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改革创新,推动科学发展
发布时间:2020-11-08 来源: 演讲稿 点击:
坚持改革创新
推动科学发展 为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 在中国共产党江苏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范明 2008 年 11 月 28 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全党、全国上下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时期,在学校事业取得新成就、发展处于新阶段的关键时刻,我们隆重召开中国共产党江苏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大会的主题是: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为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共江苏大学第一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五年来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 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及镇江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党委紧紧围绕首次党代会描绘的宏伟蓝图和“十一五”发展规划确立的奋斗目标,坚持以共同的目标感召人,以发展的成就鼓舞人,以和谐的精神凝聚人,审时度势抓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融合优势逐步凸显,办学特色日益鲜明,内涵建设成效显著,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升。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固本强基,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党委以加强党的治校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学校党委把握方向,总揽全局,科学引领事业发展,各级党组织基础稳固,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党建工作科学、规范,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组织保证。
——加强班子建设,引领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坚持理论武装,着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党委集中精力把方向、统全局、谋发展、促和谐,积极支持校行政依法行使职权。科学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办学定位,理清发展思路,确立了“提升内涵、强化特色”的发展主题和“教学质量优先、拔尖人才优先、强势学科优先、自主创新优先”的办学理念。五年来,校党委不断优化发展思路,提高引领发展能力,团结合作,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廉洁自律,成为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领导核心。
——完善选用机制,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坚持民主、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规范干部选拔任用程序,积极推行公开选拔、竞聘上岗、民主推荐、考察预告、任前公示、常委票决等制度,形成比较完善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实施试用期制、任期制、交流轮岗制、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教育培训学分制,加大干部教育管理力度。顺利完成两轮处级干部换
届聘任工作。学校现任处级领导干部平均年龄 45 岁,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占 60%,具有高级职称的占 83%,形成一支群众信任、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较好适应事业发展要求的干部队伍。
——实施强基工程,基层组织建设成效显著。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受到中央和省委巡视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学校党委荣获镇江市“先进性教育活动先进集体”称号。贯彻落实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科学设置基层党组织,学校党委下设 2 个党工委、21个党委、10 个党总支和 3 个直属党支部,共有 328 个基层党支部。创新党员教育管理形式,以党校为主阵地,不断完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校党校荣获江苏省“红旗基层党校”称号。积极慎重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共发展党员 7691 名,全校现有党员 6580 名。巩固江苏省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成果,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考核和党支部目标管理工作,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度不断提高,学校党委连续两次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坚持多策并举,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着力构建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体制机制,加强廉政教育,重视制度建设,规范运行机制,落实廉政责任,强化监督检查,初步形成符合高校特点的惩防体系。深入开展反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积极开展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廉政文化示范点”。建立健全党委常委联系民主党派和党外代表人士、校领导联系学院、校领导接待日等制度,领导班子成员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发展难题。“争创满意机关”活动形成制度,机关部门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把握正确导向,宣传思政工作扎实有效。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外塑形象、内聚人心,全方位展示学校事业发展新成就、新进展,扩大学校影响,营造育人氛围,优化发展环境。扎实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学校连续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称号,并被表彰为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高度重视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牵头负责、学院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根据“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需要”的原则,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学校荣获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切实加强领导,统战群团及离退休工作积极有为。主动关心民主党派的思想、组织建设,支持他们按照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为学校改革发展建言献策。积极支持工会履行职能,充分发挥共青团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支持和引导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认真落实离退休老同志待遇,支持和鼓励老同志为学校改革发展贡献力量。学校被授予江苏省“高校统战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连续获得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全国先进单位。
(二)坚持科学发展,办学实力显著增强 党委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根本,牢牢抓住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这个关键,突出教学、科研的中心地位和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努力在思路上求创新,在改革上求突破,在工作上求实效,学校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体制机制不断优化。积极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理顺关系、提高效能”的
