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改革创新之纲,,张人事管理之目
发布时间:2019-08-16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 要:黑龙江职业学院成立于1948年, 2002年升格为高职院校,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自此,学校开展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创新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校校长曾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职业院校管理经验交流会上介绍经验,得到了鲁昕副部长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她说:“黑龙江职业学院大规模改革和强力度管理,成效是十分明显的”。会议后,省内外许多家高职院校到该校考察、学习并交流工作体会。学校的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是全体教职工努力奋斗的结果,是“龙职人”的骄傲和荣光。
关键词:改革;创新;管理;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1-00-02
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
黑龙江职业学院与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是一所学校、两块牌子,一个领导班子。该校主要从事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经济管理干部培训和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目前,学校在职教职工1100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5000人、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4000人,每年完成数千人次的高层次经济管理干部培训任务,还承担着黑龙江省委组织部、省国资委和省工信委干部调训任务。建校67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经济管理和高级技能人才,为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建设中,先后由五所院校整合而成,经历了多元化的历史沿革和人员组合。因此,导致学校行政和工勤人员比重过大,机构臃肿、重叠,人浮于事。2010年8月,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方面存在的弊端也逐渐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管理体制落后。在校系两级管理体制下,管理权力过于集中,各系(部)自主性和积极性不足;对各党群行政后勤部门仍以过程管理为主,不便于激励、考核和监督,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二是机构设置过多。学校的内设机构过多、过杂,部门职能交叉、机构重叠。三是中层干部过多。处、科级干部人员过多,超职数配备比较严重。四是教职比例失调。人员结构不合理,教学人员比重偏小,党群行政后勤人员比重偏大。部分部门人员过多、人浮于事状况严重。五是用人机制滞后。人员管理仍以身份管理为主,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极大影响了教职工的创新和竞争意识,挫伤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同时,少数干部观念陈旧、素质偏低、作风漂浮、工作懈怠,学习力和执行力较差。
这些弊端和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难以适应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需要。在深入分析外部形势和自身实际的基础上,2010年12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精神,按照《黑龙江省事业单位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决心进行全面彻底的管理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一)机构改革与干部竞聘
为实现骨干院校建设目标和学校的长远发展,新一届领导班子顶住压力,锐意改革,实行了“全体起立,全员竞聘”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体中层干部经过笔试、述职、民主测评等环节,重新竞聘上岗。
学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创新管理体制和改革干部选拔管理机制为突破口,内容涉及机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通过改革,学校精简了内设机构和人员,解决了机构臃肿、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缩减了处级机构,减少了中层干部。改革扩大了二级学院(部)职责职权,逐步实行二级管理;解决了教师向行政岗位逆向流动的问题,有十多名行政岗位人员充实到教学一线工作,实现了“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改革增强了学校的生机与活力,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为实现以“优秀”档次跻身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行列迈出了关键一步。
这次改革得到了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并有三位省委领导作出批示,给予了充分肯定。改革后,省内几十家新闻媒体争相宣传报导改革过程和成果,成为省内外高职院校学习调研的经验典范。
(二)调整人员结构 强化教学实力
2012年6月,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进入关键阶段,为进一步深化学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解决2010年底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遗留问题:一方面是行政机构臃肿,人员相对过剩;另一方面是教学一线人员严重不足,教师教学任务过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校决定建立人员由行政向教学的正向流动机制,调动机关人员尤其是年轻同志到一线接受锻炼,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进行了人员结构调整。
人员结构调整工作按照学校整体要求,行政部门人员积极响应、踊跃报名到一线工作。教职工自主流动,双向选择。
该次调整是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途径,以优化结构、充实一线、提高效能为目标,整合人力资源,调整分布结构,提高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调整后,学校树立了一线教师的主体地位,秉承了向服务一线倾斜的人文关怀导向。
学校通过人员结构调整,凝聚了力量,增强了干劲,为建设国家高职教育名校、打造继续教育强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管理创新改革
(一)实行目标管理 推进量化考核
为提升整体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自2011年起,学校开始实行目标管理与考核。考核内容确定于每年年初,学校各部门把各自常规工作和应开展的重点突破工作,分别赋予一定的分值。目标考核以部门为单位,以年度主要工作为内容,年初确定各部门工作目标,年终检查工作目标落实情况,年底考核完成情况,考核结果与部门奖惩挂钩。
目标管理与考核工作开展以来,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得到提高,日常工作的过程管理得到加强,在学校内营造了干工作精益求精、赶超先进、争当标杆的良好氛围。
(二)规范内部管理 创新运行机制
1、严格考勤纪律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