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教育学习平台评价体系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 在“互联网+”的热潮下,教育也成为深受其影响的技术应用领域,内容纷呈的网上课程学习平台不断涌现。但各种课程学习平台的质量良莠不齐,为相关平台的管理和优化带来了困难。本文通过阅读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学习平台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并对构建评价体系提出了几点原则和建议。以对相关教学平台的设计者、建设者、管理者、优化者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 网络学习平台;评价指标体系;网络教育评价
  一、引言
  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随后“互联网+”迅速成为国内各个行业的热词。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催生着各个传统行业的巨大变革,相关理念、方法和应用渗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教育也早已加入了这个浪潮。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一个重要实现途径,社会上涌现出了大量的学习平台。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千万学生,学校任意挑,教师任意选,这种打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日益丰富,教学形式更加多元,以及结合了大数据的个性化教学越来越受到学生与教师的欢迎。
  然而,面对数量及种类如此繁多的学习平台,我们不禁要思考,这些平台的教学质量怎样?教学效果如何?什么样的学习平台是优秀的学习平台?回答这些问题都需要有一个科学明确的评价标准来进行判断。通过构建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规范学习平台建设,发现现有平台的不足,提高平台的教学质量,也有助于完善平台的功能,营造更好的网络学习环境,让学习者更方便、更快捷地找到所需的学习资源,让“互联网+教育”实现其更强大的教学功能。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对网上学习评价给予了足够的关注,研究并制定了许多网络课程评价的相关标准。由Lynette Gillis博士为主创的《E-Learning Certification Standards》认证标准采用等级量表[1]的形式,从可用性、技术性及教学性这三部分对在线学习进行评价;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和BlackBoard公司联合发布的《Quality on the Line》针对互联网远程学习制定了一个评价标准体系。这一评价标准的优势在于将评价指标分为必要与非必要两种,使得评价标准更灵活。
  国内学界主要是采用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让教育应用领域的专家来对教学平台进行评分,从而得出相应的评价结果。周梅群等在文献[2]中将教育网站指标体系设为内容评价、效用评价、技术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等4个一级指标;缪蓉等人则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使用网站教学的教师进行调查研究[3]。通过统计教师对网站选择的偏好,对调查结果的词频进行分析归类从而得出评价体系。
  通过分析发现,现有的评价体系均将指标进行分层,并对指标进行属性描述,都比较注重有关平台内容的评价以及交互性的评价,但是这些评价体系侧重点各不同,每个评价体系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网络学习平台,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三、构建评价模型的建议
  (一)构建评价模型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整体全面性:顾名思义,整体全面就是要求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包含了学习平台的各个方面。一是应该包含平台的整体,比如内容、功能、界面设计等,二是包含平台的自身特点,比如在平台的功能部分,有的平台有直播功能、题库功能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平台的优劣,达到评价体系优化学习平台的目的。
  科学合理性:科学合理性要求在指标设计过程中,每个指标的含义是清楚不含歧义,并且各个指标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重复或交叠的情况,同时要求评价者在制定评价体系时须遵守科学严谨的态度,不含有主观臆断,有准确的理论基础等。
  简易可行性: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简易可行性要求指标内容简单明了,指标数据来源易于获取,评价指标体系尽量简化,不能过于繁琐,能测出具体的问题并且具有稳定性,同时还能测出学习平台所存在的问题。
  (二)构建评价模型要注重交互性
  霍姆伯格的指导型教学会谈理论认为,远程教育的特点是在于学生可以通过专门设计的学习材料,与教师进行双向交流,与同学进行交流,而非进行孤立无助的自学,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是通过有效沟通和设计良好的学习资料建立起来的。[3]凯斯利的投入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展开学习活动,学生与他人产生互动的过程中才能完成有价值的学习任务,学习依赖于相处、创造、贡献这三个要素的相互作用。[4]以上教育理论分别从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这两个角度讨论了远程教育的特点,但均强调了交互式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构建互联网+教育学习平台评价体系中,交互性评价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构建评价模型要注重教学结构的评价
  穆尔的相互作用距离理论认为,无论采取哪种方式的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都会存在着交流障碍和心理距离,这种距离取决于对话、结构、学习者自主性三个要素。其中,“对话”取决于学习者的个性、学习内容和环境要素;“结构”描述了教学计划对学习者的影响程度;“学習者自主性”指学习者在多大程度上来决定他们的学习目标、学习经历、学习评价。相互作用距离越远、学习者的个人责任越重,即自主性越高。[5] 从该理论中可以看出,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双向传输教学信息,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然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可以进行探究式学习,也可以参加小组讨论式学习,还可以进行群体协作式学习,在结构化程度高的课程里,比如纯讲座式的课程师生之间的对话一般很少,交互影响距离最大;相反当对话增加、结构灵活时师生之间的交互距离也随之降到最小程度。因此,一个能促进师生、生生交流的教学结构显得尤为重要,是评价一个课程体系以及网络平台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
  四、结束语
  互联网+教育学习平台指标体系是对于现有课程学习平台展开评价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教学网站,需要构建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型。构建评价模型要整体全面、科学合理、简易可行,并且要注重教与学活动中的交互性评价以及教学结构的评价。
  参考文献
  [1]Lynette Gillis. E-Learning Certifi- cation Standards [DB/OL]. www. Workflow. Ecc- astdinstitute. org.
  [2]周梅群, 吴华. 教育网站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之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04, 136(8): 53- 57.
  [3]Borie Holmberg. Aspects of distance education [J]. Comparative Education, 2011, 16(2): 107- 119.
  [4]Karl R.Popper.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M]. London: Hutchinson, 2010: 88-90.
  [5]Borie Holmber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istance education [M]. London and New York: Rutledge, 2010: 276-278.

相关热词搜索:互联网 浅谈 评价体系 学习 教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