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的几点质疑|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5课教案

发布时间:2020-02-14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存在着一些史实性的瑕疵,目前真正对这些瑕疵进行认真学理分析的为数不多。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阐释了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史实性的瑕疵,并提出了较为恰当的教材表述。通过上述分析,笔者的目的在于引起相关专家对教材编写的重视。
  [关键词]人教版;两极;《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中图分类号]K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1-0089-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是该版教材中较为重要的一课。一方面,它上承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另一方面,它下接本单元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两极世界结束后,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局面;第三,从人类历史的进程来看,本课涉及的核心事件“冷战”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事件之一。
  彭树智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为国家教委规划组织编写,属“八五”国家级重点书,系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6卷本《世界史》的第1卷。本书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历史行程,其史学价值之高早已被业内公认。
  笔者在参见《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关于冷战史的论述以后,反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的内容,发现该课存在一些史实性的瑕疵,故不妨冒昧提出,请教专家。其问题如下:
  
  一、对丘吉尔富尔顿演说部分内容的描述缺陷
  
  教材第118页对丘吉尔富尔顿演说有着这样的描述:“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笔者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发现该表述不够全面。彭树智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对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是这样描述的:“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那么丘吉尔富尔顿演说中所谓的“铁幕”究竟是从哪里到哪里呢?笔者在查阅了英文版的丘吉尔富尔顿演说中关于“铁幕”是这样描述的:“From Stettin in the Balticto Trieste in the Adriatic an iron curtain has descended acrossthe Continent.”Trieste即的里雅斯特,Stettin即斯德丁,后改名为什切青。丘吉尔发表富尔顿演说时,斯德丁并未改名。所以教材中的表述是正确的,如果为防止出现歧义,可在斯德丁后面加上今什切青。
  
  二、对《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节选内容引用出现问题
  
  教材第120页“学思之窗”关于《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有这样的描述:“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第一缔约国应……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笔者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发现该表述不正确。如彭树智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对《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的部分内容是这样描述的:“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因此笔者建议教材应将“第一缔约国”改为“每一缔约国”,这才更符合历史实情。
  另外, “学思之窗”的两则材料均未标明具体出处。笔者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证实教材中引用的《北大西洋公约》内容是《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教材中引用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内容是《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第四条》。因此笔者从教材严谨的角度出发,建议“学思之窗”中的所引材料应该具体分别标明《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第四条》。
  
  三、对柏林墙的描述缺陷
  
  教材第120页“历史纵横”关于“柏林墙”有这样的描述:“1961年,民主德国政府为防止公民自由外流和西方势力入侵,沿西柏林四周筑起了一条由水泥墙、钢丝网和?望塔组成的封锁线,这条封锁线被称为‘柏林墙’,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彭树智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对“柏林墙”的描述是这样的:“1961年8月13日,苏联和民主德国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并从15日起沿着东、西柏林的分界线,在东柏林境内修筑起一道‘柏林墙’。”笔者认为教材只是单方面地将民主德国政府作为“柏林墙”的筑建者,而决然不提苏联在其中的角色,显然不妥当;另一方面,教材表述“柏林墙是被人沿着西柏林四周筑起的”也有违事实,史实是“沿着东、西柏林的分界线,在东柏林境内修筑起的”。故笔者建议教材将对“柏林墙”的描述改为“1961年8月13日,苏联和民主德国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并从15日起沿着东、西柏林的分界线,在东柏林境内修筑起一道‘柏林墙’。”更为恰当。
  
  四、余论
  
  教材第120页“历史纵横”中柏林墙的图片,笔者认为这幅图片没有很好地反映出柏林墙守卫森严的感觉和冷战期间柏林墙基本的严密构造,比如,岗楼,壕沟等明显的标志建筑。因此笔者建议教材编写者更换成一幅冷战期间柏林墙的原貌图片。
  教材121页“探索学习总结”之“本课测评”问题是“冷战是什么?”笔者翻阅教材后,并未找到这一问题的具体答案。因此笔者建议教材应明确“冷战”的概念。
  
  五、结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的以上缺憾不能期望短期内可以解决,只能寄托于一线的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可以批评地使用教材,及时向学生纠正教材中的错误。同时,笔者也希望相关专家能够重视教材编写的准确性、现实性。

相关热词搜索:几点 两极 对人 对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的几点质疑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教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25课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