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教育学思想解构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了在人们眼中所见到的各种问题孩子,但是我想无论是任何一个问题孩子都是可以被塑造的,每个孩子都想得到无论社会、老师、家长、同学和自身的肯定,都是想让自己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如果不是如此,孩子则需要更多的关爱。
  关键词:教师魅力;学生素养;发展;关爱
  【中图分类号】G729.2
  一、教师魅力
  (一)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一定要具备专业能力,在所教授的领域要减少盲区,以更加全面、更独到的眼界去指导学生。第二,一定要具备个人的人格魅力,有自己所擅长的一面,喜爱和学生沟通,想让学生敞开心扉的心向,教师一定要用爱去温暖学生。第三,教师应该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与阶段,因势利导,正确指导,尊重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第四,教师应该具有一颗宽容、仁爱之心,就算铁石心肠也会被爱融化、温暖。
  (二)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会调皮、扰乱课堂秩序,教师可以不立即制止,这样可以不打断教学思路,不让专心听课的同学分心,间或的放任、不理睬、不激化,有的时候反而能得到更好的结果。教育学中的行动反应原理,会对教师教学起到帮助,强化与负强化理论对学生习惯的养成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过度的使用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三)体罚的价值。在电影中,有一个一直崇尚体罚学生的拉齐校长,他为人冷酷,丝毫不理会学生的感受,学生犯错时,他最擅长惩罚与体罚,但是他的惩罚与体罚只起到微弱的警示作用,学生不会发自内心的去改正,而且会对拉齐校长产生心灵上的厌恶与叛逆心理,让学生在最需要爱与温暖的年纪体会不到应该拥有的体验,这对学生性格的养成与长大后的情感表达都有阻碍的作用。
  体罚,到底值不值得提倡是一个不断讨论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心灵、思想、精神上的教育,体罚的再多如果孩子在思想上得不到认同,对孩子的行为的养成也起不到什么重要的作用,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书中也有所提及,但洛克支持体罚,但思想的认同更为重要。
  (四)教师权威性的树立,无论是在任何一种教育的教师都要树立自己的权威,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让学生明白教师是对的,并自愿的追随于教师的指导。
  教师的权威性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上,而且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成绩上。教师权威的树立让课堂秩序更加的有序,学生更加认真听讲。着重培养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并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树立权威性。在学生的生活中更多的参与,了解学生的需求,提供适度并精准的帮助,让学生更加信任教师。教师的性格应该具备开朗、大方、宽容并活力四射,学生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独立并可以感知细微的事情,所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公平公正,给予每个学生应有并平等公正的关爱。让学生在教师面前做最真实的自己,让学生在平和的环境中成长。
  (五)相信交流与沟通的魅力,沟通是促进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的桥梁,让孩子有说话的权利、有表达的权利。沟通可以减少误会、猜疑,增加心与心的契合,让孩子更加相信教师的引导是对的,相信教师的话是有意义的。
  二、学生的素养
  (一)培养兴趣,在学生学习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兴趣、求知欲,孩子会把被动的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地探索学习,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独立性,体会到自我存在感、随着孩子思想、知识的更多掌握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在培养每个学生的能力时,同样也要注重团体的力量,它可以改变个人的行为与思想,一个积极向上的团体,个体一定有积极向上的信念。
  (二)孔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把同一层次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学习,虽然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学习,但也有弊端,也许没有成绩好的学生带头,学生会缺少了上进、拼搏的劲头。
  (三)即使是年龄再小的孩子他也拥有独立的思想,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家长应给予充分的尊重,要充分了解体会孩子的各种心理状态,关注孩子的各种行为表现的异常,让学生感觉到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对问题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起到引导和疏导的过程,关爱每个学生,在维护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帮助,让孩子无忧无虑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四)孩子的心理状态,是内潜的、不易察觉的,对异常孩子的心理问题,教师想要解决则需要追根溯源,从源头上找到问题的形成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途径。
  三、永远别说永远,一切皆有可能
  教师充分了解学生是很有意义的,发现学生的独特的潜能与所擅长的方面,发现学生独特的“闪光点”,并积极引导。这体现了浓厚的人本主义思想,人本主义思想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马斯洛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广为人们熟知,人本主义的思想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教师、家长、社会、国家的观念更加注重孩子、学生最真实的需要,更关心孩子生理与心理的需求,这种人文主义思想的不断演变、广泛扩大,逐渐影响了教育的方式、方法、规模和形式。更加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人本主义思想有些过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了教师的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可能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对学生没有更多正向的帮助,也可能学生喜欢的并擅长的事物会脱离社会的潮流,所以人本主义应在合理范围内提倡,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也是十分必要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触的教育,家长的性格与教育方式可以反映在孩子身上,当孩子进入学校,教师应该勤于家长沟通,了解彼此发现的问题,并共同商讨,提出完善、发展孩子的意见建议,给孩子一个更加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本文通过解构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提出了许多见解,更多以教师的角度来阐述,学生是中国的希望与未来,所以这部电影给予了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我们要将这种启示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张玲.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袁健.学困生学习动机与教学策略研究-----从教育心理学视角分析[J].科教文化,2013
  史丹萍.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

相关热词搜索:解构 教育学 思想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