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8-10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是以应用技术为导向,对高校的价值观、育人模式、办学机制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实现系统性转变。在当下的社会环境,高校必须突破学科型的办学思维定势,搭建应用技术人才的能力培养模式,努力打造一支具备专职兼聘的双师型素质的教学团队。
关键词:高校教育;应用技术转型;途径
2014年5月9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一时间,高校的转型发展引发了教育界的广泛思考和讨论。由于受到以学科为主导的精英式教育的传统模式影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育人目标仍然是培养学科型人才,因此,如何摆脱传统办学理念的束缚,实现真正的转型发展,笔者认为,要实现真正的转型发展,必须突破中国高等教育学科思维定势的影响,努力构建全新的学科教学体系。
一、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基本内涵
何为转型?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式和人们观念发生的根本性的转变过程。转型的本质是一种求新求变的创新性过程。高校的应用型转型发展,就要依据社会需求环境的变化,着重从学科思维、办学机制、育人模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实现重大的转型发展。
1.学科思维的转型发展。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本质上并无高低贵贱,只是人才培养的类型差异,要明确:地方性和行业性不等于低层次,应用型和技术型不等于低水平。高校办学只有立足地方和面向行业,才能把自身发展真正融入到地方经济和地方产业的转型发展大局,才能找到适合高校转型发展的合理空间。
2.育人模式的转型发展。转型发展的本质是要扬弃承载原有办学理念和管理机制的旧模式,创设一种适应新的环境需求的育人模式。育人模式转型包括联合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学生主体教学模式和应用型课程模式,实现育人体系的系统化的真正转变。
3.办学机制的转型发展。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当下困境是制度的困境,不仅是劳动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的外部制度困境,而且是高校办学机制、评价体系、激励机制和管理模式等内部制度的困境。应用型的办学机制转型发展最终是要形成一种由政府主导、高校主体、业界参与、社会支持和灵活有序的制度合力。
4.评价体系的转型发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质量评价应面向服务地方和行业的能力;教师评价应注重育人的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学生评价从单一的分数评定转向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综合性评估。
二、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
社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将倒逼高校必须站在社会发展的全局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度,其转型发展必然遭遇学科定位的困惑、观念的滞后、制度的束缚和资源的匿乏等诸多困境。借鉴发达国家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模式,立足地方经济的长足发展,走应用技术转型的发展之路。
1.理念引领:坚定应用技术型的办学理念。推进应用型大学战略转型发展,要进行一系列的观念与制度变革。首先,必须摈弃单一的精英人才价值观和轻技术应用的传统观,树立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观,注重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其次,要重新审视高校本科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教育价值,清醒认识到如果仍然寻求成为研究型大学,走传统本科院校的发展道路,既不符合当前社会的人才需求,也没有高校的发展出路,必将造成社会人才结构的严重失衡,高校的应用技术转型发展不仅是我国高校办学的重要类型之一,而且也是我国高校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和重要机遇,它必将会为国家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应用型的人才保障,成为提升自主研发的创新能力、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2.能力搭建:建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目前,高院育人目标定位不准,特色发展路径不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层次不合理。不同类型人才具备不同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社会对其需求数量和结构也存在差异。深入研究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找准培养定位与质量规格,是构建应用型育人模式的理论前提和实践基础。合格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需要具备三大基本能力:(1)一般能力。一般能力是人们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思辨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等。(2)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去发现专业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综合能力,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区分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重要能力特征,是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的核心,也称关键能力。(3)发展能力。发展能力是指在专业能力基础上通过不断学习与反复实践而形成的一种能够胜任职业岗位需求,并能进行职业转换、职业迁移的能力,是建立在对专业的认同感、承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等专业精神日趋发展基础上形成的,是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3.师资培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试点高校要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逐步达到50%以上。应用型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契机,要在教学、科研、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等多层面主动的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开展产学研融合和技术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的队伍建设要坚持:(1)聘请专才。制订有效措施从朝阳企业聘任一批有行业骨干、业务精英、教学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授或兼职讲师,充分发挥地方和业界科技人才资源优势,把最新的技术成果引入教学,增强学校和产业界的协作与对话。(2)弹性机制。加快引进高层次学科专业人才,发挥他们对学校转型发展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构建弹性用人机制,与业界建立稳定的 “双师型”教师校外实习、培训基地,制定分批次输送中青年教师到业界锻炼的培训制度。(3)制度倾斜。在教师聘期量化考核、职称评定、职务晋级等方面的政策制定向应用型教师倾斜,支持教师和企业联合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为企业解决技术革新难题,建立和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努力打造一支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汪一丁,王伟英.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职业与教育,2015,(10)
[2]顾永安,刘海峰,陆正林.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任务与举措[J].现代教育管理,2014,(11)
[3]胡建华.论近年来的我国高等教育转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基金项目:2017年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科研后补助基金项目立项课题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1.温梅(女) 1964年12月,籍贯:河北蠡县,教育碩士,教授,主要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法
2.温禹(男) 1959年7月,籍贯:河北蠡县,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