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幽默笑话
发布时间:2017-01-25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美式幽默笑话篇一:美式幽默与英式幽默的区别
Humour is a phenomenon which is influenced by culture. It can be difficult to determine what aspects define a certain sense of humour. A nation’s wit is linked to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How funny somebody finds a certain incident depends on many factors including age, personal experience, level of education and geographical location. Therefore humour is something which is not always transferable in another country.
What somebody from one area may find hilarious may not be amusing at all to somebody from another location. Whether or not someone gets a joke is determined by their interpretation, filtered by the cultural context.
What about when both countries speak the same mother tongue? Does that mean that they will then share the same sense of humour, or can differences still occur? Let’s take the example of Britain and America. Not only do Americans and British spell the word “humour” differently, most claim that American humor and British humour are quite
different in nature. Time and time again, people say that Brits and Americans don’t“get” each other’s sense of humour. To what extent is this true, if at all?
There’s a received wisdom in the U.K. that Americans don’t get irony. It is often believ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common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sense of humour. This is of course not true. One of the major differences seems to be how often both nations use irony. Brits use irony on a daily basis. We use it as liberally as prepositions in every day speech. We tease our friends. We use sarcasm as a shield and a weapon. We avoid sincerity until it’s absolutely necessary. We mercilessly take the piss out of people we like or dislike basically. And ourselves. This is very important. Our brashness and swagger is laden with equal portions of self-deprecation. This is our license to hand it out.
But it is not the foundation of American humour. I think Americans understand British irony (most of the time anyway!); what they don’t understand is the need to use it so frequently. When Americans use irony they tend to state that they were “only kidding”. They feel the need to make a joke more obvious than Brits do, maybe this stems from a fear of offending people.
The American sense of humour is generally more slapstick than that in Britain. I think this arises from a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Their jokes are more obvious and forward, a bit like Americans themselves. British jokes, on the other hand, tend to be more subtle but with a dark or sarcastic undertone. There is usually a hidden meaning. This may stem from the fact that British culture is more reserved than American culture. Americans say, “Have a nice day” whether they mean it or not. Brits are terrified to say this. We tell ourselves it’s because we don’t want to sound insincere, but I think it might be for the opposite reason. We don’t want to celebrate anything too soon. Failure and disappointment lurk around every corner. This is due to our upbringing. Americans are brought up to believe they can be the next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Brits are told, “It won’t happen for you.”
Yet certain American comedies have gained huge success in Britain and vice versa. Therefore, al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both comic styles, there is still an appreciation (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 摘:美式幽默笑话)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other sense of humour. Both the British and America versions of the comedy The Office are hugely successful on both sides of the
Atlantic. Both shows have their own cultural differences, yet they portray a lifestyle which both Americans and Brits alike can relate to. Although both nations have subtle differences in their wit, they can both appreciate the other’s sense of humour.
美式幽默笑话篇二:黄西的冷幽默
黄西的冷幽默
黄西在美国记者年会上的脱口秀表演翻译
大家晚上好,我叫joe wang。
但是大多数人记得我为“谁?”(听不中文名字,老外会问谁?)
who(英文的“谁”,发音类似“胡”),实际上正是我妈妈的姓。也是我填在信用卡上担保人一项的内容。
除了笑话之外,我就是想让大家明确,我的确是被邀请了。(盧柯丞:被邀请了那个笑点是因为去年白宫宴会有一对夫妇没被邀请 两个人非常囧囧有神搅乱了整个宴会详见这里) 我在中国长大,谁(who)不是呢?(中国人多)我的童年记忆,完全被我的童年毁了。当我在小学的时候,我除了上课,还要在××工作,旁边就有药炸岩石的。我就是在那学到了,光比声音传播的快。声音几乎和飞过来的石头一样慢。
我爹是个脾气暴躁的人,他总想用笑话让我高兴起来,但是总讲不好。我七岁的一天,他跟我说,“嘿,儿子。为什么豆腐比中央集权的社会主义经济好?”我五分钟后说,“为什么?”他说因为它好吃!(sensual:令人销魂的肉欲的)
我来到美国的时候,二十四岁。在德州××大学学习。这不是笑话。直到现在成了笑话。 一路上颠颠簸簸,有许多都无法忘记。其中一个人说 “如果你不讲英语,回家吧!”头两年我都没有注意到。同其他的移民一样,我们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为这个国家的总统。我们试图让他们双语化,在家讲中文,在公众场合讲英文。这个确实很难,因为许多时候,我不得不在公众场合跟他讲“嘿,听着,如果你不讲英语,回家吧!”
