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标志设计之路|后现代主义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后现代主义作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世界性文化思潮,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现代主义设计由此也应运而生了。作为平面设计的构成部分,标志设计也在这股设计思潮中发生了改变,并逐渐形成了一些显而易见的设计特征:强调标志造型的复杂多变,不断创新标志设计的视觉传达形式,不断变革标志设计的设计语言,并注重标志设计的情感表达和视觉体验。总之,在后现代视域下的标志设计,已经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设计之路。
1.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美国艺术理论家莱文在《告别现代主义》的一文中比较全面和客观地对后现代主义艺术作出了评价:“后现代主义不是纯粹的。它引用、纯化、重复过去的东西。它的方法是综合的而不是分析的,它是风格的自由和自由风格的。它充满怀疑,但不否定任何东西,它容忍模糊性、矛盾性、复杂性和不连贯性。其疑云不同,范围广泛。它模仿生活,容忍粗糙和不成熟,采取业余爱好者的态度。注意关系而非风格,运用会议、自由、虚伪、讽刺、幻想、怀疑来结构作品。它是内在的、主观的。它打破了世界和自我的界限。它涉及个性与行为,向自然复归,不只是包括自然界,而且容纳软弱的人性。”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后现代主义设计在如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崭露头角,但这并不是意味着现代主义走向灭亡,而是被现代主义唤醒的一种新的设计形态,日本著名设计师在其《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提到:“现代主义至今也没有走到尽头,即使现代主义没有初诞生时的冲击力,仍然不可被流星取代。”
二战后,人类逐渐从战争的伤痛中恢复过来,转而发展经济,而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也在逐渐发生着改变,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大众文化逐渐流行起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渐渐摆脱传统的束缚,审美观也发生了转折性的改变。人类开始追求各种自由风格,排斥传统设计规整和秩序,开始推崇混乱美、动态美、和复杂美。就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后现代主义设计迅速风靡全球,成为一股大规模的文化潮流。
而标志设计作为平面设计的一部分,也深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在现代主义盛行期间,标志的设计一直以简洁作为标志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但标志造型的过度简洁也使得众多标志间在比较时可区别的构成元素变少,使得标志设计高度几何化、冷峻而没有人情味,更别提在视觉传达中的亲和力了。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逐渐发生变化,标志设计上,他们摒弃传统的设计方法,吸收后现代主义的精神,从而找到了一条后路。
2.现代主义风格下的标志设计之路
2.1造型复杂多变,追求形式美
在现代主义审美中,标志设计被转化为各种基本形状的组合。强调“少即是多”,追求造型简洁,反对复杂的装饰。然而,随着人们审美价值观的逐渐改变,大众不再着迷于简洁的造型,单调的视觉语言,而将目标投向复杂的、多变的造型元素。追求复杂性、矛盾性、不确定性等特质。以右图为联合国的标志设计为例,从这张标志设计中,我们发现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标志设计已经完全摆脱传统标志设计观念的束缚,开始追求一种更符合大众审美的设计观,更能和观众引起心灵的互动,拉近和观众的距离,从而使得视觉传达的效果更理想。
2.2丰富传播媒介,加入动态效果
2000年在德国汉诺举办的世界博览会的标志设计。与我们以往认识的标志设计不同,它的会标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图形,而是承载在多媒体显示屏上的一个流动的,多变的形态。标志中的三种动态图形不断更替,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它充满动感、模糊和不确定性,整体造型简洁却不乏新意,有着极强的独特性。而且,这个标志适用于多种媒介,并很好的表达了汉诺世博会的主题:人类、自然、科技、发展。标志在无穷无尽的变化和运动,不仅突出了发展是根本,也展现了人类借助技术的力量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个标志也被很多专业人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标志设计的新起点。
2.3注入主观感情,强调心理体验
相比现代主义风格的理性,冷峻和严肃,后现代主义的标志设计则明显带有一种大众气息,追求标志设计的丰富性,或荒诞怪异,或幽默调侃,或随意构形,或拼贴装饰,总之追求一种多变的、灵动的、开放的、诡异的,充满活动的审美情调。由此带来的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标志设计给观众带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理体验。日本设计大师五十岚威畅在设计为专门举办古典严肃音乐的桑德里音乐厅设计的标志时,将古老的欧式徽记与繁体汉字“响”完美结合,被誉为“将被人为限定的东西方文化结合起来”的典范,这种借用和拼贴的设计手法与后现代设计风格有不谋而合之处,具有“后现代”特征,可以深刻感受到设计师对音乐及其感性化的理解,每个细节都跳跃着音乐的音符,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交响乐中跌宕起伏、层次丰富的旋律和动听的音乐。
参考文献
[1] 原研哉. 设计中的设计. 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 金 • 莱文. 后现代的转型.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1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徐州2211162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徐州221116;安徽省宿州学院美术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相关热词搜索:视域 后现代主义 之路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标志设计之路 后现代主义风格 后现代主义设计作品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