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浅议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新的组织教学形式,既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他们的运动技术水平,也把体育课程所提倡的“健康第一”、“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充分地体现到了体育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体育教学; 教学改革; 健康第一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
为了推进体育课程的改革,我国高校陆续开始了以增设新项目和学生选项上课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课改革。许多学校将以前硬性规定的普修课改为现在的选项课,体育课项目由原来的十多个发展到二三十个。球类项目继续受到学生的青睐,健美操、街舞、太极拳、网球、攀岩等新兴项目出现于高校体育课殿堂,而田径、体操等项目逐渐被淡化,学生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和上课出勤率出现上升趋势。然而,这些现象背后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即部分学生选项上体育课的动机,体育课改革的实际效果,高校体育课改革对中小学体育发展的影响以及我国体育教育思想的落实与发达国家差距等等方面都出现了与体育课改革不协调的因素。
体育课程改革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打破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内容的方法,构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5个学习领域,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与人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人人享受体育与健康的乐趣。为了更深入的推动体育课程的改革,我认为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课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体育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教育体系。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增进学生健康应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和价值有效的保证。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对体育情感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重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
(四)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 教材大纲编写的原则
教材大纲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编写体育课程教材大纲必须全面深刻理解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教育性原则
教材大纲编写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二)健康性原则
教材大纲编写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技术,使学生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增进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兴趣性原则
教材大纲编写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依据不同学生,充分考虑学生已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与技术,并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出发,激发学生学习、表现和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四)发展性原则
教材大纲编写要满足学生终身体育的需要,注意选取对学生终身体育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活动内容,以利学生学会学习,并具有一定的自我设计、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
三、 体育课程的结构
(一)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
为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
(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来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安排l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4学时),扩大体育教学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四)因材施教
应把校运动队及部分确有运动特长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之中。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弱、残及个别高龄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四、 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教材大纲编写的原则及体育课程的结构,结合学校场地、健身房、教师现状等条件,课程项目设置应具有针对性,对身体素质相对差的学生及病、弱、残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普修课。一方面要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安排内容以康复、保健为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运动项目。这样改革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由枯燥乏味、内容单一、设置重复,变为项目设置多样化,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乐趣又重新焕发出来。由于男女学生生理、心理、兴趣、爱好不同,所以选择项目也不同。男生一般能吃苦,不怕脏,性格外向奔放,喜欢在激烈竞争对抗的项目中得到内心的满足,多选择篮球、足球;女生大多数性格内向、文静,一般不“好战”,非常重视自身形体的塑造,多选择健美操、乒乓球等。
(一)加强以学生健康为主的科学研究
我校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认真完成《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检测工作,对入学的学生每人建立健康卡片,长期对学生体质状况包括形态、机能、素质、疾病等方面进行全面监测评价,每学期、每学年要认真总结研究,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改进工作。每位教师要加强以学生健康为主的科学研究,使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较短的时间内明显得到改善。
(二)完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体育课程的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课程建设三个方面。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包括体能状况、体育知识、机能与技术、学习态度、在体育学习中的情绪、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等。对教师的评价包括教师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二个方面。专业素质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教学科研能力等。课堂教学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和课的结构、教学内容的质和量、师生间的交流和关系、教学技巧和授课能力及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等方面。
课程建设的评价包括:① 课程实施计划、方案、班级教学计划等完善程度。② 教材审查管理制度和课程评价制度,以及制度实行情况。③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完善程度和课程内容的先进性。④ 教材建设评价,包括教材建设的完善程度,教材使用中的优点与不足,教师、学生和学科专家对教材设计和编写的反应等。⑤课程实施的保障情况,包括师资的配备、师资培训、场地器材和经费方面的保障状况等。⑥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等。在评价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反应,包括学习结果和学习的评价意见重视社会有关方面特别是家长的评价意见。只有完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才能搞好体育课程改革。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突出了体育课程的健身性、娱乐性、实用性、终生性,吸引了大多数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教育只有在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和参与能力的情况下,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效力。体育的教学改革还处在向科学化迈进的途中,还有很多问题待发现、待改进、待完善,如课程项目的设置等。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把体育改革进行下去,把高校体育工作搞好。健康的体魄是新世纪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加强高校体育改革关系到新世纪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必须积极进行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体育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才能把高校的体育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王宗平.重健身淡竞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体育科学,2001,21(1):22-25.
[2]NCAA.1982-00 NCAA Partcipation Statistics Report[R].Indianapolis,Indiana,USA,2001。6:1-194.
[3]NASPE.Moving Into The Future N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Standards:A Guide to Content and AsseSSnlent[M].Reston。Virginia,USA,1995:1-125.
相关热词搜索:课程改革 高校 体育 浅议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高校体育课程标准 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