原则,科学调整机构;按照“重心下移、增强活力”的要求,逐步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理顺独立学院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 7 个文件,着力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积极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修订岗位津贴标准、本科教学编制核算办法、科研业绩评价标准与奖励办法。积极推进资产分类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校办科技企业规范化建设工作,逐步提高房产、设备等资源的利用效能。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学校被评为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优秀学校”。近 5 年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相继取得突破。省品牌、特色专业由 13 个增加到 20 个;省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群由 42 个增加到 64 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由 1 个增加到 7 个;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由 22 项增加到 40 项,并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2 项;新增省精品教材及立项建设精品教材15 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27 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等各类大赛获奖等次和数量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由 53.84%提高到 87.26%,学士学位授予率由81.04%上升到 88.06%。
——学科建设成效显著。“流体机械及工程”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评估验收,“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获批国家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获批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近 5年来,学科互补、交叉融合优势逐步显现,省级重点学科领域由工学拓展到管理学和医学,实现了医学门类博士点和哲学、教育学门类硕士点的突破。新增江苏省重点学科 7 个,其中3 个被列为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4 个学科获批江苏省首批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新增博士后流动站 1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8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40 个,获批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授予权。各类研究生由 2003 年的 2500 余人增加到 6300 余人,并面向海外和港澳台招收研究生。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江苏省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评议合格率 100%,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14 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40 篇,体现研究生培养质量最高水平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连续三年榜上有名。
——科研实力不断攀升。2007 年 1 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 年 1 项科研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近 5 年来,科研经费总量 6.9 亿元,其中纵向经费 1.8 亿元。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863”重点项目等多个高层次项目,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44 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6 项。共获部省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 93 项,三大检索收录论文 1098 篇。专利申请与授权总数分别为 725 件和 228 件。新建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7 个,“江苏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基地”获批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入选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2 个。江苏大学出版社获批成立。《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成为 EI 收录源期刊,并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期刊;《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入选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高校教育管理》进入中国人文社科来源期刊库。
——师资力量明显增强。近 5 年来,引进各类人才 354 名,其中正高职称 31 名,具有
博士学位的 139 名;选送 216 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目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 778人,具有博、硕士学位的分别为 370 人和 994 人,高级职称人数比 2003 年增长 36%,博、硕士学位人数比 2003 年增长 54%。4 人入选“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3 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1 人再次当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在江苏省“333 工程”培养人选遴选中,1 人入选中青年首席科学家,8 人入选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1 人受到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资助。在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人选遴选中,10 人入选学术带头人。2 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 人被评为“江苏省教学名师”,2 人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6 年学校荣获“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称号。
——学生教育管理卓有成效。认真贯彻中央 16 号文件精神,全面实施省委“六大工程”,积极探索学生教育管理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困难学生帮扶工作,精心构筑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近 5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先进集体”、首批“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在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以总分第六的优异成绩再捧“优胜杯”。2 位学生荣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江苏省十佳青年学生”连续五届榜上有名。大学生男子排球队获首届全国大学生排球超级联赛冠军;大学生女子足球队获全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冠军,代表国家参加“世界大学生室内五人制足球锦标赛”并获得季军。
——开放办学有效推进。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先后与 30 余所境外大学签订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学者互访协议。积极开展博士、硕士、本科等不同层次的留学生教育,留学生规模近 200 人,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积极主办、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积极与国内知名高校联合培养高水平师资,开展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主动融入创新主体,建立产学研联合体 150 家,与镇江市政府共建省级大学科技园。通过军工保密资格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认证三大认证,科研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成立校友会、教育发展基金会,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办学条件全面改善。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现代化、生态化、数字化校园建设取得新成效,新校区建设基本完成。近 5 年来,各类建筑面积增加 52 万余平方米,达到 140 余万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增加近 70 万平方米,达到 130 余万平方米;新老校区连为一体,九大学科共融一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4.26 亿元,比 2003 年增长了134%。共获部省共建实验室项目 23 个。每年投入 800 万元添置图书馆馆藏资源,投资近 1.6亿元、建筑面积 4.3 万平方米的新图书馆即将落成。成功组建银团,积极筹措资金,保障学校财务正常运转。积极推进附属医院基本现代化建设,建筑面积 4.9 万平方米的新外科大楼正式投入使用,新门诊、急诊大楼正在加快建设,重点专科建设和科研水平明显提高,为临床教学提供了有效支撑,为地方医疗服务事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三)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校园建设稳步推进 党委紧紧抓住“发展依靠谁、发展为了谁”这个关键,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努力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以发展的成果巩固和谐局面。
