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0-10-14 来源: 疫情防控 点击:

 教育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 2020 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要“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尽管年初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大了脱贫攻坚的难度,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脱贫目标必定如期完成。教育战线坚持教育脱贫攻坚不动摇,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集中资源,强力出战,挂牌督战,呈现出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磅礴气势和良好态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光辉成就即将载入史册之时,我们愈发深刻感受到,教育脱贫攻坚充分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优越性。

 教育脱贫攻坚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集中体现 教育脱贫攻坚体现中国共产党发展人民教育事业的初心使命。1949 年 9 月 29 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提出我国的文化教育应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新中国成立之初迅速掀起的扫盲运动,为广大贫苦农民打开了知识文化的大门,为农民通过知识和技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基础。在新中国 70 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党的教育事业始终秉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一以贯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

 向,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改善。教育脱贫攻坚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形式和方式,但从来没有缺席和停顿。

 教育扶贫脱贫历来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领域。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始终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我们聚焦“三农”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探索。其中,“科教统筹”“农科教结合”改革试点遍布全国,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了科教兴农的蓬勃发展格局。可以说,从改革开放后在国家级贫困县实施救济式扶贫,到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的开发式扶贫,再到新时代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教育在扶贫脱贫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脱贫攻坚总体部署中,中央把“发展教育”作为“五个一批”重大举措,赋予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使命,强调精准扶贫要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确立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中教育脱贫攻坚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育发展是脱贫的重要指标,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在“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攻坚目标中,“义务教育有保障”成为重要指标。同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解决人民群众生活必需相比,义务教育则更多地承载着点亮家庭希望和梦想的重大责任。发展和保障义务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是“拔穷根”的关键。贫困地区控辍

 保学和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双管齐下,使得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受到良好的义务教育,解决了贫困家庭的负担和后顾之忧,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期盼美好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意愿和奋斗意志。

 教育脱贫攻坚是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教育是脱贫攻坚的直接动力。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科技传承和创新,促进生产力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高等学校是科技和人才的关键结合点,是产业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孵化器,是脱贫攻坚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众多高校积极投身到教育扶贫脱贫中来,与贫困地区结对帮扶,充分利用人才和科技优势,帮助贫困地区推广技术、发展产业、销售产品、发展教育、改善医疗,广大有志教师、科研人员和大学生深入贫困地区一线,把教学科研成果和最美的青春书写到脱贫攻坚的大地上。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劳动技能型人才,大力推广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和升级提供重要人力支撑。职业教育普遍施行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融入产业经营,根据市场需求定向培养人才,为毕业生提供大量对口就业岗位。特别是全国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计划,由东部地区院校兜底式招收西部地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优质职业教育,毕业后根据本人意愿优先推荐在东部就业,实现就业脱贫。

 教育是“拔穷根”的根本支撑。全面脱贫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变化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脱

 贫攻坚任务基本实现后,要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各种原因导致的返贫和新发生贫困,还要研究接续减贫政策。教育通过培养和提高贫困人口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科学文化素养,提高贫困人口的整体生存、生产、生活能力,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教育直接作用于生产力的主导要素——人,并对生产工具、生产资料、生产手段等要素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教育能够达到“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的效果。探索以建设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的教育长效减贫策略,实现教育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务之急。

 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伴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实现,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根本上是人的现代化。因此,在脱贫攻坚进程中,从一开始就要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在推进实现经济总体脱贫的同时,高度重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精神文明建设。学校、教师和学生在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及文化创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要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教师要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骨干,学生要成为做“五个认同”的标兵,贫困地区的教育在保证基本教育任务的基础上,应当注重以文化人、开启心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当地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也就是说,教育既促进生产力发展,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又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充实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人民的思想文化素养,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奠定社会和文化基础。

 教育脱贫攻坚是优先发展教育的伟大实践 教育脱贫攻坚是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百业待兴的艰难时刻,邓小平同志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战略眼光,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他深刻地指出:“我们千方百计在别的地方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逐步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有研究表明,我国经过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教育起到了根本性的支撑作用,我国通过发展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源优势是很多国家所不能比拟的。实施教育脱贫攻坚战略,在贫困地区优先发展教育,采取一系列超常规的有力措施,把贫困地区的教育办成公平而优质的现代化教育,这是对优先发展教育理念的再度深化。

 教育脱贫攻坚是优先发展教育的行动扩展。在教育脱贫攻坚过程中,我们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政策措施,确保贫困地区教育优先发展。这些政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若干方面:实行了一系列重点支持或对口支援计划,通过“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师范生免费教育”等政策,提升了贫困地区的师资水平;通过“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专项计划”等招生倾斜政策,增加了贫困地区学生上大学的机会;通过内地民族班(内地高中班、内地中职班)、高校民族班、预科班等特殊教

 学形式为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人才,实现了贫困地区发展的人才接力;通过“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等,实施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和精准扶贫;“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增强了贫困地区高校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了培养急需专门人才的进程。教育部直属机关在 2019 年与对口联系的省份签订“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合作备忘录”的基础上,2020 年 5 月再次提出对 52 个尚未摘帽的贫困县实行一对一或组团帮扶,切实推动贫困地区优先发展教育,实现增收脱贫。

 教育脱贫攻坚是优先发展教育理念的实践检验。贫困地区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提升了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积累了强劲的后发优势,为实现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效和持续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支撑保障。有研究表明,近年我国各地的教育投入与农民收入呈正相关,越是在经济水平落后的地区,教育投入促进贫困人口收入增长的作用越明显,也说明教育扶贫政策不仅具有公平性,更具有效率性。人口红利和教育贡献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优先发展教育具有正确性和必要性。教育作为一种回报周期较长的人力资本投资,其经济效益的显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当下的教育投入能对今后的经济增长产生厚积薄发的“储蓄”式积累,今天的教育投入更多地在明天的经济成效上显现。知识与技术的边际收益递增特性,使得贫困地区在通过发展教育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很大潜力,贫困地区教育投入经济收益具有赶超势头。我国教育和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成就必将证明,教育扶贫是优先发展教育的成果检验。

 教育脱贫攻坚从一个方面向世人充分展示了我们党领导下的脱贫攻坚之坚定决心和伟大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巨大优势的集中体现。这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必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迈向前进。

相关热词搜索:脱贫 攻坚 心得体会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