他总跟我说,“嘿,爸爸,为什么我要学两种语言?” 我说,“儿子,一旦你成了美国总统,你得用英语签署法令条文,然后和收税员讲中文。”(美许多金融、法律工作者为中国人) 我从××毕业之后,我决定留在美国,因为在中国我不能做在这里我做的最好的,一个不同政见者。
为了成为美国公民,我得修美国历史课。来回答如下的问题:谁是富兰克林总统?啊? 我们的便利店被抢劫原因呢?第二修正案??(张真源:那句他说的应该是the reason our convenience store gets robbed,后面问他whats the second amendment?(我查了,1791年通过的,是关于允许公民携带武器的),所以他说的答案还是刚才那个the reason our convenience store gets robbed,也就是说,我们的便利店被抢的两个原因,一是富兰克林(100大洋),二是被允许。)
什么是roe 对战 韦德? 我:啊,是两种到美国的方法吗?
之后我读了许多美国历史,我在哈弗学的,白人不去。在美国,他们说“哦,人生来平等”,但出生之后,基本上还是靠父母的收入,支付早期教育和健康医疗。我在××杂志上读到,奥巴马总统都有两天健身(没听懂),四天跑步。你看,我不需要锻炼,因为我有健康保险。我现在住在马塞诸塞州,我们有全民医保,我们更喜欢什么呆着,谈谈这些话里有话的废话。我记得有部关于这个的电影,叫杀死比尔(KILL BILL)
我很荣幸,今晚见到了副总统××××先生。实际上我读过您的传记,今天我见到您本人。我觉得您在书上好多了。你比布拉德皮特还帅,甚至比得上安吉丽娜朱莉。
我今晚真的很荣幸能在这,我为了这个秀准备了几个月。我给白宫看了我关于奥巴马的笑话,之后,他决定不来了。并且开始谈论移民政策改革。Steven cobear(?)受着吧。
奥巴马总统常被指责为过于软蛋。但是他指挥了两场战争,然后人们还是把诺贝尔和平奖给了他。他竟然接受了。你不可能比这还混蛋了。事实上,我觉得唯一比这个还混蛋的方法,就是收了诺贝尔和平奖奖金,转身把钱给军队。
今晚我们有很多出色的记者。我原把他们当成跟我一样的人。因为我曾经在学校报纸上写过
文章。我认为新闻报道是突袭(?)的最后避难所。除了报纸,还有哪里能说“我生于马年,所以我是Nazi Ear(纳粹耳?),这就是我的观点”
今晚是我第一次看到c-span,这个是我一直看的电视频道,每当我受不了pbs和qvc的哗众取宠和煽情。如果看了c-span我还是睡不着的话,还有c-span 二套和三套。
非常感谢你们。
我在2008年成为了美国公民,对此我很高兴,非常感谢。美国人从来没有赢过,这是事实,因为我们每年都×××(recievery?)
在成为了美国公民后,我立刻注册给奥巴马投票。(回头看副总统)不客气。你很高兴说“是的,我们能”,这是你们的竞选口号。在奥巴马选上总统之后,我就对他有了权力。我开始想,也许我自己也应该精选总统。
关于这个我的退一步解释一下,你知道,我一直对上帝有一种郁闷的感觉。人生有点像在黑夜雪地里尿尿,你也许的确弄得不一样,可是人们很难看出来。
现在我们有了总统,一半是黑人,一半是白人,这给了我很多希望,因为一半不是黑人,一半不是白人。负负得正。
你也许会问“嘿,你的竞选口号是什么?”你看,我在上一个年代(decade),花了十年的时间,你们也是?ok,我知道美国民众也承受着苦难,所以,我的竞选口号是“谁关心?!”(第一次听成who can’t,张博洋:应该是who cares)
如果你们喜欢,我会让同性婚姻不仅合法,而且是强制的。你看,我现在已经结婚了,但我曾经很害怕结婚。我说,哇,50%的婚姻,到最终的持续到永远。(有句话说50%的婚姻最终都离婚了。)
我会通过降低美国工人的生产力,来降低失业率,所以两个人才能做一个人的工作,就像总统和副总统一样,或偶尔森(?)双胞胎。不讲艾滋病和癌症,大多数的美国人是因为自然原因而死亡的,所以如果我当选,我会为大家自然死亡的治疗费买单。(指台下)你似乎很喜欢这个。可是你不会被健康保险计划包涵,因为你之前的身体状况就不好。
对于全球变暖,我会把华氏度,改为摄氏度,“原来是 100多度,现在只有四十度了。”甭客气。
我能处理好国际关系,你看,我来自中国,我可以在后院看好俄国。我认为无关系主义代价太高,开门对话又太慢,如果我当选,我会以发短信的手段,跟其他国家对话。我会给同盟国发短信,就是打个招呼“嗨~”,给我们的敌人发短信,趁着他们开车的时候。“OMG(额滴神),你们在建设核武器?”“可是你们做错了,LOL(仰天长“笑”)!”