——大力繁荣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征、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江大精神”大讨论,积极培育浓厚、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成功举办李岚清“音乐·艺术·人生”讲座等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推进“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工程”,先后有 8 人分获全国“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校师生自觉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救灾捐款超过 200 万元,附属医院及时派出救护车奔赴灾区运送伤员,并圆满完成 42 名灾区伤员救治任务,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建立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事关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大事项,事关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认真做好调研、论证工作,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健全教(职)代会制度,设立教(职)代会执委会,不断推进二级教(职)代会建设,充分发挥教(职)代会在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与党外人士的联系和沟通,主动征求意见,自觉接受监督。坚持和完善情况通报制度,稳步推进党务、校务公开,保障教职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切实维护师生利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认真落实相关政策,兑现在职人员地方岗位补贴和离退休人员地方生活补贴。提高岗位津贴标准,上调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教职工收入逐年增长。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帮助部分青年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设立“教职工大病医疗互助基金”和“大学生慈善救助基金会”,关心困难师生生活。不断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各类资助款项总额达 1.36 亿元,真正做到没有一个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为应对市场物价上涨,发放大学生生活补贴 316 万元,启用调节基金 432 万元稳定伙食价格,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努力创建平安校园,有效维护安全稳定。把维护安全稳定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按照“抓基层、打基础、重治本”的思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完善机制,畅通信息渠道,加强重点部位和网络信息管控,认真做好敏感时期、特殊时期的校园政治稳定和安全保卫工作。加大经费投入,坚持技防人防结合,加强校园治安和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逐步理顺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及时化解矛盾。完善突发事件处置预案,不断增强工作预见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高层次领军人物和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偏少;重大科研项目和原创性、标志性成果不多;资源优化配置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还存在不平衡现象。对于上述问题与不足,我们将予以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总的来说,过去的五年是抢抓机遇、负重奋进,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是学科渗透、文化交融,合并办学优势不断凸显的五年;是内涵提升、重点突破,学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是以人为本、凝心聚力,和谐校园建设稳步推进的五年;是改革创新、固本强基,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的五年。
各位代表,五年来所有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及镇江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学校历任领导和离退休教职工打下的坚实基础,离不开全校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
的鼎力相助。在此,我谨代表校党委、校行政,向为学校改革发展做出贡献的广大党员和全校师生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江苏大学发展的领导、同志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总结五年来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成功实践,我们有以下六点深刻体会: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维护班子团结,党政密切配合,上下保持一致,形成整体合力,这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第二,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加快建设,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这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思想解放引领发展,以务实精神推进工作,以创新举措破解难题,以发展成就凝聚人心,这是学校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四,坚持提升内涵、强化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融入创新主体,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这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五,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尊重教职工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切实维护教职工切身利益,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第六,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以上六点是全校师生多年来不懈探索和努力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今后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快,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不断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十分活跃,为高等教育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大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优先发展教育”凸显教育事业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明确了新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指明了高校改革发展方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序幕,为我校彰显“工中有农,以工支农”的办学特色提供了广阔舞台。江苏省全面落实科教优先方针,全力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实现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根本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既赋予江苏高校新的内涵、新的使命,也为江苏高校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改革开放以来,让子女上大学、上好大学已成为人民群众最大的愿望。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提升内涵、强化特色”已经成为全校师生的统一意志和共同实践。经过几年的努力,体现学校办学实力的关键性指标连连突破,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可以说,学校事业发展正站在新的起点,处于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在面临难得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学校事业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和困难。随着国家对“985”和“211”高校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向高水平大学聚
