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职能由教育型向服务型转变的思考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 要 当前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大格局倒逼高校凝练特色、分类发展、深化改革目标定位、以学生为本加快高等教育职能由教育型向服务型转变。立足学生消费者的服务型教育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高职院校应通过积极探索“订单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服务型人才培养体系,依托职业技能大赛重构服务型课程体系,搭建学校与社会协同融通平台完善服务育人格局,为服务型职能转变提供有效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 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服务型职能;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11-0011-0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客观地引发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打破了高等教育归属精英教育之范畴,带动了高等教育地方化,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引发教育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教育方式与教学方法的转变。特别是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贯彻落实,促使部分高校调整办学思路、寻找自我办学方向,高校办学定位日益呈现多样化格局,我国高校自主设计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时代已经到来。当前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大格局倒逼高校凝练特色、分类发展、深化改革目标定位,以学生为本加快高等教育职能由教育型向服务型转变。
一、高等教育服务型职能的内涵
目前在高校分类问题上除了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分类外,有学者提出了增设“教学服务型大学”[1]。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理念由来已久,最初萌芽于1862年美国颁布的《莫雷尔法案》,该法案与赠地运动从国家制度上催生了服务型大学,美国一些州立大学开始了“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尤其是威斯康星大学时任校长范海斯(Charles Richard Van Hise)提出的“威斯康星理念”,成为西方大学为社会服务的范例,其核心是让大学走出象牙塔,把知识和技术与工农业结合推向社会,用于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实现大学与社区、社会的一体化。至此,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为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并被世界认同。
国外目前尚无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提法,学者较多使用“创业型大学”这一概念。教学服务型大学是我国学者提出的,相较于应用技术型与教学型而言,教学服务型大学属于应用型大学范畴的新型大学,其宗旨是推动知识创新、传授、应用,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科研模式、组织制度形式和资源配置方式[2]。教学服务型大学使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定位更为明确,高校通过明晰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对接更为精准的服务,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教学服务型大学兼具开放性、应用性、多样性、地方性特征,打破原来学校自我封闭的状态,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对千差万别的服务对象开展个性化教育,让每个学生找到发展空间。
本文在“教学服务型大学”内涵基础上,立足各个类型的高校,无论是研究型、应用型还是高职高专院校,强化高等教育由教育型向服务型转变的意识;进一步界定高等教育的服务型职能,要立足学生消费者,推进教育市场化,强调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管理服务。既包括对外的服务,如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也包括对内的服务,如学生、教师、教学科研等。这种服务型的转变,一是根据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因材施教;二是高校以需求为导向架起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桥梁,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以此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二、高等教育由教育型向服务型转变的必要性
(一)加强“双创”教育的必然选择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又进一步强调要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3]。人才是创新创业中最为活跃的要素,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对人才培养实现人力资本扩张,从而驱动经济增长。基于此,创新创业教育能否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关键要看能否培养出兼具科学知识与技术技能、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高校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与创新第一驱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通过对大学生的创新培养扩张积累人力资本,来大规模地复制和再生产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重要支撑引领作用,而高等教育职能向服务型转变是加强“双创”教育的必然选择。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双创教育体系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能力提升和成果孵化。这三个方面都要求学校增强服务意识:一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首创精神,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利用各种机会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搭建起学校与社会协同融通的平台。由此可见,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经济提质增效的背景下,高校立足学生加快服务功能转型,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对“双创”教育体系构建的积极回应,也是增加人才有效供给的重要舉措,更是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历史节点高校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动担当[4]。
(二)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根本要求
供给侧是经济学上的概念,与需求侧相对应。传统的需求侧包括投资、消费、出口,供给侧涵盖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制度、创新五个方面。供给侧改革是用改革的方法推进要素的创新与结构优化调整,从而提高供给质量,去除供给约束,释放潜力、增强活力[5]。类比经济领域,当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和输出不仅是短期需求问题,更是中长期的供给困境。一方面我们培养的学生找不到工作,就业难度很大,有的学生反映找到工作却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抱怨招不到合适员工,存在用工难问题。如今的学生大多数都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但大学毕业后的出口成了问题。这表明高校人才培养供需存在错配的问题,表面上是人才需求不足,实质上是学校没有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