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生产模式变革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新的知识生产模式更加以问题为导向,更加灵活多变,更加强调跨学科和去体制化。这种变革会对大学的治理人群、权力结构、教师群体、基层组织和人才培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回应好知识生产模式变革带来的挑战,大学才有可能更好地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
  【关键词】高等教育现代化 知识生产模式 大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大学是一个传承知识、发展知识和创新知识的学术组织,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也就是通过教育现代化来推进中国社会的整体现代化水平。深刻理解和把握知识生产模式的变迁和变革,是中国大学能够承担好这一使命的重要基础。

知识生产模式變革正在深刻影响大学组织


  大学组织与知识生产息息相关,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正在潜移默化但又全面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的知识生产和组织活动。这种影响包括并不限于以下五个方面:
  大学治理人群正在不断扩大。校外力量已经并将会进一步参与到大学的运行、管理和监督之中。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大量增加,社会大众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以及民主社会对信息公开透明的要求,都会大大减少校内专家对专门知识的垄断,减少专业性组织与外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大学的社会问责压力增大。接受社会评价和“外行”评价,并将外部要求有效地内化到自己的管理当中,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能力。这种知识生产模式变革对大学开门办学的要求,已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体现,其明确提出要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建立健全社会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监管机制。
  大学权力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我国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一般分为校、院、系三级。理论上,大学作为学术机构,权力相对集中于从事具体知识生产活动的学者和院系等基层组织,这也符合新的知识生产模式要求向基层生产者更多授权的趋势。但由于社会问责压力的增大,能够代表大学作为整体回应问责的只能是校行政这一层级,作为个体的学院、系或教师都无法代表大学回应问责,所以校行政这一层级的权力将会进一步扩大。为了回应外部问责,校行政对内部的控制会增加,院系的权力在实际运行中会受到挤压。这种变化将会加强大学回应社会问责的能力,但也容易导致大学过于行政化。如何保证一所学术机构在回应社会问责的同时继续保持其学术性,更适应而不是背离新的生产模式的需要,将是大学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大学教师群体进一步分化。现代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内部分工将会进一步专门化和细化,从而带来教师的分化,大学教师不再都是传统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全能型教师,而会有更多的分工合作。即便在某个专门方面,也可能发生进一步分化,比如教学型教师。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在线学习的发展,已经出现并将涌现更多明星老师和多人共享的明星课程,这些课程将会被更多高校采纳。直接授课教师会减少,教学辅导和咨询人员会增加,教学型教师有可能会再分化为主讲型和辅助型。
  大学组织结构走向网状。现代科学发展存在两个趋势,一个趋势是知识分工越来越细,但另一趋势则是学科融合。对跨学科研究的需要正在引起基层组织的变化。原有基于学科和专业划分的院系还继续存在,但按照跨学科需要组成的临时性研究中心、问题导向的智库或与校外机构联合组成的协同创新机构正层出不穷。大学的组织结构将会走向网状化,其网点不仅包括相对稳定的传统院、系、所,也将包括一些多变的网点,这就要求大学具备随时形成新网点和激活衰败网点的能力和制度弹性。
  大学人才培养方式深刻变革。与过去的学生相比,现在的学生已经更适应使用多媒体技术、在线网络等更加灵活和生动的教学模式。根据有2500家院校参与调查的美国斯隆联盟2014年的报告显示,11年来美国高校教学主管肯定在线教学质量等同于或优于面授的比率从2002-2003学年的57.2%上升到了2012-2013学年的74.1%。在线教学将有可能成为主流教学方式。与此相适应,新技术的支持使得菜单式、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有了可能。学生主动选择专业和课程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种选择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将成为新一代大学生的主要能力。为了适应这种个性化人才培养,大学会进一步突破人才培养方面专业和院系的限制,加强教学综合管理能力。

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高校主动应对知识生产模式变革


  知识生产模式变革正在引发高校内部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场革命不仅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比如,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脑、网络和手机的频繁使用,微博、微信等交流方式的扩散,催生了慕课、微课等新的教学形式,也带来“速食文化”“知识碎片化”“没有人的教育”等现象。而人工智能的发展,更引发着人们关于人类命运的沉重思考。这些变化都给大学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将最新的知识和系统的知识一起教给学生?如何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赋予他们人文情怀?虚拟的世界正在变得真实而富有生命力,大学如何能够拥有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双重有效身份和吸引力?
  主动应对这场变革带来的挑战,是大学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由之路。300年前,如果没有德国洪堡理念对中世纪大学僵化守旧思想的突破,大学有可能已经被工业革命的齿轮碾压成历史遗迹;150年前,如果没有美国大学对大学功能的改造和扩展,大学也绝不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加油站。正是这种主动适应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努力,让大学能够成为一个历经千年而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组织。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作为整体的大学也一定会发展出新的品格,继续充当时代的引擎。但就个体而言,只有那些对知识生产模式变革有充分理解并做好准备的大学,才能跟上现代化的脚步并引领时代发展。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蒋逸民:《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②朱永海、韩锡斌等:《高等教育借助在线发展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美国在线教育11年系列报告的综合分析及启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年第4期。

相关热词搜索:高等教育 变革 模式 影响 生产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