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必要性
发布时间:2020-10-26 来源: 演讲稿 点击:
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必要性
论文导读:某一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出发点而构建起来的思想理论体系。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不是也不可能要求全体大众全面掌握作为知识系统而存在的思想理论体系,而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使绝大多数普通民众认同和接受贯穿于其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使绝大多数普通民众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与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相契合。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
[1](p5)
某一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出发点而构建起来的思想理论体系。这种思想理论体系,是社会知识精英创造性的劳动成果,是一种具有精英性特点知识系统,贯穿于其中的则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不是也不可能要求全体大众全面掌握作为知识系统而存在的思想理论体系,而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使绝大多数普通民众认同和接受贯穿于其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使绝大多数普通民众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与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相契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当代的主流意识形态,推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使全体人民认同和接受贯穿于其中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并自觉以其作为行为指南,是一项意义重大、
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推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是强化我国人民民主政权合法性的需要 用现代政治学术语来说,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对巩固政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一个政权取得政治合法性的层面上。政权的政治“合法性”指的是政治上有效统治的必要基础,是民众对一个政权的自愿认同、服从和拥护,其内涵包括政治统治能否以及怎样以社会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方式运行,它包括政治统治的有效性的范围、基础、来源。论文发表。政治合法性的实质就是争取民心的问题,这可以用物质经济手段来达到,但只有民众真正内心的认同与拥戴,才是真正的“合法”。因而,巩固政权,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这一手段不可缺少。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国家掌握的传播媒体、舆论工具等广泛宣传符合执政阶级需要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之得到尽可能多的人的认同。这样,执政者关于自己的决策、举措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的解释就会更容易地得到人民的支持与理解。从而建立起“合法性”权威,巩固了国家政权。关于这一点,中外历史充分地给予了佐证。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学推上了封建主流意识形态的宝座,加速其大众化的范围与基础。这种意识形态用“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引出“君权神授”说,由此来说明君权的合法性;用构筑在宗法关系基础上的“尽忠尽孝”的人生观,来要求人民克己安分,遵守秩序,安于现状;用“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引导人民自觉维护统治秩序,为统治阶级效力。
[2](p22)
在
中世纪的西方,也盛行类似于“天命论”的“君权神授论”,它曾经为罗马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统治提供了合法性的基础。
在我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合法性已经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确立起来,但由于其他非主流意识的干扰,它们从各种不同角度抨击主流意识形态,企图撼动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达到使人民民主政权出现合法性危机的目的。例如,二战后不久,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就制定了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方针,一直到冷战结束,西方资本主义仍在努力进行这场“无硝烟的战争”。而社会主义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它的大众化坚决抵制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从而强化了人民民主政权的合法性。
二、推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是增强民族凝聚力、营造和谐社会环境的需要 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能够发挥其凝聚作用,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凝聚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可以明确目标。其二,可以阐明利益。其三,指出途径,唤取自信。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因其凝聚作用而形成的强大精神力量,对维护战争与和平年代的社会稳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已经证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初期分析中日两国力量对比曾经深刻指出:“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3](p469)
在和平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带来了全社会的繁荣。中国自改革开放
以来,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 20.94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10.7%;经济增长连续四年达到或略高于 10%,没有出现明显通货膨胀。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果,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文化、体育事业进一步繁荣。”
[4]
另外,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有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既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前提又是一个国家稳定的结果。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普遍性格,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论文发表。论文发表。这不仅缩小了民族内部的差异,缓解了民族内部的矛盾,而且为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三、推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是坚持创新、增强公共管理意识、培育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 首先,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过程推动了各种形式的创新。人民群众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信念指导下进行生产实践活动,同时又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创造新的理论。理论作为社会意识的产物,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理论来自实践,反映现实,社会实践发展变化了,相应的社会理论也要随之变化。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过程推动了理论创新,而理论创新是整个创新思想的核心,是其他一切创新的基础。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只有突破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实现理论创新,我们才能在新的理论的指导下,实现其他方面的创新。理论的创新带了思想的活力,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
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党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社会充满活力的源泉。不断推动各种形式的创新,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其次,主流意识形式态大众化使人民群众树立了参与、互助、合作、服务的公共管理意识。激发群众的创造力,需要摆脱传统政府管理理念的束缚,真正树立公共管理理念。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使人民群众对公共管理的重要目的,即,努力维护、有效增进、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给予理解和支持,积极树立参与、互助、合作、服务的公共管理意识,并加入公共管理队伍之中。
再次,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有助于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平等、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从哲学上说,道德属于伦理范畴,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是以其一定的哲学为基础,以一定价值观为核心,以一定的话语系统表达出来的思想信念,规范了善与恶、荣与辱、是与非、美与丑、真与伪等判断和评价人们各种行为的标准,其大众化必然有助于形成一个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又是巩固政权、保持社会稳定、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基础。中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必须有一个团结协作的氛围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发展和进步,一切社会活力的创造,都是在这个重要基础
上进行的。由此可见,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不仅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即“共建共享”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1]转引自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2]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3]《论持久战》,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4]2007 年《政府工作报告》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