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与房价的关系 土地财政和腐败房价
发布时间:2020-02-14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从3月28日到4月1日,新华社一连5天发表“新华时评”,矛头直指地方政府,痛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根源所在――土地财政以及腐败所酿生的高地价高房价。 其中3月28日发表的题为《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新华时评文中,指出过度膨胀的房地产市场绝非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之福。住房可以是赚钱的商品,但更是基础的民生产品。满足人民基本居住需求,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指数协调起来,房地产市场才可能从当前乱象中突围,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3月29日的《不能让楼市成为投机者的乐园》文中,认为调控房地产市场,遏制投机性购房已成为重要任务。房子首先是一种基本民生产品。当百姓对住房的实际需求遭遇大规模投机活动,所产生的“繁荣”绝非社会与市场之福。无论是早些年的日本,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海南的房地产泡沫,前车之鉴都说明了同样一个道理:房地产市场一旦成为投机者的乐园,投资者面对的必然是噩梦。
3月30日的《坚决清除房价中的“腐败成本”》文中,认为一个房地产项目,从最初批准立项到最终开盘销售,涉及的部门少则一二十个,多则百十来个。而仅从目前查办的案件来看,腐败几乎渗透到了从立项、贷款、工程招标、用途变更、容积率调整、监理验收等各个环节。“腐败成本”必将推高房价,转嫁给消费者,甚至“绑架”地方公权力,导致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执行力弱化,房价如脱缰野马。腐败不除,房价难抑,房地产市场更不可能回归健康发展轨道。重拳出击清除房地产领域的腐败,既是规范房地产市场、遏制房价的前提,也是回应民意、改善民生的需要。3月31日的《疯狂的房价叫板土地招拍挂》文中,认为随着一个又一个“地王”诞生,土地招拍挂制度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与思考。究竟是暴涨的房价拉高了地价?还是土地招拍挂推高了房价?一贯被视为“阳光政策”的土地招拍挂制度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我国土地的特殊属性,使得地方政府作为卖方居于高度垄断的强势地位,土地买卖并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现有的土地招拍挂属于供给垄断和需求竞争型。这种供给垄断与需求竞争并存的模式,必然造成需求方恶性竞争,导致地价不断暴涨。
4月1日的《“土地财政”还能维持多久》的文章指出,“解决‘土地财政’问题,当务之急是从制度安排上弱化地方‘以地生财’的冲动。”文章指出,把出让土地作为地方的主要财源,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一荣俱损”的短期行为。一方面,在滚滚而来的财政收益和“政绩”面前,百姓的买房承受能力、耕地保护红线都显得苍白无力;另一方面,一届政府把今后50年到70年的土地收益一次性收取,实际上是预支了未来若干年的土地收益总和。
应该变寅吃卯粮式的一次性“透支卖地”为每年都有土地收入的平稳开发,并且严格管理和规范使用卖地资金,确保卖地收入更多地用于改善民生。
相关热词搜索:腐败 房价 财政 土地财政和腐败房价 土地财政与房价的关系 房价 房产税 土地财政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