集的趋势更为明显,各高校对高水平师资、优质生源、重大科研项目等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将日趋激烈。反观自身,学校内部思想解放的深度、改革创新的力度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要求;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的理念还没有完全根植于干部和教职员工的思想之中;办学经费紧张依然是制约学校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少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何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各位代表、同志们,认清挑战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挑战,正视困难是为了更好地战胜困难。全校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一定要不断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争先意识,进一步认清形势,振奋精神,抓住发展机遇,直面严峻挑战,坚持改革创新,全力破解难题,不断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奋斗目标 总体目标是:工科特色更加鲜明,若干学科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多学科协调发展,努力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 70 位左右。
具体目标是:
——稳定本科生规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不断优化继续教育。进一步完善本科专业结构,专业数控制在 80 个左右。在校生规模 40000 人左右,其中全日制本科生 30000 人(含独立学院),研究生 8000~10000 人,留学生达到 800~1000 人。
——新增国家教学成果奖 2~3 项,国家特色专业 2~3 个,国家精品课程 2~3 门,国家优秀教材 3~5 部,国家教学名师 1~2 人;省级教学成果奖 10~12 项,省级品牌特色专业 8~10 个,省级精品课程 10~12 门,省级精品教材 8~10 部。建成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3 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地 2~3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0~12 个。
——新增 2~3 个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实现零的突破,建成 2~3 个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学科,10 个左右在国内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学科。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 2~3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8~10 个、硕士点 20 个、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3 篇。积极争取创建江苏大学研究生院。
——科研总经费达到 12 亿元,其中纵向经费 4 亿元,国家级项目经费比例达 50%以上;力争“97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项目不断取得新突破,省、部级科技一等奖 10~15 项,国家级科技奖 3~5 项;授权发明专利 400~500 项、国际专利 3~5 项,成功转化专利成果 120~150 项;三大索引收录论文 2500 篇左右,其中 SCI 收录论文 1500篇左右,力争在《科学》、《自然》上发表论文;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新增 2~3 个部、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力争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专任教师总数达到 2500 人。教师学历、学缘结构进一步改善,高级职称比例达到50%以上,其中教授比例达到 2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 40%左右。博士点学科中,45 岁以下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 90%。在外校完成学历(学位)教育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 60%,其中具备在国际学术前沿领域进行交流、合作与竞争能力,有国(境)外学习、进修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 20%以上。人才引进总量达到 350 人,其中教授 30 人左右,博士 280 人左右。院士、长江学者培养和引进实现零的突破,新增国家教学名师 1~2人,“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4~6 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2~
4 人,力争更多的教师进入江苏省“333 工程”、“青蓝工程”等各类人才工程。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师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更加提高,党的组织基础更加稳固,联系师生更加密切,校园更加稳定和谐,党内制度更加健全,惩防腐败体系更加完善,党建工作水平位居全国高校先进行列。
(三)主要任务 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逼人,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我们只有抢抓机遇,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思想解放,努力从传统发展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以往成绩经验模式的局限中解放出来,从过时条条框框的阻碍中解放出来,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师生员工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破除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才能有效破解发展中的种种难题。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真正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际工作,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紧扣发展主题、提升办学实力上来,落实到推进管理创新、提升办学效益上来,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校园和谐上来。
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紧扣“提升内涵,强化特色”发展主题,坚持“教学质量优先、拔尖人才优先、强势学科优先、自主创新优先”办学理念,大力推进“国字头”品牌建设工程、管理创新工程、和谐校园建设工程和党的建设工程,团结和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为把江苏大学早日建成工科特色更加鲜明,若干学科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今后五年,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工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重中之重”、教学质量是“核心竞争力”、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 的教育理念。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创新管理体制,努力创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坚持质量优先,稳定办学规模,继续推进“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工程”,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坚持内涵发展,大力加强精品教材、精品课程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全力打造本科教学新高地;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分类指导,实施“优才优育计划”、“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着力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教育创新,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学研究,全面提升教学过程信息化程度,为创建本科教学质量名校奠定坚实基础。
