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以奔涌为标志的一座城 安顺向东看再创一座城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率先探索、加快发展,20年的积蕴和努力,20年的勃发和追赶,城市、乡村、企业、景区以及不断得以弘承的精神财富,把一个不断奔涌向前的安顺和盘托出,把加快发展的期望和使命不断践履。
  
  从省会贵阳到各市、州、地之间,距离数安顺最近。一马平川的高速路,沿途的美景风物,让1个小时的路程显得轻快。
  在贵州省的四大经济区域规划里面,安顺市的4个县(区)、贵阳的全部及黔南的6个县(市),构成贵阳城市经济圈,发展的重心是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基地、特色旅游目的地、生态型循环经济城市。在贵州区域经济布局中,这一个圈是贵州经济发展的龙头。
  圈中又有一个圈。下高速入市区,“安顺――贵州加快发展的经济特区”巨幅广告跃入眼来,这是安顺向外来者直接释放的第一个强烈信号。加快发展、经济特区,标注了这片土地不断突进、奔涌的时代节奏与气息。
  而这种探索、突进和奔涌,在一个20年的观察界尺下,其主题的明定、活力的释放、布局的臻进、精神的激发,其代表的方向和取得的阶段性成就,是安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积淀和基础,更是安顺日益繁荣、富裕、和谐的背景和动因。
  1988年4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多次深入安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导和创建了以探索欠发达地区发展商品经济,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安顺“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加快发展”的省级经济改革试验区。20年间,这里发生了什么?
  安顺市委书记陈坚认为,此间20年,安顺人民积极发挥“改革探路子”的作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超前探索、率先实践,与时俱进、敢于创新,为加快欠发达地区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
  2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数字对比中彰显强劲活力。2007年,安顺试验区生产总值为1988年的11.6倍,年均增长9.91%;地方财政收入15.05亿元,为1988年的12.1倍,年均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2亿元,为历史以来的最高水平,是1988年的29.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6亿元,为1988年的5.8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为1988年的11.3倍;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79元,为1988年的6.8倍。
  以数字为钢构架设出安顺城乡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卓有成效,一处处社区、农村、企业、景点的日新月异,把活生生的呈现写在眼中。
  新型工业化的实验田――西秀工业园区是记者采访的第一站。2000年之后,经历了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计划单列的西秀区为改变区属工业薄弱、经济发展举步维艰的局面,做出了“用三到五年时间再建一个开发区”的战略部署。以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优化城市经济布局。
  西秀工业新区管委会负责人陈中礼介绍,在园区建设中,西秀区坚持把“青山绿水”作为城市发展的“底色”。先后委托青岛设计院和贵州省城乡设计研究院对园区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围绕制药、食品、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旅游产品加工对园区功能进行合理定位。同时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以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合理的功能定位、完善的基础设施、优惠的政策环境,西秀工业园区成为安顺新的投资热土。投资3000万元的安顺湘大骆驼饲料有限公司、投资2930万元的贵州顺健制药有限公司、投资14500万元的贵州华泰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的安顺百花串食品有限公司、投资2.4亿元的贵州移动公司10086客户服务中心、投资2.4亿元的葡华欧洲城……工业园区展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立足国家产业政策和自身发展基础,合理定位,不走寻常路,工业园区成为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的载体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初步形成绿色食品工业、民族制药工业、旅游产品工业、来料加工业四大板块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有效发挥的发展之路。
  南马村,安顺市民的新骄傲,休闲娱乐的新去所,创业发展的新平台。在采访组准备离开安顺回程的早晨,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同志极力推荐,南马村不可不看。
  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西航办事处南马村地处城郊,城镇与荒村的今昔反差,留予人几多惊叹。南马广场开发商鑫安房开公司总经理冉隆兴回忆,1985年以前,这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进村公路,没有集体经济,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村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依靠打零工、拾破烂等,经济结构单一,村民住房条件十分简陋,70%以上的村民居住在茅草屋中。
  1985年后,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制定符合村情的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第一个大手笔是贷款5万元,赎回公房,重新装修后出租,为村集体淘到了第一桶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92年,南马村村支两委四处招商引资,先后筹资73万元,建起了五层高、1800平方米、有9个临街铺面的村综合办公楼,每年租金就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6万多元。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一个贫穷落后的城郊村变成了“小康村”。
  在建的南马广场,投资达1个亿,对城市环境提升、市民生活改善将发挥积极作用,但开发区政府没有投入一分钱,以地下层交由开发商经营的方式,既解决了资金困难,还为城市商贸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
  南马村的发展变迁,跟良好的地理环境有关,但其中对发展机遇的把握、发展路径的抉择,如及时修通道路、发展集体经济、重视教育、强化党建,才是其改天换地的关键。
  安顺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姜开林告诉记者,安顺不仅是把“路边花”开好,还注意把“深山花”也同时开艳。在区位优势不强、基础条件较弱的地方,同样有改革创新、有予人惊喜的发展。
  一个叫板贵的乡镇书写了人间奇迹。2007年10月,《人民日报》发表的《石漠化治理工程让贵州花江大峡谷地区的乡亲们摆脱了贫困――板贵花椒分外香》一文中这样描述:“如今,在板贵乡的万亩花椒园里,四处郁郁葱葱,昔日的光秃石山不见踪影了。山脚下,是深达千米的花江大峡谷,珠江的上游――北盘江在其中缓缓流淌。”
  板贵乡位于关岭自治县西南部,地处北盘江下游与打帮河交叉地带,山高坡陡,土层贫瘠,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近三分之一的土地石漠化程度达到80%以上。1996年,人均占有粮不足20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到600元,每年需要200多万斤救济粮供给,成为当时关岭自治县典型的极贫乡。
  就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板贵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在石山上搬石造地,植树保土,改善环境,走出了一条把“石漠王国”变成“绿色银行”的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原本边缘落后的小小乡镇赢得来自多方的赞誉。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指出:“这是珠江上游石漠化治理应加以大力推广的典型。”而德国霍恩洛厄代表团发出惊叹:“这是人间伟大的奇迹。”
  同样,麻山地区的一条“温州街”展示了贫困地区大胆引进发达地区资金、技术、人才,借助外力发展自己的探索与成效。
  几个温州客商在当地的有利政策和高效服务的吸引下,投资500万元建大理石厂、投资3000万元建商业街及商贸城、投资6000万元建星级宾馆,并逐渐参与到当地的更多建设事业中去,在当地发展与企业成长间实现了互惠双赢。
  在全省一枝独秀的,是安顺以旅游和商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已经发展为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目前,安顺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2个增加为3个。安顺在旅游事业向旅游产业的历史跨越中,形成了集喀斯特风光、民族民间文化、考古与历史等旅游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城市”的雏形,2007年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去年安顺接待旅客总人数9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4亿元。三次产业排序从1988年的“三、一、二”调整为2007年的“三、二、一”。
  经济大发展、环境大改观、民生大改善,安顺正朝着“黔中崛起”的目标奋力迈进;率先探索、加快发展,20年的积蕴和努力,20年的勃发和追赶,城市、乡村、企业、景区以及不断得以弘承的精神财富,把一个不断奔涌向前的安顺和盘托出,把加快发展的期望和使命不断践履。

相关热词搜索:安顺 奔涌 一座城 安顺,以奔涌为标志的一座城 以奔涌为标志的一座城 一座网红城市的ab面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