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中华传统文化初中国旗下讲话

发布时间:2020-07-30 来源: 疫情防控 点击:

 x 20xx 中华传统文化初中国旗下讲话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过数千年的演绎和摒弃逐步发展到今天的。它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源泉。那么,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守于传统文化的国旗下讲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传统文化的国旗下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的升旗仪式是我们 20xx 年的最后一次,本周我们即将告别 20xx,迎来崭新的 20xx。今天的国旗下讲话也是今年的最后一次,而今天又恰逢是西方的一个重要节日,很多商店和娱乐场所都以此为由头摆出很多噱头,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大家的眼球,而至于过节的真正意义,其实很少人会去关注。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节日,而这些节日的背后,都有其特殊的意义。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需要继承和发扬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每一次传统节日的放假,我想我们更多的是沉浸在放假的喜悦中,而忽视了放假的真正意义,所以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让我们在自己的节日中传承自己的文化。

 同学们,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也有着不

 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民族的个性,随之也产生了不同民族不同的节日。世界的新年元旦将至,而我们也很快迎来自己的的除夕和春节,除夕和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所以除夕也叫团圆夜,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夜守岁,欢聚一堂,共享节日带给我们的快乐。在正月里,亲朋好友间相互传递着吉祥的信息,家人们互敬互爱团聚在一起,享受着亲情给我们精神上带来的安慰与满足,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这是何等的幸福,而作为年轻一辈,此时此刻也应该向长辈表达感激之情。亲人们的团聚,更多表达的是人们对家庭的依赖,对家庭成员的关爱,以及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我们的春节,传承着我们对家的依恋,对团圆的向往。同样表达对团圆向往的节日还有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因为正值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所有月份中最圆最明的,此夜,很多分别之人会仰望天空,期盼着与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明月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也称为团圆节。在中秋节到来前,人们互送月饼,取团团圆圆之意。中秋节象征着团圆,象征着家庭和谐,将中秋节作为法定的节日放假一天,也表明了国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弘扬。

 除了春节和中秋,我们的传统节日还有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等等,每一个节日都有他们特定的象征意义。比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重阳节是为了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的风气,清明节是为了让我们缅怀先人,通过扫墓和祭祖来表达我们对已故先人的思念之情。同学们,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殊的,存留着我们华夏名族的文化记忆,每一次过节应该是我们在精神上的一种洗礼,就让我们在过节中传承我们自己的文化,愿这些优良传统能刻在我们的骨子里,流在我们的血液里。最后,祝愿我们同学在新的一年里学业有成,也祝愿我们老师家庭幸福、身体健康。谢谢大家。

 关于传统文化的国旗下讲话 20xx 年 11 月 30 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由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这也是我国被列入其中的第 31 项。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这个消息确实令人高兴,但对于传承传统文化习俗来说却并非一劳永逸,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理解蕴含传统文化的智慧,并在此基础上主动自发地参与各种传承传统文化的活动。

 二十四节气,听上去熟悉又陌生。同学秘于节气的认知,可能仅停留在冬至吃年糕饺的层面吧。但是,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

 认知体系都已经被世界誉为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了,其中蕴含了中华文明诸多智慧,我们可以从历史、地理、语文等多个角度来解读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到西汉二十四节气便已完备了。几千年来对推动我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十四节气是表示季节变迁的 24 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对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 15 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也就是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 24 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共 24 节气。二十四节气又分为 12 个中气和 12 个节气,一一相间。上半年的节气在6 日,中气在 21 日,下半年的节气在 8 日,中气在 23 日,二者前后不差 1-2 日。

 在二十四节气漫长的历史中,每一个节气对应的诗歌都不少。比如杜牧《清明》、陆游《时雨》、白居易的《早秋曲江感怀》、杜甫《月夜忆舍弟》、孟郊《苦寒吟》等。古诗里的节气描述还藏着很多秘密,大家一定要去读一读啊。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24 节气只是其中一项内容,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也该骄傲地用实际行动将它们传承下去。

 最后送上二十四节气歌,祝大家健康快乐!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关于传统文化的国旗下讲话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传统文化。

 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传统文化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犹如九曲黄河,天际长江持久深远地影响着我们的观念。作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青年,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传统文化,我想,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来说。

 慎思之要求我们透过表象来认识传统文化的真实。传统文化不仅仅是琅琅书声里的唐诗宋词,更是前辈智慧的精华;不仅仅是兰指轻抬中的京剧昆曲,更是民族精神的凝聚;不仅仅是绣闼雕甍间的传统建筑,更竖家发展的根基。从狭义的角度说,传统文化仅仅指由古到今的各种艺术形式、思想集萃、民族节日等等,但从更广泛的角度说,传统文化更应包含诞生于过去、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将对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明辨之要求我们透过本质来认识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接洽着历史与未来。中华文明积淀在传统文化中,经过时光的洗涤显得越发光亮。我们当从仁义礼智和修齐治平中升华出为人处事的原则,我们当从儒家经典和宋明理学中感悟出治理社会的良方,我们当从张骞出使西域和郑和下西洋中体察出对外交往的智慧,我们当从指南针和造纸术中学习到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交汇着华夏与世界。从民族诞生伊始,传统文化就随之应运而生,自此,传统文化贯穿于整个历史,见证着民族发展的艰辛历程,记录着国家繁荣的成长脚步。所有在历史进步和社会变迁过程中产生的思想精粹亦或是艺术形式便长久地留存在传统文化中,经受时光的甄别和筛选后呈现在我们眼前。因此,传统文化带有民族的印痕,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任何国家或民族的鲜明特征。