2.切实加强创新团队和平台建设,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能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鼓励做“大科技”,出“大成果”,在争取国家级重大项目和重大成果上有新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狠抓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领军人才培育,加快理化分析测试中心等共享平台和高水平科技支撑平台建设,继续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大力培植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保障我校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新提升;构建科技大集群和产学研战略联盟,引领创新要素积聚,推进科技成果及产学研合作取得新突破;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加大扶持力度,培育特色研究方向,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增强国际科技合作参与意识,创造与国际顶尖学者沟通、交流的机会,拓宽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的新渠道;切实加强管理
创新,构建科技管理与服务新体系,把科技工作组织协调和科学管理水平推向新高度。
3.围绕重点学科打造特色,推动学科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力推进国家、省、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进一步凸显现有国家重点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倾力打造机械动力工程、大农业工程两大学科群。加强基础学科、支撑学科、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注重理、工、农、医之间的学科融合,不断促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形成,提升学科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交叉渗透,具有较强内生力和拓展力的学科体系。进一步健全研究生导师资格准入、遴选、培训、考核等制度,努力建设一支具有“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的导师队伍。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和创新人才选拔机制改革,努力提高生源质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大力进行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培养质量;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继续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努力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力争建成“江苏省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
4.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牢固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为目标,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制定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进一步加大杰出人才、领军人物培养和引进力度。继续实施“拔尖人才”、“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强化指导与监督检查。积极探索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重点学科、科技创新平台和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围绕重大项目凝聚学术队伍的建设模式,培育一支层次较高、结构优化、善于协作、充满活力的创新队伍。继续实施“特聘教授制度”,加大高水平团队整体引进力度,汇聚一批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科技奖获得者在内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加快创新和竞争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精锐团队建设步伐。大力选派青年教师赴国内外名校访问研究、进修培训,进一步提高具有博士学位和国外学习交流经历的教师比例,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锐意进取、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5.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坚持依法治校,制定《江苏大学章程》,切实把“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继承、完善、创新”的思路,梳理、完善管理制度,科学设计管理架构,明确管理权责,严格按章办事,提高执行能力。进一步深化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管理重心下移,逐步建立和完善工作动力激发和压力传递机制,增强学院办学活力和发展能力。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目标明确、措施配套、分类指导、评价科学的人才培养、引进考核机制;科学设置岗位,积极推进全员岗位聘任制;坚持按劳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逐步形成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倾斜和有利于团队建设的激励机制。研究制定资源合理配置、有偿使用和效益评估办法,不断提高资产利用效能;打破学科、专业、院系、实验室之间的壁垒,实现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加强审计和监督,安全高效地使用资金;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拓展服务领域,增强经营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增强节约意识,健全节约机制,减少行政支出,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进一步深化附属医院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大力加强内涵建设,着力提升专科水平,全面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优化人员结构,改革运行机制,办好京江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加强出版社建设,进一步做好后勤服务、科技产业、
附属学校、职工医院等方面的工作。
6.切实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展学校事业发展空间。拓宽对外合作渠道,搭建社会服务平台,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多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开放办学。与国际知名大学开展长期稳定的实质性合作,跟踪并汲取先进经验。设立国际交流与合作基金,鼓励教师赴海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积极举办有特色、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增强教师国际交流和合作能力,不断提高学校知名度、影响力。积极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和对外汉语培训。重视提高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程度,积极探索与海外高校联合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形式与渠道,鼓励各学科招收外国留学生。加强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大力拓展横向合作领域。加强校友会和基金会工作,积极筹备成立江苏大学董事会,增进海内外校友联络,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7.推动校园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学校文化软实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宏伟目标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秉承“博学、求是、明德”校训,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总结、凝炼兼具大学共性和学校个性,得到师生员工广泛认同的江大精神,丰富高水平大学内涵。深入推进“师德建设工程”,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道德。切实加强学风建设,认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自律意识,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独立人格,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建设好校园文化设施和阵地,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管理,充分发挥人文景观和文化设施的育人载体作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提高文化活动品位,打造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着力营造“风气正、关系顺、人心齐、思路清、工作实”的良好氛围。
