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批评教育学生的技巧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香港教育家汪广仁教授说:“没有表扬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学生由于年龄、特征、认知、能力的限制,他们不可能不犯错误。人生病了要吃药打针,学生有了过错也需要批评教育,是自然之理。只要我们批评方法得当,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尊重人格,让学生乐于接受
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次他发现一个男同学用泥块想砸同学,当即制止了该学生,并要这个学生在放学后到他办公室去。放学后,该生按时来找陶行知,准备挨训,陶行知却拿出一块糖给学生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学生惊异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拿第二块糖给学生说:“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你举起泥块正要砸同学的时候,我叫你住手,你就住手了,这说明你是尊重我的。”学生更惊讶了。陶行知又拿出第三颗糖给学生说:“据我了解,是那个男同学欺负一个女同学,你才想拿泥块砸他的,这是奖励你的正义感。”这时,这个同学声泪俱下:“校长,我知道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自己的同学。虽然他欺负同学不对,但是我也不应该砸他。”陶行知满意地笑了,掏出第四颗糖说:“你敢于承认错误,这也是我奖励给你的,你可以回去了。”
陶行知面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没有疾言厉色地批评,没有狂风暴雨般的责骂,而是从细小的事情上,发现学生身上有尊重人的品质和自我矫正的潜力。这种教育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陶老的教育魅力,体现了陶老高超的育人技巧。
我所教的班级,有个学生特别活泼好动。上课的时候,他总是手不停脚不安,摸摸这儿,捏捏那儿。即便片刻安静也是低头做小动作,或干脆看故事书。为此,老师对他经常提出批评,他都置之不理。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他用脚踢了同桌一下,被我发现了。我对他使个眼神,接着悄悄地走近他,让他有所感觉,并意识到:我在批评他,他就立即停止了自己的行为。
其实,没有斥责的批评同样也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记得一次六年级的科学课,我在上“抵抗弯曲”的内容。我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也设计好了实验,实验记录表格也已经画在黑板上。当我准备叫学生代表到讲台前来演示实验时,班里两位出了名的“闲话大王”和同座在一起闲聊,而且声音越来越大。我气得差点又想对他们点名批评。我想了想:他们已经是“老顽固”啦!点完名好些,等会儿别的同学做实验,他们又是老样子。反正,这实验也简单易做,干脆让他们上来试试吧!于是,我便把他们叫到讲台前来做实验。结果,他们俩配合得很好,几次实验都成功,实验过程也很有条理,哪些是控制量、哪些是变量都很清楚,下面的同学也与他们积极配合推出实验结论。我注意到,两位同学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回到座位上后,他们竟自觉地看起书来,还认真观察后面的实验,不时地随着其他同学一起回答问题,听得格外认真。这节课的后半段时间,他俩再也没说“闲话”。
我真的没想到:就这么一个处理方式上的小小变化,能对他们起这么大的作用。以前,就算我对他们严厉批评,但效果远远不及今天呀!这是为什么呢?课后,我认真地想了想:道理其实很简单,学生也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同样是批评教育学生,我们为何不能利用陶行知“四颗糖”的方法,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启发和促进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纠错呢?
二、委婉幽默,让学生乐于接受
大家都记得“椰壳效应”吧。一小女孩吃饭总是吃不多,家长哄、骂,要孩子多吃点,总不见效。一次,家长出差带回一只别致的椰壳碗,用椰壳碗盛饭,那天孩子饭量大增,家长喜出望外。其实,家长就是改换一种新颖的方式,满足儿童求新、求异的思维需求,效果就大不一样。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会不自觉,经常会给你制造一些小麻烦。在需要用语言来提醒的学生时,我们不要直接用“××同学,你在做什么?”“××同学,你又不认真了!”等严厉的语言来批评。
记得一次,班里的调皮大王在上课时突然发出一声怪叫,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没有发火,却说:“你的声音可真响亮、很悦耳,如果拿来唱我们刚学的那首歌可是最合适了。你用你的歌喉,为我们大家演唱一回,好吗?”这下他可带劲了,为大家唱了一遍,唱得确实很不错。我带领大家鼓掌,又说:“你唱得真好!这么好的声音,用来乱喊乱叫,太可惜了!”这位同学不好意思的摸摸头皮,笑着坐下了。在后来的课堂里,他一直很认真,没有违反纪律。这种方法,既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不伤害他,并且他很乐于接受批评。
有一次上课,我要求全班同学背诵课文。过了一会儿,我发现有一个同学在搞小动作。检查时,我就让那个同学站起来背诵。他支支吾吾,好不容易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才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背了下来。当时我虽然非常生气,但并没有厉声批评他,而是笑着说:“你怎么把作者的草稿背了出来,以后可千万别背诵作者的草稿了。”全班同学都笑了,他的脸红了,并且悄悄地低下了头。从此以后,他上课专心听讲了,再也没搞过小动作,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逐渐成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如学生在课堂上违反纪律,不完成作业,书写不认真,甚至欺骗家长和老师,做坏事等等。一旦发生这些事,我们往往会板起面孔大发雷霆地训斥一番,或当众挖苦一通,更甚者令学生在课堂上作检讨……这些惯用的直接、简单而颇带有火药味的教育方式虽能显示教师的威力,起到一定的临时的威慑作用,但会深深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难以产生自觉改正错误的念头,甚至对老师的当面批评或指责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形成越是批评,他们就越“需要”批评的恶性循环。
三、适时适境,让学生乐于接受
汪广仁教授说:“过分锐利的刀斧易钝,过分华丽的语言易虚;过分严厉的责难易使学生自馁,过分甜蜜的赞扬易使学生自满。表扬和批评学生,都要做到恰如其分。如多向前迈进一步,就会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他特别强调:“急躁是教师工作的敌人,批评学生更不能随时随意。”是的,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可以当场批评,有的学生需要缓一缓。
有一次,在课堂上我直截了当地批评了一位讲话的学生,他平时极为自负。对他的批评,他极为不满,当时虽然不扰乱别人,却把自己所有的课本全收拾装进书包,趴在桌子上,不看书,也不做作业,表现出很不服气、很冤枉,这种不服就导致了上第二节课时的恶作剧上演。第二节上课时,走到教室门口,我就发现,我每次放教具的讲桌中间已有一滩清水。从学生的目光中,我就知道非他莫属了。有了上一次的教训,直接的批评是不起作用的,反而会刺激他。想了想,我走上讲台,给学生们深深地鞠了一躬,说道:“同学们,我今天太荣幸了,太激动了!我可能是咱们学校第一位在上课前有同学自愿为我擦讲桌的老师,我谢谢这位同学。同学们,代我用你们最热烈的掌声向这位做好事不留名的同学表示谢谢。”掌声一停止,我又微笑地说:“不过,我有一个建议,下次擦的时候,要把抹布扭干点。”那个从不脸红的同学,低下了头。从此,他明显收敛了自己的行为,后来还做了纪律委员。
几年的实践证明:学生有了错,老师最好不要当众批评。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思考的时间,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批评,认错改过。
总之,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一定要适事、适人、适时、适度、适情,要掌握恰当的批评的艺术,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从而改正缺点,积极上进。
(作者电话:13737049963;信箱:hzydy9963@yeah.net)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