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学年论文制与本科生导师制的互动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 研究型大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从中、美、英等国本科学年论文、学术论文体制的对比以及国内学界对于本科学年论文的定位来看,将研究型大学中过去局限于高年级本科学生实施的学年论文制向大一、大二学生延伸,并与本科生导师制相结合,是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创新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学年论文的考核、评价方面,学校(院)不能局限于对学生的终端考核,而应强化过程考核,跟踪其论文的选题、材料搜集、研究现状调查、论据整理和论文撰写、修改完善的全过程。在学年论文制与本科生导师制的结合和互动方面,岳麓书院四位一体的多元化本科生导师体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尝试。岳麓书院本科生学业导师和班导师,全面参与学生学年论文写作的前期指导、中期监督,并为其终端审核和评价提供可靠依据,不仅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遏止了学术不端行为,而且为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提供了根本保障。
关键词:学年论文;本科生导师制;学业导师;班级导师;学术不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8)05-0055-06
收稿日期:2018-01-15
基金项目:该研究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和中央专项教改经费资助;湖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型大学学年论文制与本科生导师制的互动”。
作者简介:谢一峰(1988-),男,湖南长沙人,历史学博士,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助理教授,主要从事唐宋宗教与政治、文化研究;长沙,410082。
在国内高水平综合性院校的三级培养体系中,本科教育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无疑是整个体系得以高效运转、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我国提倡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大力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本科教育尤其是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对于本科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需要激励和奖掖那些最顶尖的创新型人才①,也需要在一种底线思维的引导下,以最大程度的教育公平为原则,全面提升每一位本科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研究和深造打下良好的学科基础,形成研究性、批判性的思维。鉴于此,国内部分一流大学长期以来推行的学年论文制度,成为了一项备受关注的教学和研究实践。
一、中国与美英高等教育中的学年论文、学术论文体制
早在1981年,《哲学动态》上刊载了题为《复旦哲学系七七级学生积极撰写学年论文》的一则消息。这条消息记述:
复旦哲学系七七级学生,在年级党支部和班主任老师的积极支持下,踊跃开展各种学术活动。他们除了定期举办学生学术园地《笔会》、经常开展专题学术讨论和组织业余兴趣小组外,这学期来,又在班委的布置下,积极撰写学年论文,并在组与组之间开展竞赛。……[1](P30)
而在笔者本科所就读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6级历史学基地班的培养方案中,大三年级的学年论文也占到了4学分,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对于初入历史学研究之门,甚至还徘徊在学术研究“大门口”(四川大学杨天宏語)的年轻学子们来说,学年论文的撰写和修改无疑是一场大考,也是毕业论文的重要准备和预演。正是在这场同真正学术研究的初次邂逅中,我们第一次全面地接触了历史学研究的原始材料;第一次通过线上线下的电子和纸质本资源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和整理相关领域的研究信息;第一次与论文指导教师对话,领略真正学者的风范和智慧;也第一次体会到了撰写一篇真正意义上之学术论文的辛苦和成就。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想让每一位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创新型的思维理念,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所倡导的学年论文制度无疑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推广的。
而在美英顶尖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中,其对于本科学术论文(并不一定冠之以学年论文的名号)的撰写和修改工作也是极为重视的。仅以笔者曾访学一年有余的哈佛大学为例,绝大部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本科生课程,甚至是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课,均是以期末论文(final paper)作为主要方式来进行考核的。以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的罗柏松(James Robson)教授为例,其“东亚宗教:传统与转型”一课,便采用了一种组合式的方法来完成其最终课程成绩的综合性评价,期末论文占到了40%的比例,与两次期中随堂考试一道,构成了整个考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据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介绍,剑桥大学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在修读相关的专业课程时,几乎每周都要撰写一篇研究性的学术报告或者专题小论文[2](P62-68)。这种高强度、高密度的论文写作训练,构成了美英顶尖高校人文社科类本科生培养方式的重要特色。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这些国际顶尖高校还专门设置了相关的论文写作课程,安排了专业的写作指导教师,为相关专业领域的本科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实现其写作和研究能力的双重提升。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学年论文的定位和全方位学年论文体制的建立
国内学界对于本科生学年论文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相关研究。1985年,朱和舫曾在“写作教学改革刍议——兼谈学年论文的写作”一文中认为:“学年论文是大学生的一种独立作业,它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种论文是在一个学年内完成的,所以叫学年论文,它是毕业论文的前奏。写好学年论文,可以使大学生初步学会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3](P41)而在李俊刚、郭苹看来,学年论文则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门或几门课程的知识来解决一些不太复杂,但却是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4](P102)。
顾名思义,本科学年论文应当是以一个学年为周期来完成的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实践;其与学期课程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宜混为一谈。一方面,作为一篇以一学年为周期完成的综合性论文,学年论文应该有着比学期课程论文更高的学术定位和写作要求,在内容和形式上(如中、英文提要,参考文献等)具备了一篇真正意义上学术论文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学年论文作为毕业论文的准备和前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同毕业论文相衔接,却不能简单地界定为毕业论文的替代品和初稿①,而必须在选题内容、论文篇幅和评价机制方面与本科毕业论文有所区别。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