8.着力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制定并实施和谐校园建设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强校富民,确保教职员工收入逐年提高,不断改善教职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畅通民主渠道,增加工作透明度,鼓励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断增强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充分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发展人的价值取向,努力形成干群关系紧密、师生关系融洽、同事关系和睦的人际关系。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做好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做细做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积极的心理干预和正面引导。切实加强领导,努力做好统战、群众团体、离退休工作和“关工委”工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的建言献策作用和群众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按照上级文件规定,认真落实离退休老同志待遇,继续发挥老同志在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大力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牢固确立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认真落实校园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加强校园治安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增强危机应对处置能力,认真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努力建设安定有序、环境优美、充满活力的和谐校园。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关键在党。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扎实的举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以更高的领导水平、更强的战斗能力、更好的精神状态,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员工顺利完成本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
1.强化理论武装,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加强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建设,采用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分层次指导、分专题学习、分步骤推进理论武装工作,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建设学习型干部队伍。按照中央部署,结合学校实际,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针对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实际和关注的热点问题,统筹安排全校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切实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把理论学习成果真正转化为谋划全局的正确思路,转化为引领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转化为建设和谐校园的精神动力。
2.围绕提高素质,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真正做到上者服众,下者服气,干部顺心,群众满意;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力度,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干部境外学习,拓宽国际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考核领导班子和干部,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强化目标管理,注重量化考核;探索干部问责和追究机制,建设一支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能上能下、能管能教、无私奉献的干部队伍,努力塑造各级干部的良好形象。积极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后备干部队伍。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力度。积极做好新形势下的老干部工作。
3.推进强基工程,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要求,深入推进“强基工程”。按照有利于党组织发挥作用、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依托学科、团队设置党组织的有效方式,不断优化组织设置,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典型引导和示范激励作用,大力开展最佳党日活动、优秀共产党员评选和表彰活动,增强党组织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进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加强和改进在优秀大学生、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中发展党员工作。
4.完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按照常委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要求,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充分发挥党委全委会作用,积极探索党代会闭会期间党代表作用发挥的途径和形式。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扩大党内民主,增强党员的使命感和归属感。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保障党员、群众知情权。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拓宽党员服务师生的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师生的工作体系,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5.坚持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
落实、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支持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依纪依法开展工作,形成反腐倡廉的强大合力。按照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2008-2012 年工作规划》和省委的部署和要求,把握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六个方面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逐步完善符合高校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加强校院机关管理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争创满意机关活动”,不断增强机关工作人员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切实改进机关作风,密切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和师生员工的联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6.更加注重实效,切实加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宣传导向,在全校形成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塑造学校良好形象。积极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途径,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耐心细致地做好释疑解惑工作。大力加强干部教师和后勤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鼓励、引导教职工关心、支持、参与学校改革和发展,形成共谋发展的思想基础。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继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社团、进公寓工作,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顾过去,我们为所取得的成绩倍感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对所确定的目标信心百倍。成绩鼓舞人心,目标凝聚力量,责任催人奋进。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发扬江大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为将学校发展宏伟蓝图早日变为美好现实而努力奋斗!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