,我国已经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多层次、多类别、多地区、多种文字、覆盖面比较广的民族图书和报刊体系,不断满足着少数民族群众的阅读需要。
  各级民族报刊在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繁荣的政策下积极传播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成果和经验,详实地报道少数民族新闻事件,同时树立了不断稳定发展的民族形象。以全国性的少数民族报刊《中国民族报》为例,该报在2010年,专门策划了13期“兴边富农行动”的专题报道,每期用一个版展示记者走访的少数民族地区,如2010年12月7日的专版《特色优势产业助新疆边境加快发展》,以霍城的特色林果、奇台的畜牧业、皮山的民族手工艺,以及木垒的鹰嘴豆为例向全国受众详尽地展现了边疆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现状,并辅以相关图片,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党的兴边富农政策下取得的成绩和生活现状,以切实生动的案例表现了少数民族同胞安定幸福的生活面貌,无疑有助于进一步改变大部分受众概念中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刻板印象,认识到少数民族发展进步的新形象。
  另外,地方性的民族文字党报、都市报、专业报也都根据自身的不同特色积极传递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展现着少数民族同胞勤劳奋进的精神状态,同时也助力了各民族的发展稳定。
  
  广电传播――声像直观展特色
  
  近年来,全国广电系统不断加大宣传、创作、播出和覆盖力度,广播影视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日益创新,覆盖面稳步扩大,影响力显著增强,少数民族广播影视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不论是地方少数民族卫星电视的民族语频道,还是央视的民族专题栏目,包括在历年的“春晚”盛宴、国家形象宣传片中,都积极融入少数民族的鲜亮形象。
  广播电视传播在民族地区文化传播中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我国政府从1998年开始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对中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西部地区给予专项补助。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力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状况。
  中央和地方各级广电媒体也充分发挥新闻、专题、文艺等各类节目优势,大力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在新闻报道中强化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特色活动的宣传。重点专题报道先后播出了《美丽的传说――中国各民族文化经典故事巡礼》、《海外西藏文化展》、《走进西部》、《寨子》、《穿越呼伦贝尔》等系列节目和专题片;加强了对全国性少数民族运动会、内蒙古那达慕运动会、云南“三月街”民族节等体育活动的直播和报道力度,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出了一批反映少数民族文化的品牌栏目,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大家庭》,中央电视台《中华民族》、《民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今日西藏》、《穆斯林在中国》,西藏电视台《西藏旅游》、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博格达之声》等;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大型主题活动,如中央电视台“民族器乐大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走进内蒙古鄂尔多斯”、“和谐新疆行”,国际广播电台“美在西藏”网络知识竞赛等,深受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同时也通过这些活动,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少数民族同胞多才多艺的鲜活形象。
  
  新媒体――迅速及时吐心声
  
  当前的传播生态下,互联网及手机等新媒体的崛起,改变了以往大众传媒报刊、广播、电视三分天下的传统格局,不少民族网站如中国民族宗教网、中国西藏新闻网等均已具备了一定的制作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作用。
  新媒体的草根性特质让受众拥有了更多的传播主导权力,让普通受众能够最大化参与信息传播,实现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尤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新媒体能够让亲历突发事件的普通民众成为事件的报道者,他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以当事人的角色、口吻,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方式报道突发事件发生瞬间所带来的伤害与恐慌。这种第一时间的报道因为来自现场的亲历者,来自草根民众,更具真实性与震撼力,一旦在互联网平台上经过网友间的传递,便能够迅速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引发网民的热议。
  新媒体还可以巧妙借用突发事件的民间舆论,帮助网友将新闻的感性认识转向理性认识,采用合理的方法放大这些言论的建设性,消除其破坏性。例如,2008年5月12日14:35,汶川地震发生仅7分钟,一个灾区网友便把描述地震情况的帖子发到了“百度贴吧”的地震吧上。众多网民在博客、论坛、QQ中大量转发反映震区灾情的图片与文字,还通过转帖接力成功解决了援救队伍的飞机无法找到合适着陆点的问题。
  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网友发帖揭露西方媒体的虚假报道,澄清民族地区突发事件的真相,也成为借助新媒体发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范例。可以说,新媒体已经成为普通受众自主发声、吐露真实的一个信息平台,也是少数民族受众主动传播自身形象、自由表达自我的便利通道。
  
  责编:谭震

相关热词搜索:多维 少数民族 视角 多维视角看少数民族形象 少数名族形象简笔画 民俗资源是民族精神与现实生活的体现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