 笃行之要求我们做到知行合一,这是于慎思后的察悟,是于明辨后的体证。知易行难,一方面,我们应当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当今社会发展的部分应予以保留和发扬,而对于传统文化中阻滞社会运行的部分应予以改造和剔除。另一方面,我们应当使传统文化走出国门,世界各国的中国年,全球各地的孔子学院就是很好的例证。在全球化的今天,发挥传统文化的魅力,将有助于使世界更好地解读

 中国,也更将有助于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向世界展示我们丰富多彩的面貌。

 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要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由是,才会有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文化的兼容与并蓄,才能让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好地发展与进步。谢谢大家。

 关于传统文化的国旗下讲话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昨天我们刚刚在金桂的飘香中、金色的阳光里度过了一个传统的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进行登高、赏菊、插茱萸等活动,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等。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

 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自此,重阳节又多了一层新的含意。这个以弘扬孝道为主旋律的节日,也成了我们继承传统

 优秀文化、弘扬孝道精神的爱心加油站。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以重阳节为契机,进一步丰富孝文化的,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魅力,推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也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远的不说,翻开中国的近现代史,我们就能看那些传承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者的清晰的足迹。

 辜鸿铭,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10 岁时开始到英国、德国等国家学习,14 年的留学生活,让他成为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 9 种语言,获 13 个博士学位的大家,年近 30 的时候,被中国文化吸引,投身祖国的怀抱,精研国学。晚清以来,中国形象被严重扭曲。学贯中西、特立独行的清末怪杰辜鸿铭,于 1915 年出版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此书一出,轰动西方,后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作者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

 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博大、纯朴、深沉、灵敏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中国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广泛阅读历史、哲学典籍。早年,他留学日本、欧洲、美国等国家长达十三年,精通 22 种语言,了解西方文化,但从国外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

 学问深不可测,独步成绝学。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1919 年,吴宓在哈佛刚刚认识陈寅恪时,就宣称: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日本史学权威白鸟库吉亦称陈寅恪为中国最博学的人。1938 年白鸟库吉研究中亚史遇到疑难问题,向德、奥知名学者求助,未能解决,柏林大学乃推荐陈寅恪。他向寅恪请教后,才得到满意解答。前苏联考古学家发掘一突厥文碑石,无人能辨识,请教陈寅恪后,终于得到准确破译。

 最重要的是,陈寅恪讲课,从不拾别人牙慧。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

 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而,陈寅恪上课的教室,总是坐得满满的,一半是学生,一半是慕名而来的老师,就连朱自清、冯友兰、吴宓那样的名教授也一堂不漏地听他上课,人称他是教授中的教授。

 他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早在 1939 年春,英国牛津大学就聘请陈寅恪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这是一种极高的荣誉。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不仅仅是这两位,王国维、吴宓、鲁迅、钱钟书、季羡林等等,这些大家都曾留学国外,但都为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做出杰出的贡献,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吴宓《中国文学史大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钱钟书《管锥篇》、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有节日文化、文学文化,还有思想、建筑、戏曲文化等等。

 梁启超先生早就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同学们,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大。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担负起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使命,刻苦学习,顽强拼搏,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一份力,尽一份责!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关于传统文化的国旗下讲话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20xx 年 1 月 2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文件要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

 我们要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体现自身文化特色,彰显华夏文明悠久厚重的历史,自觉抵制过洋节,过好中国传统节日,守护我们的民族传统,保持我们的文化基因,这是每一个华夏子孙对民族、对传统、对文化的尊重。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只有拥有深厚文化自信的民族才有长久屹立的精神支撑,才能够拥有复兴之魂。只要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重视起来,行动起来,民族文化就能传承下去,就能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更大的力量,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才能步步高升。

 在此,我们向大家发出如下倡议:

 1、从我做起,告别不文明行为,师生在校内不组织平安夜、圣诞节活动、不参加社会上有关平安夜、圣诞节的活动,不参与非法宗教活动,自觉抵制师生、学生之间互赠各种礼物等行为。

 2、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些传统节日承载着我们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资源,我们要过好自己的节日,向我们身边的朋友及亲人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优秀民族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承者。

 同学们,期末考试正向我们悄悄走来,希望全体同学能做到踏踏实实,心无旁骛,战严寒、磨意志、积极备考,冲刺期末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崭新的 20xx 年。

相关热词搜索:中华 国旗 传统文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