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师“文学概论课程教学论”教改教研意义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 要:高师院校作为教师人才培养摇篮,应该基于师范教育特色优势加强“大学课程教学论”研究。针对中文专业文学概论课程性质特点,构建“文学概论课程教学论”体系模式,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结合的结果,旨在探索文学概论课程教学规律特征,有机整合教学资源、学理结构、知识谱系、理论体系、实践应用等课程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自觉意识,发挥教师教改教研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提高教学水平及其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学改革深化拓展。
  关键词:高师中文专业;文学概论;大学课程教学论;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高师因其师范院校办学定位及其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从而在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见习和实习等一系列活动环节及其教育体制、制度、机制上都具有师范性优势和特点,由此形成不同于综合性大学及其他类型大学的办学特色。这通常以师范院校课程体系结构板块中的教育类课程体现,如教育学、心理学、中学学科教学论等;同时也通过注重师德教育、基本素质、技能技术、教学方法等以彰显师范教育特点。当然,师范院校所开设专业课程尽管与综合性大学及其一般院校同一专业课程没有太大差别,但也会因师范性而形成专业课程的特色特点。人们通常将高师性质、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所设置的教育类课程视为办学特色优势所在,而忽略高师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因此,在高师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不仅课程教学特点特色并不为人所重视,更缺乏对高师专业课程教学规律及其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
  毋庸置疑,高師院校都十分重视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但往往局限于中学学科教学论,诸如中学语文教学论、中学数学教学论、中学外语教学论等,而忽视对高师专业课程教学规律及其教学论研究。作为高师院校,应该在重视中学学科教学论研究的同时,也要重视高师课程教学论的研究。这一方面是为了使高师专业课程也应该具有师范性特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强大学专业课程本身的建设。因此,针对高师文学概论课程而言,提出文学概论课程教学论是顺理成章的。一门课程应该有这门课程性质特征及其教学规律,应该有这门课程的教学理论和知识系统,应该有这门课程的教学法、教学论、教育学,这既是课程合理性、科学性、专业性的理论依据,又是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的实践基础。作为高师专业课程教师,不仅应该知道教什么,而且还应懂得怎样教、为什么教、如何教好,提高对“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1]的认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本文提出高师“文学概论课程教学论”命题,以期推动大学课程教学论构建,达到深化拓展高校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创新发展的目的。
  一、提升文学概论课程认识,探索课程教学规律与特点
  文学概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首先是从教材改革起步的,改革开放近40年涌现出上百部文学概论教材,脱颖而出被公认为更新换代的是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2]。教材改革不仅揭开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序幕,而且推动文学理论批评创新发展及其观念变革。童庆炳提出文学理论“双向拓展”观念:“双向拓展是指向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拓展。从宏观方面拓展,就是让学生始终关注学术前沿,关注当前正在兴起的文化研究的思潮,我们试图把文化研究中国化,叫作‘文化诗学’;从微观方向拓展,就是强调文本的分析,让学生有对作品的分析能力。”[3]即从宏观的文化诗学与微观的文学批评进行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双向拓展。对于文学概论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而言也是如此,首先必须面对这一课程的基本认识问题。
  关于文学概论课程性质特征及其定位,涉及观念、思维、认识、态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确立高师文学概论课程教学论研究思路,必须首先端正和提高对文学概论课程认识,以便进一步厘清课程性质特征,找准它在中文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为其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奠定基础。
  其一,文学概论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定位。虽然谁都反对将理论视为教条或空头理论,谁都会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但一方面是因其将文学概论课程定位为理论性课程而产生出只讲理论的误解,从而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另一方面是在教学实践中,使文学理论与实践结合有一定难度,教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其教学内容理论化、概念化、抽象化。当然,力图将理论体系化、知识化、系统化作为大学教育而言是必要的,但如果理论既无法体现出实践性品格,又无法更好地让学生接受,这就必然产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从而导致理论抽象化、概念化、教条化的误区。因此,只有对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格有足够认识,才能对文学理论有正确的认识。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格是决定文学理论的合理性、合法性的依据,而且也是决定文学理论的正确性、有效性、实用性的根据。文学理论立足于实践,从实践中来,回到实践中去,理论之所以正确,就在于它能运用和适用于实践,因而实践性品格是检验和决定理论正确与否及其有否价值的重要尺度。从这个意义而言,文学理论是具有实践性品格的理论,文学概论课程也应是具有实践性品格的课程。作为教学内容的具有实践性品格的文学理论在教学中就更应该体现出课程的实践性品格,体现出理论教学的实践性风格和特色。我们不难发现,那些上文学理论课程受到学生欢迎的、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老师,往往是从文学实践出发和教学实践出发而逐步推向理论,从而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深入浅出、潜移默化地进行理论教学,将抽象、枯燥、教条式的理论转化为鲜活、生动、具体可感的理论,使“灰色的理论”转化为“绿色的理论”。
  其二,文学概论课程的基础性与应用性定位。教学要讲效果,文学理论也要讲效果,文学理论教学必须坚持实效性原则才能在教学中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教学实践性环节。教学实效性并非仅仅是指教师上课受到学生欢迎,有一个良好的接受效果,而且更重要的是指所教授的理论、知识切实可行、可用。这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作为教学内容的文学理论本身是否正确,是否合时、合用,是否能解决现实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文学理论教学方法也是否正确、合时、合用,能否解决学生学习的问题和面向现实解决问题。因此,文学概论教学的实效性和文学理论的实效性同等重要,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文学理论实效性,而且还要考虑文学概论教学的实效性。具体而言,文学概论教学的实效性原则体现在:一是善于联系文学实践来讨论文学理论;二是善于联系当前的文学实际来讨论文学理论;三是善于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来讨论文学理论;四是善于联系文学理论发展的前沿成果来讨论文学理论;五是善于联系教师的科研成果来讨论文学理论。如果只埋头播种,而不考虑收获,这样的教学是无效劳动、是无用功的作为,所教授的文学理论无疑也是空洞的理论、教条的理论、没有实效的理论。

相关热词搜索:教改 教研 概论 课程教学 意义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