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门槛的隐忧:草根新闻与把关人理论 草根投资平台怎么关了

发布时间:2020-02-15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 在新技术的支持下,草根新闻最近几年蓬勃发展尤为惹眼。它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新闻采集与发布,新闻传播主体由专业媒体转向一般个人。草根新闻发布的“零门槛”特性带给社会的不仅是狂欢,更多的则是隐忧,草根新闻亟待把关人理论的探讨。
  关键词 草根新闻 零门槛 把关人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一、草根新闻释义
  
  “草根”一词源自英文grass rootS,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辞典》把grass roots单列为一个词条,其英文释义为:①群众的、基层的;②乡村地区的;③基础的、根本的。“草根”是相对于精英而存在的一个概念,带有大众时代的文化情绪。
  草根新闻(Grassroots Reposing)也称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参与式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开放信源新闻(Open-source Journalism),主要指公民个人或群体借助新技术手段发布新闻的一种方式,由此形成一种新的传播模式。
  草根新闻当前已成为新闻传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专业媒体新闻到草根新闻,最主要的变化在于:新闻采集与发布主体由专业媒体转向一般个人。这种变化之所以能够发生。原因在于新媒介技术手段的发展。在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介技术时代,草根新闻借助各种新兴技术手段得以存活并获得大的发展。由此看来,草根新闻天然地具有对新媒介技术的依赖性,在新媒介技术的支持下,相对粗糙的新闻制作、非主流的传播内容在带给人们不可抵挡原生态生活展示的同时。也引来人们对它的众多非议。草根新闻发稚的“零门槛”特性带给社会的不仅是传播的狂欢,也存在诸多隐忧。
  
  二、“零门槛”:新技术赋予草根新闻的特性
  
  “把关人”的概念,最初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于1947年提出。卢因认为,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根据某些规定或者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判定信息或商品是否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
  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应用到了新闻领域,提出了关于“把关人”的怀特模式。1969年,巴斯在《使守门人概念更趋完善》中提出“双重行动模式”,认为在信息流通中最关键的把关人就是传播媒介。而传播媒介的把关过程可以分为新闻信息的生产和加工两个方面。在新闻的生产、采集方面。主要的把关人是记者;而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编辑则扮演了主要的把关人角色。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传播学家Shoemaker提出了把关的五个层次:个人、传播工作的日常事务、内部组织化层面、媒介外部社会组织、社会系统。对“把关人”的研究,呈现一层层深化的特点。如今。关于草根新闻的把关研究亦被提上日程。
  在新闻发布渠道上,以因特网技术为核心的多种技术手段为草根新闻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这些发布渠道有:BBS(论坛、讨论区)、图片分享网站、视频分享网站、社交网络、博客、播客、维客、RSS订阅、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工具等。
  草根新闻的“零门槛”特征,实际上是技术手段对把关门槛的突破。下面以博客、播客、维客为例来分析这一特点。
  (1)博客。在世界范围内,一些轰动性的新闻,其首发媒体都是博客。1998年德拉吉博客即以报道克林顿绯闻案蜚声新闻界。2005年7月7日16时,英国伦敦地铁发生大爆炸,第一个拍摄照片和报道该事件的不是传统媒体,而是博客媒体。博客不仅是草根新闻发布的渠道,而且为传受双方提供了讨论、互动的平台。
  (2)播客。“播客”译自英语Podcasting,是苹果播放器“iPod”与传统广播(Broadcasting)的结合,借助iPod,个人可将视音频文件下载到自己的播放器中收听,也可将自己制作的视音频文件上传到网络上与他人共享。一般认为,汉语里的“播客”一词对应的英文单词有三个:Podcastor、Podeasting和Podcast,分别指播客使用者、播客传播方式、播客网站或接收终端。
  (3)维客Wiki一词源自夏威夷语。本意为“快点、快点”。维客是草根新闻发布渠道的另一分支。它是指一种超文本系统,支持协作式写作,简单地说,它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只要拥有基本的使用能力,每个人都可以浏览、创建、更改Wiki文本,所有的更改记录都被保存下来以供事后检查、追踪或恢复。总的来说,普通公众可以方便地对同一个主题发表看法,或创建或更改、探讨关于同主题的写作。这意味着以前存在的信息和知识的垄断状态被打破,信息实现自由共享,意见得以共同阐发。与博客相比,维客更强调多人协作。从而达到更高程度的准确、客观与真实。
  从以上对博客、播客、维客的分析可以看出,新技术的出现使传统媒体高不可攀的传播门槛几乎降低为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用来比较的基点是传统媒体,而不是一种完全无任何门槛的乌托邦状态。因为,这里涉及的任何技术都需要使用者掌握它的初步用法。以传统媒体为基点,我们会发现,普通公众可以自由地、即兴地发表看法与发布新闻,这是新媒介技术带来的一大进步,同时也导致传统的把关形式不再适用。
  报纸为文字文本设置了发表的门槛,电台为声音文本设置了发表的门槛,电视台为视音频文本设置了高不可攀的播放门槛。而博客、播客、维客的出现,把这些门槛一一打破。有一点需要指出,博客、播客、维客并非天然地代表草根媒介。任何人、任何阶层都可借助它们来行使话语权。
  本文所探讨的,是普通人采集的“新闻”文本,它在博客、播客、维客的技术支撑下,具有了某种自由传播的“零门槛”特性。有学者认为,草根新闻虽然强调传播自由,其实是在给新技术唱赞歌。如果这种自由是“技术而非信仰和思想所赋予”的,那么它可能相当脆弱。
  传播自由也许只是一种标榜,但是这种自由的另一面――把关缺失,却是切切实实的危机。这种由普通人采集发布的新闻,除了发布者自己,很少或根本没有其他把关人,信息失实的可能性极大。美国东部时间2008年10月4日上午9点左右,有个“Johntw”在iReport(CNN公民新闻网站)发布的一则题为“史蒂芬?乔布斯因严重心脏病紧急送入急救”的假新闻,导致苹果公司股票暴跌。可见大多的传统媒体的开放网站也是把关不力,网络失实报道常常把主流媒体推上窘境,类似的例子近几年中不胜枚举。
  