我要感谢××让我来,这是我第一次希望我儿子知道我在干嘛,谢谢,非常感谢。 黄西是谁? 黄西资料:
黄西生于1970年,是一位典型的留学生,念书取得学位,就业结婚生子留在美国。 他毕业于中国吉林大学,主修化学。
1994年到美国前在中科院研读。
1999年取得德克萨斯州莱斯大学(Rice)生化博士学位。
2000年到剑桥 (马萨诸塞州)一家跨国基因制药公司Sanofi-Aventis Genomics Center工作。 白天,他在实验室正经做研究的科学家,到晚上就摇身一变成演员,“下了班,弄好孩子,准备好晚饭,等太太下班回来”,他就穿梭在新英格兰地区的酒吧、夜总会、俱乐部和大学礼堂,表演他的单口笑话,波士顿是他起家的地方。
黄西在吉林大学时就喜欢写笑话和讲笑话,英文课念到“读者文摘”时,对其中的笑话集锦特别有兴趣。在德州念书时,为了排遣学生生活的艰苦无聊,除了“读者文摘”,他开始读其他的幽默或笑话的书,马克吐温与导演伍迪艾伦的作品对他的启发很大,让他了解美式幽默与美式笑话。但他在莱斯大学想参加写作创作班却被拒绝,原因是文笔不够好。
黄西表演精彩段子:
1、“我是新移民,当年来美国后,我开着一辆旧车,车后保险杆上贴了不少标语贴纸,我都不懂,撕也撕不下来,我开了两年之后,才知道其中一张是‘如果你不懂英语,滚回去’。”
2、“我好不容易才获取公民资格,我得去上美国历史课,去回答 谁是班杰明。富兰克林?我都只有啊?的份。去年,我儿子在美国出生,我抱着他,‘哇,你这小子一出生就已经是美国人了,我问你,你知道谁是富兰克林吗?’”
3、“现在我车上贴了‘车内有婴儿’的标语,这可算是一种恐吓,因为有一个大哭的婴儿和唠叨的老婆,我再也不怕死了。”
擅用自己华人背景说笑,黄西在美国搞笑艺人圈内迅速走红。对此,在美国搞笑界闯荡26年,上遍 “国家广播电视星期五胜利之光”(NBC FridayNight Lights)与Comedy Central的华人搞笑艺人余智敏(ByronYee),对黄西的抢眼表现直呼难得:“能上大卫?雷特曼脱口秀,是所有搞笑艺人的最高梦想之一。”
话锋一转,余智敏表示,想在好莱坞搞笑圈生存极为困难,挤进去难、持续令人发噱也难。“像我们这种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人搞笑艺人,仍具全国知名度的,就我所知道,仅剩三人”。 本文来源无聊哦 | 原文地址:http://wuliaoo.com/joe-wong-2.html
冷幽默
他的脱口秀完全不同于美国的黑人和白人的口水滔滔,而有另外一种
黄西
喜剧的魅力---全部是最简单的字词,配合以木讷的表情和僵硬的动作,讲那种需要动脑筋才能理解的冷幽默。最别致的是,他是采取停顿和沉默来控制观众,让他们在这个间歇想明白笑话的意思,或者这种沉默无言本身也成为了表演的一部分。人们为了沉默而大笑,这是喜剧大师才有的能力(参考电影《月亮上的男人》前15分钟)。
美式笑话
他使用英文,讲的是美式笑话。他的笑话大部分都有语境上的背景。比如说他讲接受移
黄西
民官考试的段子,第一个问题是:谁是本杰明·富兰克林?Wong回答说:难道他就是我们小区商店被抢的原因?(本杰明的头像在百元美钞上)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是宪法第二修正案(被他误以为是老师给他一个重新考虑,并修正上一次答案的机会)?Wong再次回答说:难道它就是我们小区商店被抢的原因? (然而宪法第二修正案,内容是保证了美国人民有持枪的权利。)第三个问题:什么是Roe Vs Wade?(关于堕胎的历史性案件)Wong 回答:两种来美国的方式吗?(误以为是“ROW(划船)对比WADE(涉水)”)(实际上是讽刺,ROW 暗指偷渡来美,WADE意指婴儿“涉水”经过妈妈的身体,出生在美国,从而获得合法美国公民身份。)
现场的美国人爆笑不已,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要理解这些笑话很难。第一条是因为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头像出现在美元上。第二条所说的宪法第二修正案,内容是保证了美国人民有持枪的权利。从Youtube的回帖上看,不单是中国人民理解有困难,就连美国人民自己都够呛,许多耿直的美国人留言提问说:这有什么好笑的?为什么这个人连续两次用相同的答案回答不同的问题?
