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员的职业化与去职业化问题探讨

发布时间:2019-08-20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1 图书馆员职业化的理论基础
  马丁·施莱廷格(1772-1851),这位德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图书馆管理员,第一次把图书馆作为一门理论学科正式提出,他将“图书馆学”定义为“图书馆是实施有目的的组织,并依所需要的理论准则概括组织内容。”他主张图书馆员是一个独立的职业,在他的《图书馆学完全教科书》中,他写到:“图书馆员的个人记忆不应当成为图书馆组织计划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否则一旦变更图书馆员,图书收藏便失去其效用,而在此情形下,图书馆也就不能再称之为图书馆了。”由此可以看出,施莱廷格在两个世纪前提出的这种理论观点开辟了图书馆员职业化理论的先河,也就是说,图书馆员职业化已经经过了至少两百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2.职业化的具体概念及我国的去职业化原因
  职业化(Professionalization),这个词的基本定义是,它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既要求人们把社会或组织交代下来的岗位职业,专业地完成到最佳。任何一类能称得上专门职业的工作,至少能够垄断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在我国,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图书馆属于事业单位,在招聘图书馆员的时候由于一些社会及其他各种要素的原因,未能够按照图书馆的真实业务需求招聘具有图书馆学专业资格的馆员;②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多数图书馆都实现了由传统的单纯人工服务到智能服务的转型,读者越来越依赖于自助服务,图书馆员的专业核心价值受到一定的冲击;③我国社会普遍价值观对图书馆服务专业性的忽视;④分类馆员的工作大量外包,图书馆整体专业服务能力低端化。这种情形导致图书馆专业人才的产生供大于求,专业图书馆人才无用武之地,图书馆员的职业性地位受到了去职业性的冲击,从而导致图书馆专业学吸引力不断下降,最终的结果是图书馆专业学人才将会寥寥无几。
  3.我国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体现
  3.1 图书馆学系的更名
  自从1992年9月国家科委决定把“科技情报”一词更名为“科技信息”以来,全国50余所图书馆学系(图书情报学系)绝大多数先后都改为“信息管理系”或与信息有关的名称,如“信息资源管理系”、“信息产业学系”、“信息技术与管理系”等等。一时间“图书馆学系”似乎销声匿迹。信息产业的冲击,加之图书馆学专业在信息管理系也没有什么地位,而专门从事图书馆学教育的人又心不在焉或改弦易辙,本来社会地位就不高的图书馆职业更加失去吸引力。另一方面,图书馆工作者信心更加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结果必然导致原本已陷入低谷的图书馆事业继续下滑,图书馆的职业性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被淡化,与此同时,图书馆职业更加失去其吸引力。
  3.2 图书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景
  在图书馆专业的毕业生中,在图书馆职业外就职的情况越发普遍,“世界图书馆学教育进展”项目组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 2002年大陆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中, 40. 9%的毕业生(包括本科生、硕士、博士)流向除图书馆学教学和实践单位以外的其他行业;而且学历层次越高,流向其他行业的比例越高,博士生流向其他行业的比例为62. 5%,硕士生为58. 8%。另有一组数据显示,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毕业生到图书馆工作的人数逐年下降, 1987—1988年90%的图书馆学毕业生分配到各类图书馆工作, 1990—992年到图书馆工作的毕业生为10%, 1994年这一比例下降到8%。
  3.3 图书馆大量核心业务外包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业务外包管理方法被引入我国图书馆界,并在近几年得到较大发展。目前,图书馆的业务外包包括专业性业务外包和事务性业务外包。专业性业务外包如图书采访编目、图书加工、报刊装订、书目数据库建设、现代化技术和事务性业务外包如图书上架、整架、公共卫生、安全、消防、绿化、设备的保养维护和管理等。核心的专业性业务外包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图书馆工作的效率,但同时也使图书馆员的专业性得不到体现,随着业务外包的盛行,图书馆可以选择成本更低的非专业人员从事工作,加强了图书馆员的去职业化。
  4.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利与弊
