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探析
发布时间:2019-08-20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 要 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是经济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一方面,经济增长会改变收入分配的格局,引起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可以看做是诸多经济制度中的一项制度,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会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依据有关经济学的理论,并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对这两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探讨,并在此基础上,给出适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收入分配 收入差距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收入分配绝对均等,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造成了我国经济效率的长期低下,制约了经济的增长。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原有的收入分配格局逐渐被打破,收入分配的差距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所提供的生产要素之间都被认可,并得到体现,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的活力被激发出来,这是促成我国3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由此可见,适当的收入分配差距通过一定的机理确实能对经济的增长产生促进作用。然而,发展的成就并不能掩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深刻的问题,其中,收入分配差距的严重扩大,贫富差距的悬殊引起了执政高层以及社会的关注和担忧。本文认为,从制度层面解决好收入分配这一问题,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让全社会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从根本上消除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制约因素的明智之举和必由之路。
二、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及原因
改革开放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地区的不均衡发展战略,即“两个大局”的战略。东部沿海地区凭借自身的地理优势,获得国家政策的支持,率先实现了经济的起飞,该区域的居民也实现了收入的增长,优先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利益。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则长期享受不到国家的政策扶持,在发展的道路上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中西部地区的居民的收入长期没有显著增长,与东部地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目前我国各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非常明显,表现在农民的收入水平长期低于其他行业,并且增长缓慢;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收入水平远高于其他行业,尤其是国企高管和高级公务员的收入更是处于“收入金字塔”的顶端。
造成上述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相隔离,在历史上,农民长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与其他行业的收入差距渐渐拉大;我国国有企业作为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凭借国家权力和自身的优势,处于垄断地位,获得了高额的收入;我国经济立法的不健全,经济结构和经济行为不完善和缺乏有效规则。
我国政府一直是“大政府”的定位,政府通过征税和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来获得巨额的财政收入。我国的征税权不受限制,没有完全实现依法征税,让过多的国民收入通过税负集中到政府手里,支柱企业和主要资产都是国有的,这些企业不仅不用分配利润,而且其资产升值也不会被老百姓分享,只能成为企业和政府的储蓄或者再投资。在目前国有资产实际由政府所有的体系下,经济增长的成果多由政府保留,普通个人并不能从中分享到应有的份额。
有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若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就会受到影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导致内需不足,经济增长乏力。目前,我国的产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出口,这与我国内需不足是有关系的,如果内需能够进一步增加,我国的产品只有通过出口来实现价值的压力就会降低,对外贸的依赖性也会降低,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动权。
三、结论
前文着重探讨了改革开放后,我国收入分配的演变以及最新的收入分配格局,并且对形成目前分配格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和补充,重点从地区间、行业间以及收入在政府和民间的分配进行了论述和分析,然后以现有的收入分配格局为出发点,分析了其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负面影响。得出的结论如下:
1、我国的收入分配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背后有国家政策因素在起作用,其中有不平等和不公平的性质;而且政府在收入分配中凭借国家权力获得了很大的一部分收入,在我国这种“大政府”体制下,变得合法化、合理化,但与经济学的原理是相违背的,并不是有效率的,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
2、缩小收入差距,从整体上提高全民的收入水平,从而扩大内需,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根本出路,并且可以减轻我国过度依赖出口的压力,减少困扰我国的越来越多的贸易纠纷。
3、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要从制度的层面加以改革,从根本上来理清收入分配关系,而不应采用权宜之计。因为收入分配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体现平等、公平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
(作者: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嘉图.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72年.
[2]林毅夫、刘明兴.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世界经济.2003年第8期.
[3]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4]吴敬琏.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抉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