笑话都需要注释的话,那就一点都不好笑了。即便配上字幕,要让屏幕前的人笑出来,字幕可能一秒内要闪过50个字,这就成为飞眼训练而非一种娱乐了。前来这里的读者已经算是教育程度很高的网友了,即便如此,根据历史统计,不通英文的读者依然在总访问人数的7成以上--这可以通过纯英文帖子和英文视频的点击数和留言数统计得出。(从我个人掌握的信息,美国青年对本国历史知识十分匮乏,那些在听笑话笑的成年人大概是记得怎么回事) 表演过程
黄西站定后的第一句话是:“大家好,我是爱尔兰人。”全场笑翻,赖特曼也跟着大笑,黄西知道他的笑话题材已触动敏感的美国流行文化神经。
黄西
黄西的表演片段在YouTube上的点阅数,两周以来已超过10万人次,留言评论褒多于贬,一致认为很好笑。大家开始打听这位戴着眼镜,满口中国腔英语的黄西究竟是谁?口音这么重,相貌又不出众的人,怎么能上全国电视节目,用英语讲美式笑话,还能让老美笑得东倒西歪?
白天他是在实验室正经做研究的科学家,到晚上就摇身一变成演员,穿梭在新英格兰地区的酒吧、夜总会、俱乐部和大学礼堂,表演单口相声。
黄西在吉大时就喜欢写笑话和讲笑话,马克·吐温与导演伍迪雷·阿伦的作品对他的启发很大,让他了解美式幽默与美式笑话。
到麻州工作后,他利用业余时间报名“笑话写作成教班”,经由这个渠道接触到老板顿的喜剧圈开端表演,2002年第一次登台。他努力在笑话题材上不断创作,最早的听众是当会计师的太太金妍。他的移民题材配上货真价实的外国口音,很快就受到欢迎,打入2003年老板顿国际喜剧节的决赛。
精彩内容
段子之一:“我是新移民,当年来美国后,我开着一辆旧车,车后保险杆上贴了不少标语贴纸,我 都不懂,撕也撕不下来,我开了两年之后,才知道其中一张是?如果你不懂英语,滚回去?。”
段子之二:“我好不容易才获取公民资格,我得去上美国历史课,去回答谁是本杰明·富兰克林,我都只有啊…的份。去年,我儿子在美国出生,我抱着他,?哇,你这小子一出生就已经是美国人了,我问你,你知道谁是富兰克林吗??”