  4.1 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利处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图书馆的服务也呈现出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从前的传统模式,比如流通部门从以前的人工服务转型为现在的半人工半智能化服务,也许不久的将来将会实现全智能化服务。这是信息技术发展下的图书馆的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趋势的促使下,图书馆对其从业人员的需求势必呈现多元化,图书馆员的去职业化在这种程度上实际上是促进了图书馆更好的转型,提高了图书馆服务能力与工作效率,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更具综合竞争力。
  4.2 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弊端
  ① 图书馆的职业社会地位被淡化,影响了图书馆员的职业声望
  图书馆学会理应充当着图书馆员专业教育资格认证的角色,然而图书馆员的去职业化导致图书馆学会形式重于功能,虽然图书馆学会也会生成一些“从业人员的能力标准”等,但是它无法控制谁可以成为图书馆专业人员,谁不能成为图书馆专业人员,它无法为其会员争取职业利益和经济利益,因此图书馆的职业社会地位一再被淡化,同时也极大的影响了图书馆员的职业声望。
  ② 降低了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图书馆大量核心业务外包,导致图书馆自身对馆内业务的控制力下降。无论是哪个环节的业务外包,在业务细节中都可能存在质量问题,图书馆对业务的无法直接控制性直接导致业务需求得不到满足,例如编目业务外包导致款目不全、输入错误、字段残缺等错误;采访外包会导致一些本馆需求范围之外的书掺杂其中,或者实际到馆的副本和采购的副本不相符;并且采访的中间环节会由于各种利益的驱动而失控,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对采访、编目、等业务不加选择的外包,将使图书馆收藏质量无法保障,信息资源组织水平降低,服务质量下降,从而直接影响图书馆职能的实现,影响图书馆优势的发挥,最终导致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逐渐降低。
  ③ 不利于高校图书馆类教育学科的发展
  图书馆选择馆员的去职业化,使图书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下降,许多毕业生找不到适合专业的工作,只好选择其他职业。日本图书馆情报大学高山正也教授认为,专业人员的构成要素之一即“作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权威部门的承认”。而就业存在的不利因素,无疑会影响到使图书馆类学科专业的招生与国家对使图书馆类学科专业的投入,不利于图书馆类教育学科的发展。
  5.提高图书馆员职业化的几点建议
  ① 确立图书馆学会的专业主导地位及职能
  图书馆学会不应仅仅是一个学术团体,它除了发挥其应有的专业性功能之外,还应确立自己的专业主导地位,树立图书馆员的专业权威,谋求提升图书馆员地位及形象。具体而言,第一,建立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并应获得政府的授权,取得职业资格考试及颁发资格证书的权力,使图书馆员成为真正的“专家”;第二,应建立完备的图书馆专业教育机构的评估与认可制度,赋予学会评估与认可的权力,并参与图书馆学校课程的规划与设计。
  ② 变革图书馆学专业教育
  图书馆在信息技术浪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步转型,因此,图书馆专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也应该随着转型体现出多样化。当前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具有相当的侧重点,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未必能适应图书馆多样化需求,因此,变革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丰富图书馆学专业内容,将是提高图书馆员职业化的一个必要途径。
  ③ 加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慎重对待图书馆核心业务外包
  图书馆将核心业务交由自己的专业人员去实施,提高对馆内核心业务的控制力,把握业务质量,提高馆藏服务,如此一来加强了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图书馆员的职业化。
  当然,上述对策不足以实现图书馆员的真正职业化,只能是提高其职业化的程度。因为专业中最重要的内容———“深奥的知识和技能”的具备还需要学者们进行倾力的研究、发掘图书馆专业的广度和深度,生成图书馆学系统的深层次的知识及原理。只有当图书馆学真正组织出了一整套深奥的知识和原理,并在这个社会中引起普遍的重视而非给人一种可有可无的感觉之后,图书馆员能够依其所拥有的知识自立生存之时,图书馆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才能占据中枢地位,才能得以真正成为“专业人士”。
  参考文献
  [1] 陈传夫, 王云娣,盛钊,丁宁. 图书馆员去职业化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2011(01).
  [2] 袁庆东. 图书馆员的专业性探讨[J]. 图书馆论坛,2011(05).
  [3] 于鸣镝,初景利. 试评图书馆学系更名[J].图书情报工作,1998(07)

相关热词搜索:馆员 职业化 化与 探讨 职业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