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格·优”高效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理念中激励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10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针对适应新形势下工科教育的需求而产生的“微·格·优”高效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理念,对其所包含的激励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这一激励机制所具备的几个显著特点,阐述了这些特点的成因,探索了这些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可行性,提出了如何遵循这些特点以提高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观点,以满足高等学校新工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要求。
  【关键词】高等教育 “微·格·优” 激励机制 新工科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高教立项课题(课题编号:D/2016/01/8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228-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思想状况复杂多样,对在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认识也存在着个体化的较大差异。如何在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最大化地接受知识、学习知识,并把所学到的知识融入到实践中以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高等教育的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当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求更好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结合高等教育发展实际的激励理论和机制在近十几年来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界的重视和推广应用。本文就江蘇科技大学教学名师张绛丽副教授结合国内外高等教育先进理念和十几年教学实践所创立的“微·格·优”高效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理念中的激励机制进行研究,发掘本激励机制有别于其他激励机制的特点、优势,以供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借鉴。
  近些年来,虽然已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对高校课堂教学激励理论和机制进行了探索、研究和论述,但是如何消除学生中存在的对待学习“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的心理懈怠状态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意义上的激励机制大多把重点放在教师对学生实施单向的鼓励或激励,教师属于激励关系中的主动实施激励者,而学生则属于被动式的被激励者。学生在教师的完全主导下,接受的是教师命令式的激励,以此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但此种方式有效持续时间较短,且较难使学生形成自动自发式的自我激励。虽亦有某些教育者提出了以环境激励、教师个人魅力激励等为手段的激励机制,但是这样的激励机制在运用过程中需要预设的前提较多,在高校教学中大范围推广应用时遇到的实际困难较多[1][2][3][4]。
  1.激励与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
  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都对激励的含义进行了相应的定义。在行为科学中,对于未满足的需要,通过达成某一目标而实现满足,并进一步为新的需求产生的新的行动的过程,称为激励的过程。而在心理学的范畴内,把利用某种有效手段或方法将实施对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的过程称为激励,也称为激发、鼓励[5]。这两个定义都揭示了激励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其基本流程是通过建立一个早期的目标,来明确对象尚未得到满足的需求。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实现这个早期目标之后,则初期未得到满足的需求获得满足,对象的心理不适状态得到调整和缓解,进而产生了进一步的新的需要。此种新的需要又会引起对象满足该需要的动机,进而通过一定的行动来满足这个新的需要,再次达到心理纾解,并产生新的更进一步的新的需要,如此循环往复,如同登台阶一样,使对象在一定的内外因素的合力影响之下,达到预设的调动对象积极性的目的。而激励机制则是在一定的系统内部,由激励的主体对客体施加的多样化的激励手段,并严格标准化和规范化,在激励的主客体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方式、关系等因素的总和[6]。
  江苏科技大学教学名师张绛丽副教授提出的“微·格·优”高效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理念除了借鉴国内外有影响的心理学、行为科学和高等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外,针对我国高校工科专业教育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研究与实践的需求,以多种方式把激励理念和激励机制呈现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2.“微·格·优”高效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理念
  针对国内高校课堂教学,尤其是工科专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比如教学内容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对单一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讲授形式厌烦,学生对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手实践能力普遍存在畏难情绪等等,江苏科技大学教学名师张绛丽副教授将国内外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十几年工科专业教学实践相融合,提出了“微·格·优”高效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理念。这套教学理念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著名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记忆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于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学习者在主动学习的条件下,其平均学习记忆保持率要远远高于在被动学习的条件下所获得的平均学习记忆保持率。不仅如此,如果学习者在主动学习的状态下能够实践“教授他人”这一行动的话,其平均学习记忆保持率则可以达到最优状态。而“微·格·优”高效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理念正是基于此理论模型,积极倡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和实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高的获得感和满足感,进而达到学优而教的状态,让学生全方位地掌握知识和锻炼实践能力。
  在“微·格·优”高效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理念中,教师首先把所开设课程的授课时间划分为“开课阶段”、“授课阶段”和“结课阶段”三个阶段。“微·格·优”高效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理念中的“微”即教师综合考虑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课程在本专业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后,“微分教学内容和学生项目团队”,把要完成的授课任务分解为一项一项的项目题目,同时把教学班的学生也分成一系列的项目团队,让项目团队选择适合其团队的题目并进行实践;“格”即师生共同格查项目团队在每个阶段完成课程项目的情况,发现不足,找出差距,促进项目组之间良性竞争和项目组内成员相互督促提高;“优”即在授课三阶段中的每个阶段,都要求学生项目团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达到本阶段的授课目标,最优化阶段成果。教师通过实践这个教学理念获得了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对教授的知识的更深入理解,学生则获取了知识,锻炼了实践能力,在课堂内外都产生了成就感和获得感[7]。

相关热词搜索:高效 激励机制 高等教育 课堂 教学理念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