段子之三:“现在我车上贴了?车内有婴儿?的标语,这可算是一种恐吓,因为有一个大哭的婴儿和唠叨的老婆,我再也不怕死了。”
美式幽默笑话篇三:趣味英语收集
15个让人捧腹的英语文化陷阱
来源:爱词霸英语网 2011-1-13 10:48:06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英语学习
1. You have matches
最近我有一次机会登上一艘豪华游轮观光。一次,我在酒吧台拿了两杯鸡尾酒回房间享受,途中遇到一位女士,她看看我后笑着说:“You have matches?”我一愣,回答说:“很抱歉,我十五年前就戒烟了,所以没有火柴。”她立刻会意到我误解了她的意思,好像是有点抱歉地说:“It?s a joke。” 然后,我们就相互尴尬地笑了笑,走开了。事后和朋友在吃晚饭的时候聊天,我趁机向一个美国朋友请教白天的那句话,他解释说:“因为她看你两手都占着,就故意开玩笑跟你要火柴,这是个非常普通的笑话,非但没有恶意,反而是想问你需不需要帮忙。”(摘自《世界日报》)
2. Turn the table
一位亲戚和妻子失和到了要离婚的地步。几天前接到亲戚电话,说他们在走进律师楼之前,先去求助于心理和婚姻问题专家。夫妇俩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了好多次,互相之间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猜疑、埋怨,结果化干戈为玉帛。说简单也简单,就这么拯救了这场婚姻。我打心眼里为他们高兴,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同样也认识他们的一位美国朋友。这位朋友挺激动的,连连说着“感谢上帝,感谢上帝”,她还补充了一句“He turned the table”。
这话让我心里很不舒服,她是指我亲戚动粗吗?我打抱不平说:“不会,不会,他很斯文,很有绅士风度,不会以粗鲁的举动压制对方,不会以高压让对方屈从。” 结果,越说谁也听不懂谁。看着我那一脸不快的表情,朋友突然茅塞顿开了,以另一种方法向我解释。终于让我明白,她是说我亲戚“扭转了局面”,那 “table”和我想到的“桌子”根本无关。
再说远一点, turn the tables (on someone)这个短语也和“桌子”没什么关系, 它的意思是to suddenly take a position of strength or advantage that was formerly held by some
one else (反败为胜,转弱为强)。例如: “She played badly in the first set, but then she turned the tables on her opponent and won the match. ”(摘自《世界日报》)
3. Wearing two hats
同事朋友聚会,少不了相互介绍。先生在向我介绍他的同事Larry时,说他可是个大忙人:“He is wearing two hats。” 我说,你开什么玩笑,他根本就没戴帽子。 Larry一直以笑作答,倒是先生察言观色,知道我不懂,便帮我找台阶下。原来,先生是指Larry在医院某一部门担任要职,除此之外,还有自己的生意,就是说 Larry身兼两职,而不是真的戴了两顶帽子。 (摘自《世界日报》)
4. With a grain of salt
一天吃饭的时候,好友Allen和他的中国籍太太坐在餐桌旁大谈最近流行的一种草药,说它能包治百病。 Allen 说了一句:“I?d like to take it with a grain of salt”。他太太笑道:“你以为它是蔬菜啊,还要加点盐再吃。健康专家可没有说过要加盐。”Allen 愣了一下,然后大笑不已,解释道“ Take something with a grain of salt” 是“对某事有保留、持怀疑态度”的意思。 原来刚才Allen 是说他对这种草药的神奇疗效表示怀疑,而不是说要“放些盐再吃”。 (摘自《世界日报》)
5.You are in for a treat!
这天,同事们正在讨论为我和 Rhonda 开生日 party的事情,为了尊重寿星,大家让Rhonda 和我选择一家中意的餐厅。Rhonda建议去镇上一家叫做BBQ的美国餐厅。我从来没有去过那里,于是就问她那里有什么特色。Rhonda便开始滔滔不绝地介绍他们的招牌菜,听得我十指大动,直咽口水,Rhonda便笑着说: “You are in for a treat !” 我愣了一下,以为Rhonda要请我去那里吃饭,心里十分不好意思,试探着问过她之后,Rhonda 笑着解释说: “You are in for a treat means you?ll like it !” (摘自《世界日报》)
6. Knife and fork
朋友D说日前在某大酒楼饮茶,见邻桌有青年夫妇和大概是他们在外国结识的老太太一起饮茶。老太太对操作筷子很感兴趣,在那里学用 chopsticks夹虾饺。D说他有个美国朋友,曾花了一些时间学习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每有机会就要表演一下,还说用筷子是一种艺术,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的表现。
