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三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关于“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的论断,勾勒出从“理论—现实的人—实践”这一逻辑建构框架,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现实性与超越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其发展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现实性与超越性。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思想前提、现实基础与价值指向这三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 思想前提 现实基础 价值指向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明确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p9-10马克思的精辟论述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有重大的启示作用。这实质上勾勒出从“理论—现实的人—实践”这一逻辑建构框架,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现实性与超越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用先进理论改造与武装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相结合,并最终彰显出其强大的理论生命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现实性与超越性。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思想前提、现实基础与价值指向这三个重要问题及其内在逻辑展开,回应思想政治教育学目前存在的问题,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重性质。
一、思想前提: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
“批判的武器”一词,在马克思的语境中是指那个时代的、以理论形态表现的“哲学”,也即我们通常所谓的“理论”,而“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要依靠“物质的力量去摧毁”,这是说“理论”不会如黑格尔所谓的那样,自动外化成现实的世界并引领现实世界的变革,而必须让无产阶级掌握革命的理论,用革命的方式革新这个世界。这样,究竟以什么样的理论作为变革支撑和方向引领则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归根结底是围绕“如何说服人”而展开,马克思在《导言》中指出了彻底的理论才能说服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该寻求“彻底的理论”作为思想前提,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被证明是彻底性的理论,这决定了它能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思想前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前提不是抽象的,更不是口号式的,而是具体的深刻而现实性的,具体来说,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彻底性。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陈万柏、张耀灿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党性的[2]p1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表现之一就是它敢于宣称自身的阶级立场而敢于表现鲜明的阶级性。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那样,“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p400;进而指出,在反抗资产阶级的阵营中,无产阶级是最具革命性的阶级[1]p411,同时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代表大部分人的利益的运动[1]p411;最终提出自身的设想,资产阶级旧社会瓦解之后将出现这样一个联合体,并满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p412。这表明了马克思坚定的工人阶级立场。并且通过分析资产阶级在生产社会化过程中弊病,通过社会矛盾运动提出了“两个必然”,即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论断。这反映出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自信。可以看出,理论的彻底性首先表现在阶级立场的彻底性,只有坚定阶级立场才能捍卫自身立场以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还表现在它能够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被梅林认为是“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的名言”[3]p338。应该说,《序言》为无产阶级解放以及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趋势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具体来讲,马克思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形态的结构与发展,明确了生产力對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并指出社会形态的更替只能以解决其物质层面的矛盾为前提。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产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4]p2明确深化了生产关系的内涵。同时,“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4]p2。马克思取代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的概念,代之以经济结构,并且用上层建筑的一般概念代替了“意识形态”等说法,这并不仅仅是术语上的转换,更重要的,表明马克思已经能够从不同的路径去对待“市民社会”或者说“资本主义”社会,进而提出与黑格尔完全不同的实现人类解放的路径。另外,《序言》中对于“两个决不会”思想是对《共产党宣言》“两个必然”的继承与发展,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4]p3。马克思从客观而具体的生产领域,而非主观而抽象的精神领域,阐述人类历史的解放路径,并把这种路径赋予世界历史的维度,这样就从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上,超越黑格尔哲学、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国民经济学。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具有科学性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彻底变革为前提指明了社会前进的方向而具有超越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关于“私有财产与共产主义”的论述中指出:“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这就是说,对象成为他自身。”[5]p191马克思分析了共产主义是扬弃私有财产的积极表现,劳动所产生的对象世界即是人本身的对象化。共产主义所达到的世界是人本身对自己的欣赏与解放,而自然界与人达到了和谐共生的程度。同时,马克思在《手稿》中认为,社会是人与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他通过描述指出,现实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才能取得个性的发展。同样,从理论上来讲,人只有在自然中才能认识自我,自然科学也不能脱离对人的研究,这是人与自然在社会中的统一的另一表现。总而言之,《手稿》可以说是作为对“共产主义”最早阐释的著作,一定程度上指明了人的异化的积极扬弃,突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应有之意,对指引社会主义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