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视野下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策略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 要:新课程改革许多年来,学校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种思潮不断地冲击着学校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从而有力地推动着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以人为本是这些新思潮和理念的核心和精髓,体现了体育课程发展人的本质特点,也有利于找出学校体育课程发展的方向。本文以此为研究视角,对学校体育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目标、动态特征和实施策略等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力求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未来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 体育课程 起源与发展 课程基础 策略
新一轮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体育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关系学生体质问题,而是事关学生走出学校以后的身心理健康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等长远利益。同时,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更加严格,人才的质量和综合素养逐渐成为广大用人单位重点考核的内容。因此,这就要求学校体育的作用亦在于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更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等领域的发展,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真实要求,也才能符合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一、人本主义课程的起源与发展
人本主义课程又被称为情意课程或人性中心课程,该课程最早起源于国外的学科中心课程盛行时期,即在评击学科中心课程中的“非人性化”课程思想活动中孕育的时期。早在19世纪,作为学科中心论提倡者,布鲁纳首先在自我批评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本主义课程,并诠释了人本主义课程的实质,指出了由学科中心课程向人本主义课程转变的发展方向。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了《学会生存》,起到了良好的推广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各国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但由于各国具有差异性特点,各国学校体育发展自然呈现出不同的现状。例如,美国属于联邦制国家,国家没有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各州的体育课程有很大的灵活性,学生选择体育学习内容具有社会责任、学科联系等广阔性特点,这不仅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再如,90年代的苏联,体育课被作为学校课程的核心地位。各个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从中进行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主体性的发挥。在亚洲,日本从1978年就开始对体育教学进行了彻底改革,规定体育与保健理论、体操为必修科目,其余项目均为选择科目,均没有规定时数比重,这也反映了人本主义课程的特点。而在中国,解放后很長一段时期内借鉴的是苏联学校体育的发展轨迹,后来逐渐开始了建设与中国实际发展相吻合的体育课程体系,即运动技术学习与身体锻炼相结合的混合型课程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新的体育思想涌现和影响,中国学校应试教育开始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变,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至今已经经历了几次重大改革,扩大了体育课程的弹性,形成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层次相结合的体育课程体系,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角度挖掘了学校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以人为本体育课程的理论基础
1.人文精神与心理学基础。人文精神是人文与精神的有机结合。人文精神与体育学科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根本动因是要让人得到全面的发展,即人的需要的发展。因此,人文精神的相关理论是学校以人文本体育课程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次,心理学基础,主要是指心理学领域中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这种心理学是在马斯洛为主要代表的一些观点相近的心理学家联合发起的一种思想运动,其精髓是关心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与尊严等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学校体育学科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以人文本的体育课程,前者为构建体育课程提供了心理学基础,使学校体育教育逐渐把握人的认知行为与情感是紧密联系起来,而后者的展开与落实提前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具体内容和发展人的根本需求。二者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体育教育中学生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要求。
2.教育学与课程论基础。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分支,体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是在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发展起来的。因此,以人文本的体育课程作为是教育学发展的一个分支和发展产物,必须以教育学的发展为基础理论。人本化教育强调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学生个体内部需要,要求课程内容要适应学习者情感发展的需要。这就为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提供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学依据。同时,课程论的发展,尤其是实践性课程理论为学校体育课程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例如,实践性课程理论追求课程回归实践,强调教师、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导者,是课程理论和课程内容开发的直接参与者。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才能真正体现体育学科的独特性。可见,实践性课程理论对研究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3.体育本学科基础。体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宗旨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这种发展是全方位的,而不应仅仅是人的体制或体能。因此,体育课程的根本任务是不仅是要育体,而最根本的任务是要育人。近一轮新课程改革后,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教育教学必须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重视学生差异性需求。这些标准和要求正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校体育课程中的体现,也是体育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
三、以人为本体育课程的主体性目标与教育性原则
1.以人为本体育课程的主体性目标。首先,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具体目标是要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要把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放在重要的地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要完善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人文的全面发展。其次,体育教师发展的目标,即以体育教师为主体。以人文本的体育课程要开发和挖掘体育教师的创造性能力,要再体育课程实施中把体育教师的培养、业务提升和自我完善,作为重要目标,让教师切实领悟人本化教育思想,并完善自己的人格。综上所述,教师和学生既是以人为本的两大发展目标,也是实施该课程的两大主体,二者缺一不可,共同发展。
2.以人为本体育课程教育的主要原则。以人为本体育课程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态,这就应该遵循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教育原则。首先,遵循以人为本原则。这一原则是体育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原则。同时,这一原则要承认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选择不同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满足其发展需要。其次,遵循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应该开放教育途径,建立学校、家庭及社会三位一体的开放路径。同时,构建体育教学活动与其它教学活动相互渗透的开放系统,以扩大学生的空间感。此外,开放性原则还表现在体育教学内容的开放和体育教育评价的开放。再次,遵循创造性原则。以人为本体育课程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的,体育教师要处理好传授“三基”与培养学生能力的关系,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发展其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