中国人吃饭用筷子,洋人进餐用刀叉。其实洋人从前没有knife and fork,用的是木片削成的叉子。这种木叉从意大利经伊斯坦堡传到英国,是两刺的肉叉(two-pronged fork)。在此之前,人们吃肉用手,因此对于改用肉叉有人说是“对赐人五指之神的侮辱。”
筷子又叫作“箸”,据说由于箸与“住”同音。住有停止之意,航船忌停,江苏一带行船的人们改称箸为“筷儿”。筷音同“快”,不住而快,一帆风顺矣。日语中筷作箸,但读作hashi,和作桥解的hashi相同,似乎和行船有点关系。日谚有“只会拿着筷子吃”指“茶来伸手,饭来张口。”中餐桌上每人有一份箸匙 (zhuchi),一双筷子一把汤匙,也许就没有knife and fork那么杀气腾腾了吧? (摘自《世界日报》)
7. Skeleton in the closet
一天朋友谈及一则大爆“名人”家丑的八卦新闻,说那些家族中人以搬弄“skeleton in the closet”为乐事,难道这些名人家的壁橱中真的有骷髅? 他说的“skeleton in the closet”(英国人则习惯说成skeleton in the cupboard)现在的意义并没有那么可怕。不过据说当年这个习语产生的时候的确指那些有钱人家谋杀了一个人,把骸骨暗藏在壁橱中,不让外人知道,从此 skeleton in the closet 就成了那家人的秘密,后来这个短语用来指不可或不愿外扬的家丑,简称作family skeleton。例如: Many old families have a number of skeletons in their closets which they are loath to discuss(许多古老的家族中有很多秘密,他们不愿谈及这些话题。) (摘自《世界日报》)
8. Skin off one’s nose
Joe很热心公益,每周固定有一天去做义工。在他的影响下,我也参加了几次。有一次跟他提起如果能到附近的剧院做义工的话,也许会比较有趣。有一天他拿了一份报纸,上面就有剧院要找义工的消息,我打算下班后过去看看,可是不巧碰上那天身体不舒服,下了班躺在床上就不想动了。第二天碰到Joe,问我有没有去,我把实情跟他解释。他听完后说: “No skin off my nose。”我不懂,只好怔怔地望着他,心想,他大概以为我是“叶公好龙”吧。
回家查了俚语词典,才知道skin off one?s nose是与某人有关的意思。Joe是在说我去不去其实“不关他的事”,他只是顺便问一下罢了。 (摘自《世界日报》)
注:no skin off sb.?s nose 也可说成 no skin off sb.?s teeth
9. Small beer
Small beer是“小啤酒”的意思吗?难道啤酒还分大小?其实,在英国small beer指的是口味比较淡啤酒,但是在美语中则是“少量啤酒”的意思。比如说夏天有客人来访,问他要喝些什么:Anything to drink?客人就可能回答说:“I?ll have a small beer(给我一点儿啤酒。)”比喻用法中说的small beer,指规模或者格局不大的事物。自以为了不起,不是小人物的人:He thinks no small beer of himself. Be small beer常用作与人比较的表现。 口语中常用small beer作形容词,因此开快餐店的朋友可以说:Ours is a small-beer fast-food joint beside McDonald. (摘自《联合早报》)
10. Spaghetti
朋友S说,意大利面食pasta,除实心粉spaghetti外,还有通心粉macaroni,宽面条lasagna,有肉馅做小方块形的意大利馄饨(云吞)ravioli,细长面条tagliatelle以及细线状的细面vermicelli(我们将“粉丝”译作vermicelli,原是意大利细面借之名)。
意大利是欧洲第一个吃面食的国家。十三世纪时马可波罗从中国传去制面食方法后,大受欢迎,特别是实心意粉spaghetti,以其容易烹调,可以配上各种佐料,很快就风行全国。不过那时没有刀叉可用,因此吃的都是无汤汁的实心意粉,便于用手抓送入口。现在的肉汁意粉(spaghetti with meat sauce),是后来才出现的吃法。当然,马可波罗当年在中国也吃过我们的牛肉汤面或者排骨汤面。但是有汤的spaghetti乃至以之作汤的 spaghetti soup,全是后来出现的意粉吃法。
Spaghetti一词源于意大利语spago,意思是一条线。一条意粉是spaghetto,通常用复数的spaghetti。意粉一碟,面条杂乱,因此车辆往来多,交通混乱的街口称为 spaghetti junction。 (摘自《联合早报》)
11. Speaking of the devil
几个同学聚到一起聊天,大家都到齐了,唯独不见Wayne。其中一个说“今天好像没见到Wayne”,另一个接着说“他的女儿放暑假,东西要从宿舍里搬出来,他大概帮忙去了”。正说着,只见Wayne从外面走过来。Joe于是说“speaking of the devil”。几个人乐了起来。我心想Wayne 这个人平常挺老实的,为什么说他是devil呢?于是我悄悄地去问Joe。
原来“speaking of the devil”是一条成语,相当于中文的“说曹操,曹操到”。也就是刚说Wayne 不在,结果他就来了。我不禁惊诧于语言的共通性,因为曹操不是也有“奸雄”的称号吗?中英文在这一成语上有着这样惊人的异曲同工之处。 (摘自《世界日报》)
12.Stolen from ... dealer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