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邮电:沧海桑田般的变化] 沧海桑田下一句上一句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今昔相比如梦幻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贵州邮电行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一直保持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通过不断的改革,从一个政企不分的政府垄断部门发展到今天的邮政、电信、移动、联通等多家企业。发展规模和发展体制都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
作为上世纪60年代参加工作的我,回忆起30年前的境况,真有梦幻般的感觉。那时候,贵州邮电的整体装备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四五十年代的水平。全省没有任何现代化通信工具,人们对电话的印象就是以木杆作为支撑的铁缆线和摇把式电话(磁石交换机)。在乡镇一级,只有政府能装一部电话,大着嗓门吼电话的声音隔着好几栋房子都能听到。为了不错过上级的指示,许多单位专门设置了接话员岗位。
仅仅30年的光阴,我们今天无论走在哪个角落都能听到优美的手机铃声,都能用手机浏览世界各地发生的大事。通话已不是我们的唯一需求,短信、彩铃、移动办公等通信业务正在丰富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在北京奥运会上,世界各地的记者们用手机发稿、用手机传送精彩的视频片段。前后相比,恍如隔世。
体制改革激活发展
作为亲身经历者,我当然明白贵州邮电事业发生梦幻般变化的原因。改革,唯有改革!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国家政策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信作为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与交通一起被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列为两大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通过实行市话初装费、“以话养话、以邮养邮”、三个“倒一九”等政策,提高了邮电企业自身积累水平和再生能力。特别是国家针对邮电通信建设提出的“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十六字方针,打破了部门、地区的界限,联合全国力量,为包括贵州在内的全国邮电事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贵州省邮电管理局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全省通信企业进行了整顿,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清除“文革”留下的种种弊端,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同时提出到2000年全省邮电业务总量在1980年基础上翻三番的远景目标,全省邮电出现了稳步发展的形势。在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上,贵州邮电管理局相继实行了经济核算制、承包经营责任制等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了指标考核体系,明确了邮电企业的责、权、利;同时在用工制度上实行了劳动合同制,根据按劳分配原则改革了工资制度。企业体制改革的实施,使邮电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逐渐提高,为贵州邮电行业的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贵州邮电管理局进一步改革生产经营机制,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逐步推进政企分开,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在推进改革的同时,贵州邮电管理部门积极引进新技术。1987年从福州引进第一台程控交换机,1988年贵阳市1.2万门程控电话开通投产,贵州人民从此用上了现代化的通信设备。传输线路也逐渐实现由铁线→同轴电缆→光纤的转变。到1997年,贵州实现了全省县以上城市电话交换机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在大力推动固定通信技术更新的同时,贵州邮电管理部门紧跟国内外形势,积极促进通信向个人化的转变,1993年开通了贵州第一套模拟移动电话系统,走上了固定与移动并行的时代。从此,移动通信以其方便和个性化的特点,逐渐成为通信消费的主流。在邮政方面,贵州邮电部门在改革开放初期,邮路是人力、畜力和汽车、火车并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贵州邮政逐步摆脱了畜力和人力运送,形成了以汽车、火车为主,飞机为辅的现代化邮路。贵州邮政还逐步引进了分拣自动流水线,建立了商函自动处理系统、特快专递跟踪查询系统等现代化生产系统。