  三、隐忧:草根新闻的把关主体分析
  
  草根新闻的把关主要依赖新闻采集者自身,因为在新媒介技术造就的信息海洋中,其他任何主体都不可能成为更主要、更经常的把关者。除此之外,网站与公关公司等代表的政治、经济势力在草根新闻的把关方面也起到一些作用。在特别轰动性的事件中,还可以看到以“人肉搜索引攀”为代表的受众的身影。
  1 第一把关主体:新闻采集者本人
  由传统媒体的组织把关转向新闻采集者个人的把关,造成的结果是把关环节的极大弱化。2009年3月底,各大论坛和网站上流传着一个帖子:青岛一辆公交车上,一名年约20岁的女孩拒绝给一个残疾老人让座,引来周围站客强烈不满。一名男乘客掏出百元钞票使劲抽打女孩的脸蛋:“百元钞票是你的,让不让,让不让……”就这样,“女孩拒绝让座遭百元钞票抽脸蛋”事件,引起网民的热议。接着,一些传统媒体介入炒作此事。但是,《天府早报》3月29日发出记者调查,查明此帖是一个“回锅帖”,最早来自2005年《南京晨报》的一篇报道,题目是《少女拒绝为残疾老人让座男乘客强行将其拽出》。2007年被部分网友改头换面变成了在青岛发生的事情,最近因网络转载又变成了热门事件。
  由此可见,以BBS帖子为代表的草根新闻,单纯依赖帖子发布者本人的自觉,是无法做好把关工作的。草根新闻发布者个人的精力与视野有限。加上并非专职从事新闻工作,缺少查证的自觉意识与新闻职业道德的约束,很容易造成失实新闻的流传。去年较为轰动的“北大博士虐待岳父母”事件,有着同样的把关缺失环节:首先是帖子的发布者有意捏造事实、混淆是非,接着网友痛批北大博士,传统媒体跟进炒作,最后发现原来是帖子发布者“恶人先告状”。此类的闹剧数不胜数,草根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普通人的话语权的同时,也显露了损害新闻公信力的缺陷。显然,如果仅仅依靠新闻发布者自身,那么草根新闻的把关将形同虚设。
  
  2 网站的把关
  网站与公关公司的把关,与传统媒体相比,均是严格意义上的组织把关。但是它们的把关并不能与传统媒体等同视之。
  首先,网站的把关主要出于吸引点击率的考虑。网站挑出最富煽情色彩的草根新闻(博客、播客、帖子等),在显著位置给予推荐,或者放在排行榜的顶端位置;与此同时,网站可以把一些与自身利益相抵触或与客户利益相抵触的草根新闻悄悄删除。网站的做法,归结于一点,乃是为了经济效益,为了生存与赚钱。这种基于经济效益考量的把关,仍然不能为公众所信任。
  
