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晓诗歌设题走势,以读促考精准作答——高考诗歌主观解析题扫描
发布时间:2020-10-23 来源: 疫情防控 点击:
答 明晓诗歌设题走势,以读促考精准作答——2020 高考诗歌主观解析题扫描
2020 年高考语文全国共有 10 套试卷,分别是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Ⅰ、Ⅱ、Ⅲ卷及新高考全国Ⅰ、Ⅱ卷等 5 套全国试卷以及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自主命题的 5 套试卷。10 套试卷均对古典诗歌进行了考查,题型设置除江苏、浙江卷只设置主观作答题外,其它 8 套试卷均设有客观选择与主观解析题两类题。梳理 10套试卷的主观解析题,2020 年高考诗歌侧重考查象、情、理三个点,其它如手法技巧题及炼字题,所占比重极小。
一、意象意境题。古代诗歌,不管抒情还是说理,更多诉诸意象,为此,用意象说话,形而上,就是“用什么写”,因而意象、意境就成为诗歌考查的一道基础性的源初题。2020 年高考诗歌不避基础题,有全国Ⅲ卷、新高考全国Ⅰ卷、北京卷、天津卷以及江苏卷选考了意象类,考查比重大。考查意象,设题不外乎意象信息内涵、意象特征氛围、意象意义作用,即由表及里知内涵,由物及人传诗情,由象及篇析作用。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 ,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 ,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全国Ⅲ卷)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① ,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 ③ ,试觅姓庞人 ④ 。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2.(新高考全国Ⅰ卷)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寄东鲁二稚子①
李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② 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①这首诗作于金陵。②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3.(北京卷)这首诗多次写到桃树。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答案]①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②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③桃树是抒情的线索,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④桃树是构造意境的要素,酒楼春景,娇女流泪,儿女行走,这些画面都包含桃树,形成优美的意境。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 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4.(天津卷)“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答案]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① ,为传谣俗记州民。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 ② 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5.(江苏卷)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
[答案]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
二、情感哲理题。“诗言志”,道明了古代诗歌的功能作用,所以透过诗歌意象、意境,晓知文字背后潜藏的情与理,永远是诗歌阅读的任务,也是诗歌阅读的难点之一。用阅读学概之,就是问“写了什么”,“要写什么”,一表层,一深层,实际上考问的就是“读懂没”。从读懂与否考查诗歌通过意象传达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是诗歌考查的着力点与重头戏。2020 年高考 10 套试卷,就情感,就有全国Ⅰ卷、江苏卷、浙江卷、上海卷 4 套试卷对之加以考查,设题样式有直接问情感的,有问怎样表达的,有比较设问的,有单首设问的,有问全篇的,有问部分微观的,不一而足,呈现出情感考查的丰盈多采。侧重哲理概括的,有全国Ⅱ卷及新高考全国Ⅱ卷 2 套试题,领悟诗歌蕴含的哲理,把握“要写什么”的内涵,
奉和袭美① 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② 裁遍未裁诗。因吟郢岸百亩蕙 ③ ,欲采商崖 ④ 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⑤ 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6.(全国Ⅰ卷)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7.(江苏卷)诗歌后两联(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江 江
上
(北宋)孔武仲 万里长江一叶舟,客心萧索已惊秋。乱霞影照山根寺,落日光翻水面楼。
浅浦耀金知跃鲤,前滩点雪见栖鸥。少年壮气悲寥廓,未忍沧江下钓钩。
8.(上海卷)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5 分)
[答案]首联以“万里长江”映衬“一叶舟”传递出羁旅的寂寞萧索,而秋天触动诗人,让他心绪难平;中间两联描绘秋光烂漫,一片生机的景象,这样的景象消释了作者的寂寞萧索;尾联写廖廓江天激发慷慨昂扬的少年壮志,以不愿垂钓沧江、归隐江湖表达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志向。
别 秋江送别
送柴侍御
[唐]王勃
[唐]王昌龄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9.(浙江卷)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__,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
[答案]感伤
达观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0.(全国Ⅱ卷)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赠赵伯鱼
韩驹 荆州早识高与黄,诵二子句声琅琅。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11.(新高考全国Ⅱ卷)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
三、手法炼字题。如果诗歌意象题指向“用什么说话”,情理题指向“要写什么”,那么手法炼字题则指向“怎么写的”“写得怎样”,侧重于效果作用。手法炼字题是诗歌阅读基础上长出的花枝,是本上之末,最能见出读者的鉴赏评价水平,所以手法炼字题也是诗歌考查的常考之点。2020 年高考诗歌 10 套试卷虽侧重指向诗歌基础性阅读的意象、情理考查,但也不乏手法炼字题,这分别是浙江卷的第 20 题及天津的第 16 题,且浙江卷还是比较赏析题。
12.(浙江卷)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答案]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
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13.(天津卷)“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答案](1)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2)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扫描 2020 年高考诗歌主观解析题,可以梳理出下列备考信息:
1.诗歌选材。主打近体诗,辅以古体诗。选考古体诗的,只有北京卷,选考了李白《寄东鲁二稚子》,近体诗中,多选考律诗。同时,主打单篇精读,辅以双篇比较阅读。双篇比较阅读的,只有浙江卷,选考了王勃《秋江送别》及王昌龄《送柴侍御》两首诗。
2.设题倾向。设题指向“写什么”“要写什么”,侧重于考查基础阅读理解的意象意境领悟及情感哲理把握,至于“怎么写的”“写得怎样”的评价鉴赏性阅读,虽有,但比重不大,只有天津及浙江卷分别设置了一道炼字题及手法技巧题。
3.考题设点。呈现一树多枝、一枝多花的面貌,如 2020 年重点考查的意象、情感题,不是以单一固定的题型出现,而是沿题设问,纵深开掘,一题多样。考查诗歌情感,有考全篇把握的,有考部分把握的,有考直接概括的,有考怎样体现的;考查意象意境,有直接概括意象氛围特征的,有揭示意象深层内涵的,有解析意象意义作用的,多方演绎,深化诗歌阅读,以考检测阅读的真假。
展望新一年高考,备考诗歌,就要基于 2020 年诗歌设题走势,回归阅读能力本位,以读促考备战诗歌。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指向“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而“分析综合”的第一步就是正视文本,给什么读什么,怎么给怎么读,设题问情感也好,问手法、问作用也好,都少不了对“用什么写”“写了什么”“要写什么”的追问。一首诗下来,如果连“要写什么”都不清,后面还怎么作答。回归阅读能力本位,就要重构阅读
能力系统,不只追求“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这样鉴赏评价性的阅读高度,更重视“写什么”“要写什么”这样基础层级的阅读能力。为此,备战诗歌,战略上,从“写什么、要写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能力层级出发,步步推进,做实阅读,久久为功,提升诗歌阅读能力。操作中,既有宏观领略、中观把握、微观精作,多方面锤炼诗歌把握力,又有单篇突进、纵深开掘,多篇比较、纵横推进,丰富阅读经验。战术上,实行三紧盯,一紧盯“写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或写怎样)”,做实阅读,以读应考,以考促读。二紧盯“写了什么”“要写什么”,抓实基本阅读,突破阅读难点,提高阅读本领。三紧盯“怎么问怎么答”,适应设题多样化,具体问题具体作答,提升解题能力。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