改革与技术革新的同步推进,为贵州邮电事业带来了第一个快速发展期。1985年至1990年,全省邮电业务总量以平均14.6%的速度增长,比同期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出6.9个百分点。1994年,贵州邮电提前6年实现了在1980年基础上翻三番的战略任务。但是与当时通信消费能力相比,贵州的通信发展还是难以满足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话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许多人为了装电话还专门托人找关系,人们在邮电局排队打电话的现象屡见不鲜。随后,各类磁卡电话、IP电话、公用电话等相继出现在校园、大街小巷等公用场所。人们对通信的渴求前所未有地强烈。
持续改革使发展摆脱羁绊
90年代后期,邮电行业的改革逐渐向纵深发展。1998年和1999年,邮政、电信分家,寻呼独立运营。1999年2月,根据国务院电信改革的总体部署,原国家主体电信企业――中国邮电电信总局被按业务性质进行纵向分解,分别组建了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和国信寻呼通信公司。国家还加强了中国联通领导力量,增加联通的国家资本金,扩大联通业务范围,将刚刚独立出来的国信寻呼及其他国有资产注入联通。
这次改革是中国通信发展史上空前的、难度最大的一次重组改革。改革的主要成果是完全实现了政企分开、在通信市场上形成了适度有效的竞争、加快了通信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步伐,使通信投资明显加快,通信服务明显提升。中国通信事业从此摆脱羁绊、在旺盛的市场需求中蓬勃发展,成就了今天的大好局面。
贵州在邮电分营后形成的几家通信企业中,发展最快的莫过于贵州移动。短短几年间,贵州移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全省通信大家庭中一个不起眼的小弟弟长成了全省最大的通信企业。
我作为分营后的贵州移动带头人,亲身经历并领导了贵州移动“二次创业”时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在今天外人看来风光无限的贵州移动,分营初期的寒酸与创业时的艰辛,除了经历过那段历史的移动人,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和理解。有人说,电信内部的剥离是活生生地将兄弟四个从母体中一一拆开,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移动是从电信这个母体中分离出来的最大的弟兄,痛当然也比其他小弟弟还要刻骨铭心。
在困难与失落中起步
1999年7月,贵州邮电管理局开始了电信、移动分营的实质性工作,仅仅在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内,所有人员安排、资产分配、工作移交等工作相继完成。从一个衣食无忧、人人称羡的单位,到一个前景不明、一无所有的企业,移动员工们充满了深深的失落感,一种被遗弃的感觉袭上每一位员工的心头。“在当时的领导眼里看来是好员工的都留下来了,只有我们这些被无情地踢了出来”,回想起当初的心情,许多员工都有这样的感觉。
那时我们面临的困难主要存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物质上几乎一无所有。首先是没有办公场地。分家后,移动员工除了一张凳子、一张桌子,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办公场地。我们省公司最初是在中华南路远通大厦的楼道上开始办公;分公司条件更差些,一些分公司的第一次员工大会都是在院坝里召开,“上无片瓦遮天,下无寸土立足”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其次是基础设施差。员工办公用的电脑、打印机等稍微“高档”一点的办公设备基本上是废品,有的根本不能用,有的能用但问题层出不穷。由于要及时展开工作,许多原本用电脑制作的电子表格都是靠人工完成,其辛苦可想而知。再次是网络基础设施差,全省绝大部分的县都只有一个基站,网络设备严重老化和损坏,通信质量奇差。由于计费系统的老化,分公司根本弄不清自己到底有多少客户。
另一方面是员工的思想不稳和业务素质较差。面对艰苦的条件,大部分员工认识不到移动通信发展的前景,对前途感到渺茫,自暴自弃。由于分家时许多“高质量”人才都不愿到移动公司,我们很多员工都只有小学文凭,中专以下文凭的员工占45%。许多县公司找一个县公司经理都十分困难,用残缺不全来形容当时的员工队伍毫不为过。
员工队伍基础差是当时最令我们担心的问题。
奏响改革与发展的交响曲
越到危难时刻,越需要领导的信心与魄力。作为带头人,我们领导班子必须对国家的政策有正确的理解,对改革的前景有坚定的信心,才能带领员工走出改革初期的茫然失措,完成改革的最终使命。对于贵州移动下一步的发展,没有现成经验,我们只能自己摸索。
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是做思想政治工作、尽快扭转员工观念。我们向广大员工摊家底、讲希望,在实事求是地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结合公司所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帮助员工客观科学地看待行业发展形势优势和眼前的困难。我们不厌其烦地向员工阐释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靠改革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的理念,引导员工摆脱旧体制、旧思想的束缚。第二件事是带领员工艰苦创业。