  3 公关公司的把关
  这种把关形式是完全负面的把关。公关公司是代表某种经济利益的“说客”,说服网站把相关负面新闻稿件撤下,这其中就包括有些普通公民以个人名义发布的新闻。以前这种形式大多不为公众知晓,而随着前段时期的“撤稿门”事件,公关公司对新闻的暗中操纵已经浮出水面。有时候,公关公司甚至与网站合谋,将草根记者的新闻发帖删去。
  由上可见,无论新闻发布者自身,还是网站与公关公司,都不可能自觉做到基于公众的利益进行把关。公关公司的把关,甚至基于违反公众利益的立场。可以得出结论:这三重主体,都不是符合公众利益的把关主体。
  
  4 以“人肉搜索引擎”为代表的受众把关
  新闻的取证、核实环节最为困难。如果一条新闻越过诸多把关环节,来到了受众面前。受众所能进行的把关工作就非常有限了。所以传统媒体非常讲究新闻的真实准确,强调记者、编辑的把关责任。因为依靠受众把关是不现实的,也为时过晚。在草根新闻的把关方面,上述道理依然适用。但是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网络公民新闻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把关形式:人肉搜索引擎的把关。这种把关威力巨大,往往能够揭示出事情的真相。美国《洛杉矶时报》2008年11月23日发表文章称:“中国最有名的侦探机构中的私家侦探很少睡觉,一直在无情地追寻猎物,让国际刑警组织都黯然失色。而且他们还是免费的。”但是人肉搜索引擎的启动是有条件的。如果一篇草根新闻帖不具备诸多吸引眼球的要素,即使它错误百出。也不能够驱使人肉引擎们为它追寻真相。从草根新闻的把关主体分析可以看出,依靠草根记者在新闻发布前把关,是不太现实的。虽然,新闻发布之前对事实要素进行基本核实非常必要。但是草根记者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并不能如传统媒体一样履行这项工作。另外,草根新闻具有海量和随时更新的特点,这样,任何事前与事后把关的努力,都需要付出极大的社会资源,可行性较低。
  从这个意义上说,与传统媒体相比,草根新闻的把关环节极为弱化。虽然有学者认为:传统媒体一样存在失实问题,由此不应苛求草根新闻。但是要看到,传统媒体是在严格把关的情况下,出现了偶尔的失实。这与把关无力的草根新闻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四、难点:草根新闻的把关特点分析
  
  由专业媒体新闻到草根新闻的变化,同时也是由传者中心模式到去中心化的变化,由传者决定人们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到“人人为传者”的狂欢。“每个人都是一个媒体”,与传统专业媒体新闻相比,草根新闻的把关模式鲜明地呈现出以下特点:
  
  1 把关端口无限增多。传统的把关由媒体集中进行,一个媒体相当于一个把关端口。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把关端口都是可数的、有限的。但是“人人为媒体”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是一个把关端口,从而导致把关端口无限增多。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之一,便是把关的难度大为增加。以往若要实现对信息的管理控制,只须控制有限数量的端口即可。但是在端口无限增多的情况下,管理的难度增加,传播的自由、随意性增加。
  
  2 把关位置后延。在有限端口的情况下,把关一般是在新闻发布之前进行,信息拦截非常容易,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无限端口的情冲下,在新闻发布之前进行把关,显然变得非常不现实,不具可行性。所以,对草根新闻的把关,一般是在新闻发布之后进行,很难在新闻发布之前进行审核。
  
  3 受众加入把关人行列。在传统专业媒新闻的发布中,受众的反馈滞后,且很难获得发表意见的平台,从而很难履行把关人的职责。然而,在草根新闻发布的平台上,受者即是传者,随时可以发布自己的意见,参与把关工作。大规模的“人肉搜索”即是其中最为轰轰烈烈的一种受众进行的把关形式。这种把关形式无疑带有强烈的主观化、情绪化和随意性。
  上述把关特点增加了草根新闻的把关难度与传播的随意性。有人认为。同一主题下,把不同的草根记者发布的各个角度的信息整合起来,便可以还原成比传统媒体更加真实的事件原貌,正确与错误均能得到鉴定。但我们要注意到,这种说法是一种极为理想的状态,在现实中不太可能实现:提供足够多的信息、足够多的角度,信息之间能够相互验证,……这是连法院与检察院都备感棘手的工作,――即便它能够实现,谁为我们做“整合”的工作呢?

相关热词搜索:隐忧 把关 草根 零门槛的隐忧:草根新闻与把关人理论 零门槛的隐忧 新闻理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