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均衡的教育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 要]教学均衡是对教学失衡的纠偏。语文教学均衡具有整合性、转换性和兼顾性三个基本表征。语文教学要针对主体的语文薄弱之处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而要实现语文教学均衡需要从个体均衡和群体均衡两个维度入手,以实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追求。因此,语文教学均衡对解放师生的主体性,完善语文教学的功能和促进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和谐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语文;教学均衡;基本表征
  语文教学均衡是从我国义务教育内涵性均衡发展需要出发,基于语文教学目的性和合理性,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与主体间性,通过自主合作,借助教学组织形式变革所实现的教学优质化过程。教学均衡是对教学失衡的纠偏,是教学达到一种新的状态和水平的标志[1]。
  语文教学均衡是一种内在的价值追求,不能像量性的物质均衡那样实行标准化推进。儿童自身发展具有差异性,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生活场景、智力水平、兴趣爱好诸多方面。教育者应尊重这种差异性,教学实践可以不断地趋向均衡,但难以达到绝对均衡。如果硬要制订一个均衡标准或想让教学永远保持某个均衡的位置,必然导致教学的模式化,反而失去均衡性。所以,教学均衡是一种具有动态性、差异性的均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学生个体、不同的群体实施针对性的教学。
  一、学校语文教学均衡的基本表征
  语文教学均衡与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一样,也追求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也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也重视学生语文学习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养成,但教学均衡也有自己的特点。
  1.整合性
  整合性是指整合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长处。主要是针对教学均衡的理念合理性来说的。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区别主要在于对教学中知识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不同。在传统教学中,虽有诸如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知识的地位凌驾于人的地位之上等弊端,但也有重视知识的系统性、重视教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优点;而现代教学则更重视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主张推翻知识的霸权,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但是,在解放人的过程中,知识却被碎片化,教师被边缘化,因而有可能导致教师无法把握教学过程。而教学均衡则努力在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之间进行整合与平衡,在知识与人、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在解放学生的基础上,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同时,强化教学的操作性,使教师的工作重心从知识传授向素质培养转变。因此,整合性是教学均衡在核心理念层面的表征。
  2.转换性
  转换性是指实现教学均衡与教学失衡的合理转换。主要是针对教学均衡过程的合理性来说的。失衡与均衡紧密联系,并相互转换。均衡不是一种平均,不是主体性平均,也不是关心和爱护的平均,而是动态的、差异性的均衡。比如,对弱势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对优秀学生给予更多的信任和自由,追求的是一种实质性的均衡,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的发展。在实施教学均衡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均衡与失衡的相互转换。比如,当一个班级的均衡机制已经形成,应为班级寻找更高的目标,这样就会打破已经形成的均衡。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满足于现有水平,激励他们超越自己,通过关注、学习和借鉴先进,建立新的目标,在区域层面以至更广阔的范围内缩小与优质学校的差异和距离,实现新的更高层次的均衡。
  3.兼顾性
  所谓兼顾性是指兼顾教师与学生素质培养与学业水平。主要是从教学均衡合目的性的角度来说的。教学均衡能在全面提升教师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自然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从而整体提升教学质量。教学均衡在实践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情智的和谐发展,通过构建有效实践模式,将教师的苦教、学生的苦学转变为巧教、巧学,将素质教育的内涵性要求渗透于日常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之中,使显性的要求隐性化,知识与情感相生相长。教学均衡还兼顾个体发展与群体发展,通过个体发展推进群体发展,促进教育内涵性均衡发展。
  二、教学均衡的基本假设
  教学均衡的基本假设:教学针对主体的薄弱之处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薄弱之处指的是教学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因而它既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也可指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此,所关注的对教学均衡的研究角度主要是从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切入,因而,对教学中薄弱之处的分析也从这两个层面展开。
  1.个体发展的薄弱之处
  个体发展的薄弱之处可以表现为大的方面发展失衡和小的方面发展不足。大的方面发展失衡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个体在情感态度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存在着缺陷,比如情智没有协调发展、身心出现矛盾等;小的方面发展不足则指的是在某一个大的方面中存在着小的不足,比如学生存在着偏科现象等。
  个体发展的薄弱之处是教学均衡的起点,个体的薄弱之处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和帮助,则失衡的程度会进一步扩大,使学生中的薄弱个体不断增加,从而造成学生群体整体失衡。
  2.学生群体发展的薄弱之处
  群体由个体所组成,当群体中的薄弱个体增多之时,薄弱个体之间就会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出现群体薄弱的现象。从逻辑上来说,群体层面的薄弱来源于个体层面的薄弱,是个体层面的薄弱不断扩展的结果,而群体层面的薄弱不断扩展最终将导致群体范围不断扩大。因此,要解决学生群体薄弱的问题,必须从学生个体薄弱处着手。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个体的薄弱之处得不到有效解决时,就会增加群体薄弱的可能性,相反,当个体的薄弱之处得到有效解决时,就会减少群体薄弱的可能性。学校教育者应看到群体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改进个体的薄弱之处置于群体环境之中,增强个体的团队意识,加强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对话和合作,將学生的利己与利他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个体的薄弱之处在群体中得到有效解决,而群体也从个体的发展中得到整体提升。
  三、教学均衡的教育学意义
  教学均衡关注师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重视对薄弱学生的帮助和改变,通过消除教学中存在的失衡现象,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的主体性,促进全体师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学 均衡 中学语文教学 分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