在一无所有、举步维艰的情况下,我们号召广大员工克服一切困难,以最快速度恢复生产。大家继续在简陋的角落和过道中办公,将所有精力和金钱用来解决生产用房。为了节约成本,我们把生产、办公楼的租赁或建设目标转向城郊结合部等发展前景好、资金投入少的地区,使公司的生产迅速走向正轨。第三件事是对陈旧、老化的网络设备和糟糕的网络质量进行整改,我们组织各分公司对基站设备、交换机设备、电源设备、传输设备等进行全面检查和统计,一方面对老化、损坏的设备进行及时的维修和更新;另一方面开展了全省范围内的网络优化工作。仅仅三个多月时间,公司的网络质量就得到了大幅提升。第四件事是改革公司管理制度,持续深入地推进改革。首先就是进行了工程招、投标方式的改革,实行了评标与决策分离的原则,通过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既节约了大笔资金,又防止了违法行为的产生。其次是启动财务制度改革,将分公司、县公司的财务集中到省公司,实现了收支两条线,强化了省公司对资金的全盘把握,大大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确保了移动通信生产建设对资金的需求。我们还针对性地开展了大规模的人员培训,将缺少知识、缺乏技能的员工派到重庆邮电学院等高校培训,不能远送的则自行组织培训,使员工的知识技能有所提升。
经过一系列调整,公司员工逐渐摆脱了最初的茫然与失落,创业激情空前高涨,工作干劲十分强烈。在工作中,大家没有上下班和节假日的概念,没有领导和员工的区别,团队之间的凝聚力前所未有地增强。员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只要工作需要,大家都会主动加班加点,很少听到什么怨言。直到现在,分营初期那些干部员工、男女老少一起加班加点、“挑灯夜战”的一幕幕情景依然能够引起许多员工的回忆。员工们感慨地说,“企业凝聚力”是贵州移动分营初期取得快速发展的法宝。
经风历雨终领行业之先
“变革打碎安逸,竞争促进发展”。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行,使我们经受住了电信改革的“急风骤雨”,渐渐地从艰难的环境中站起,适应了市场竞争的挑战。
在网络建设方面,我们制定了“小容量大覆盖”、“有无线结合、租建并举”的总体建设思路和“基础网络、业务网络和支撑网络并重”的原则,迅速扩大网络覆盖面,为市场发展创造了先机。特别是我们在做好城镇覆盖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通信建设,既承担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又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网络基础。2003年,贵州移动率先在全省实现“乡乡通移动电话”;2007年10月,又再一次率先完成了全省“村村通移动电话”工程,两项工程投资高达数十亿元,有效地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为缩小我省城乡发展差距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市场上,我们针对社会对通信消费的迫切需求与通信资费昂贵之间的矛盾,冲破政策和观念的樊篱,推出了一系列合理的战略举措,迅速在社会上掀起了移动通信消费的热潮。2000年,推出地方品牌“黔中游”,使一度作为“王谢堂前燕”的移动通信纷纷飞入“寻常百姓家”。随后,在服务上我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市场细分,实行了差异化服务,营业厅服务、热线服务、大客户服务等立体化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我们始终坚持现代化企业发展方向,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于2003年成为了全省最大的通信运营商。我们逐步建立了现代化企业制度,并于2004年7月成功在香港、纽约同步上市。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目前,贵州移动客户数已经超过了1000万,年运营收入也超过60亿元。而在1999年分营时,这两个数字分别是23万和5亿元左右。
贵州移动是1999年后贵州邮电行业发展的缩影,也是贵州邮电行业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的先锋。这期间,整个贵州邮电行业也都取得了较快地发展。根据省通信管理局的统计,2007年贵州不含邮政在内的通信行业收入就已经超过100亿元,电话用户总数1400多万户;而在30年前,贵州省整个邮电行业的业务收入仅2065.1万元,全省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仅仅3.04万门。30年间增长了成百上千倍,真可谓天翻地覆。
更为重要的是,贵州邮电行业在这30年中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有效地拉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在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尽到了应尽的历史责任。(作者系中国移动贵州公司原总经理)
相关热词搜索:贵州 沧海桑田 邮电 贵州邮电:沧海桑田般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变化 沧海桑田变化莫测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