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式”教学理念探析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提 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育已经历初期探索,迈向一个更为成熟、系统化的发展阶段,文化培育的效果也有了更高要求。“体验式”教学理念是西方哲学观由“经验”到“体验”变迁的重要成果,具有丰厚的理论基础,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旨归相契合,与当前高校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实际需求相匹配,是提升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有效性的首要选择。
【关键词】高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体验式教学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育是一个涉及传统文化特点与当代价值、大学生主体的时代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复杂议题,破解当前的培育困境亟需依托先进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立足当前的教学环境,形成具有时代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理念。“体验式”教学理念是西方哲学观由“经验”到“体验”变迁的重要成果,具有丰厚的理论基础,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旨归相契合,与当前高校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实际需求相匹配,是提升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有效性的首要选择。
一、当前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的瓶颈及成因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育已经历初期探索,迈向一个更为成熟、系统化的发展阶段,文化培育的效果也有了更高要求,由于传统培育模式无法有效迎合这一发展需要,使得高校的传统文化培育面临一个亟待解决的发展瓶颈。而传统培育方式与当代大学生的主体需求、认知特点不相匹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彰显的需要脱节,是目前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瓶颈的根本成因。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以及网络文化的快餐化、碎片化、娱乐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解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意趣。传统文化与当下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既有经验、认知特点之间存在明显隔膜,原有的文化传承内容与方式,难以唤起大学生的意义感受,使之产生内在“体验”,并借由“体验”的获得,生成文化认同。周杰伦《青花瓷》《兰亭序》等一系列中国风曲目的广为传唱、汉服社在各大高校的流行,均充分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不能不满足当代青年人的审美及认知需求,只是文化培育亟需内容的转化和培育方式的创新,而这一过程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给予方向和指引,需要贴合大学生的内在需求构建层层递进的培育体系。
二、“体验”的内涵及特点
“体验”的概念源于哲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后逐渐形成一个全新的哲学理论,其后在教育学、心理学领域得到進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以孟昭兰、卢家楣、张鹏程为代表的心理学研究者及以张华、陈佑清、闫守轩为代表的教育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体验”的内涵、发生机制等进行了深入解读。
综合看来学者们认为体验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其一,“体验”强调主、客体之间的融合,是一种试图突破主客二分,实现主客融合的整体性思维方式。(闫守轩,2004)。其二,体验强调主体的参与、感受、意识和内在加工。其三,体验的形成与“意义”关联密切。“体验这种特殊的方式使主体获得意义的建构和价值的生成,是产生情感且生成意义的活动。”(张华,1999)其四,体验不仅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种状态。“体验式”教学理念即依托“体验”的基本内涵、“体验”形成及发展的内在机理,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而形成。在“体验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建立“体验式”的培育模式,培养和深化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体验,是实现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目标的有效路径。
三、体验式教学理念之于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的价值所在
由“经验”到“体验”的变迁反映了人们“由对知识追求转向对意义的追求,由对工具理性的追求转向对价值理性的追求,由对智能的追求转向对个性价值的追求……”这一转向是人类认知、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一次重大跃进,不仅与传统的中华精神有内在相通之处,而且与当代大学生追求自我价值,强调个体感受的群体特点相契合,是实现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目标的必然选择。
(一)体验式教学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相契合
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超越了狭隘的知识论,强调日常行为中的个人体悟。《论语》中即有言:“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日常生活中的举止应对都在无形之中反映着个体对“道”的内化和体悟,即便没有知识的习得和累积,也已实现了教化的根本目的。可见个体体悟及其外化而成的行为举止,被古人视作教化的终极目标。朱熹言:“入道之门,是将自身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己为一。”“与己为一”即要求受教育者通过个体体悟,把圣人之“道”内化于心,使之成为自我认知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传统的教育旨归都与“体验式”教学理念所强调的主客相融有异曲同工之处。
传统的“知行”理念是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命题。“知”与“行”的内在关系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经历了长期的争论,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教育对实践的重视。朱熹有言:“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其践履者又未知果为何事也。”因此“行”是“知”的目的和体现,“知”是“行”的指导和规范。王阳明在朱熹“知先行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行合一”理念,更是强调了“知”与“行”的相互融合与促进。因此传统的“知行”观也与“体验式”教学理念对主体参与、主客相融的强调以及通过实践形成、强化个体体验的方式相契合。
(二)体验式教学理念与大学生时代特点相匹配。
当代大学生的认知习惯、价值理念等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个性张扬,关注自我的内心感受和需求,但其自我认同的建构因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和特殊的成长阶段而不够稳固,如何平衡内在冲突,挖掘深层次的发展需求需要教育者的指导和帮助;他们获取资源的渠道、方式多元,信息量丰富但缺乏对有效信息提取、加工、系统化处理和深入理解的能力;作为网络原住民,他们习惯于网络信息传递的即时性与互动性,抵触传统的缺少互动的课堂讲授模式,渴求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即时满足感……这些群体性的时代特点给高校传统文化培育工作提出全新的要求,体验式的教学理念展现出鲜明的优势。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