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成人教育服务扶贫工作的对策
发布时间:2019-08-06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 要】贫困农民脱贫的关键是思想脱贫,是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的提高,而这需要教育;农村成人教育是扎根农村,面向广大农民的一种教育形式,扶贫应发挥农村成人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贫困农民 教育扶贫 农村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177-02
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生活在农村,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成人教育是扎根农村,以广大农民为主要教育对象,提高农民素质与劳动技能的一种教育形式。在消除贫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农村成人教育大有可为。
一、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我国经济虽有长足进步,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在一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山区的人们还因各种各样原因,温饱问题都没能解决,他们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必须时不我待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决不能让一个贫困地区和一个贫困群众掉队。”这是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提出的。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扶贫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要完成国家扶贫攻坚总体部署,必须多管齐下,不仅要加大对贫困地区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还应把教育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优先任务,以提高贫困人口基本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为重点。
二、扶贫与成人教育的关系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国大地掀起了一场乡村建设风潮。在其中的代表人物晏阳初先生看来,中国农村的主要问题在于民众的愚昧落后,也就是他所说的四大病象—— 愚、穷、弱、私,解决之道就是教育。通过“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培养有“知识力、健康力、生产力、团结力”的新民,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改善其生活,又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晏阳初先生所述的农村景象在今天一些地方仍能见到,其教育扶贫,教育救国思想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目前扶贫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以物质扶持、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扶贫”。实践证明,这样的扶贫方式效果不甚理想,虽能解一时之困,但由于没能转变贫困农民的思想观念,没能教会贫困农民一定的生存技能,也就是说,没能解决晏阳初先生所说的“愚、穷、弱、私”问题,因此,并不能彻底改变贫困农民贫穷落后面貌。曾有一些贫困地区,每年冬季来临前,政府有关部门会为贫困农民送去被子、衣服等过冬物品助其过冬,但冬天一过,许多人就会将这些物品卖了买酒喝。他们似乎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认为政府来年还会扶贫,继续给他们送温暖。此外,一些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居住区生存条件恶劣,不适合人类生存,政府动员当地人搬迁到生存条件较好的地方居住,一些人却不愿意。他们宁愿受冻挨饿也不舍乡土。这只能说是思想观念问题了。产业开发虽也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方式。但产业开发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能进行,而且产业开发需要的也多是些有知识、懂技术的劳动者。由此可见,输血式扶贫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甚至陷入了“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
另一种方式就是诚如晏阳初先生所主张的通过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让贫困农民想脱贫,有能力脱贫。相关研究表明:人的收入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缺知识,少技能的人干着重活、累活、脏活,收入却不高。此外,一个人受教育程度不仅与自身有关,而且对孩子成长亦有重大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更愿意出钱、出力、花时间教育、培养孩子,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孩子的科学素质,从而阻断贫穷的代际传递。因此,教育扶贫是真正的“授人以渔”,能帮助贫困农民提高自身“造血、活血功能”,斩断“穷根”,彻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农村成人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广大农民兄弟,在帮助广大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掌握知识、技能,提高创业、就业能力,从而摆脱贫困,增强自尊、自信力有着独特的作用。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农村成人教育非常重视,农村成人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其形式逐步多样化,从最初的扫盲班、夜校,到后来的农村职业教育、农广校及近年的各种农民培训项目工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日益丰富和完善。这为农村成人教育实施教育扶贫打下良好基础,也使得农村成人教育在教育扶贫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是门槛低,具有开放、灵活的特点,而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以为广大农民兄弟随时提供所需要的教育;二是周期短,见效快,可以用较短时间提高受教育者知识、技能,非常适合农民教育培训的需要;三是可以将最新的知识、技能及时传授给教育对象;四是现场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成人教育教学方式,符合农民学习特点与需要,有利于他们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五是扎根农村,面向农民,了解农民所需、所想,更有利于因地制宜开展教育培训。上述优势决定了农村成人教育在教育扶贫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以成人教育推动扶贫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宣传、引导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脱贫首先是思想要脱贫。人的思想观念的改变绝非易事,除了宣传,还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动员工作。如上所述,当前我国仍未脱贫的地区大多属于“老、少、边、山”地区,这些地方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艰苦,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的观念陈旧、落后。长久以来,当地的人们养成了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此外,长期实施的“输血式”扶贫政策,助长了他们形成“等、靠、要”的慵懒思想。教育扶贫,必须从转变思想、观念着手,让他们明白“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取之不尽的源泉,用之不尽的财富”“等、靠、要等不到生活的改善”。积极参加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素质,获取一定生产、生活技能才能摆脱贫困,走上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为此,可以运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多种手段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宣传内容可以是接受教育、培训的各种好处、优势;可以是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的事迹;甚至可以是科普知识、种养植技术。村干部(包括当地致富带头人等)要深入农户家庭与农户交心、互动。由于村干部(当地致富带头人)与村民是乡里乡亲,甚至有着或多或少的血缘关系,因此,他们的宣传更易为村民接受、认同。科技下乡也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方式。有关专家、学者通过指导、帮助贫困户科学种养殖,使贫困户亲眼目睹,亲身感受科学技术对脱贫致富的重大作用,从而对他们思想观念转变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