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问题政治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2 来源: 演讲稿 点击:

 民生问题政治论文

  民生问题自古以来就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直至今日民生问题也尤为重要,它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一些,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篇一

 浅谈民生问题

 (河北大学 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306-02

 摘要:民生问题自古以来就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直至今日民生问题也尤为重要,它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人民生活水平幸福程度息息相关。民生问题解决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稳定、政党的执政地位、人民群众的权利与义务是否得到充分满足与发挥等问题。所以我国政府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民生问题,这是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民生;现状;解决途径

 一、民生问题存在的历史渊源

 民生问题从古至今一直贯穿于人类生活之中。"民生"二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曾一度占有统治地位思想的儒家学派中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充分说明了中国自古以来

 就将"民生"与"国宁"联系在一起,但是回顾我们的历史,不难发现民生问题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却很少得到真正的重视。古代的专制制度仍然以"君为贵,民为轻"的思想统治着人民群众,导致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停滞不前、政权更替。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三民主义",他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孙中山先生又根据当时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民生建设措施,认为只有"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民生问题才能真正落实。可见,孙中山的民生思想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只可惜,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导致孙中山的"关注民生"的思想落空。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民生问题才引起中国共产党的注意,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等加之当时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力的束缚,民生问题的解决成效不大,与之前预期的效果反差甚大,并未像预期方向发展,以至于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都未能摆脱共同贫困的困境,人们的生活水平仍然很低下。到 1978 年 12 月 18 日至 22 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邓小平在这次会议前曾发表过一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其中提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民主是解决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民生问题一直受到普遍的关注,在 1992 年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讲话时,强调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

 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此,"三个有利于"成为了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

 二、我国社会民生问题的现状

 2007 年 10 月 15 至 21 日召开的十七大强调我国要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我党始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贯奉行"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执政理念。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深入收入分配制度;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改善民生的措施,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对比于我国 GDP 年年大增而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言;对比于由于收入分配不公而形成的贫富差距而言,我国的民生状况并不是很乐观。

 民生问题的凸显不仅反映社会的经济状况,而且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等问题。我国的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拥有较多财产和收入的人,自然就更有更大的权利。一些势力强大的社会群体就能通过违规的手段去追求更大的利益,造成明显的贫富不均局面。同时,全球化也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带来了难以控制的风险,比如金融危机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就业与收入。我国的经济指标的增长与发展,并不能说明我国的民生问题已经得到全面解决。

 民生问题的凸显,有我国政治层面改革体制整体滞后的政治原因。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最快,社会发展相对缓慢,政治发展明显滞后。这种发

 展本身就不合理、失衡的状态,怎会使民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体制、制度、机制等方面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只能越积越深,最终以民生问题的形式凸显出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与发展,广大社会成员公共需求呈全面快速增长趋势。社会成员对国家社会的依赖感加大,而国家的一些政策措施没能更好制定和落实,导致相当多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均以不同程度与公共服短缺想象有关系。

 民生问题的凸显,很大程度上与一些社会官员腐败有关。比如管理不善,浪费、为一己私利贪污腐败、钱权交易等一些破坏社会正常发展,影响社会官员在人民心中的良好形象,很有可能引发整个社会利益结构的失衡,弱势群体增多,他们无法公平享受国家经济发展后的实惠,这也是造成民生问题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我国仍然存在着受教育的机会不公平、义务教育的福利性保障不够、财政性教育经费不够等问题;从就业角度看,大量村民进城务工,农村人员进入城市流动量较大等问题出现,就业形势严峻,如果就业问题解决不好,民生问题也就会受到影响;从收入分配角度看,尽管多数城乡居民收入上涨,但是收入分配体制还是没有完全到位。先富起来的群体有些事具有社会责任的,但有些却不是,所以我认为收入分配中的第三次分配还是需要一些时间调整;从社会保障制度来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们不应该把目光仅仅局限于当前,还要继续努力,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依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三、如何解决民生问题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民生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的持续过程,如果不顾实际一味提高效率,反而会适得其反。民生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彻底消失,要想解决民生问题离不开发展,更离不开科学、和谐、和平的发展。

 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所以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科学、和谐、和平发展,极大增加社会财富,准确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完善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真正做到五个统筹,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和长远利益,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解决民生问题,根本途径是深化体制改革。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与合法利益。着重解决好就业、分配、社会保障这三个与民生问题密不可分的问题,深化改革与加大投入相并举。比如就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保障的不平衡日益凸显。东部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大城市与中等城市、城市与农村间的不平衡。最近几年国考一直升温,出现千军万马同时过独木桥的现象,人们找工作更倾向于公务员、党政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人们的就业观钻到了牛角尖里,为了扭转这一现象,政府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服务机制;加大政府投入,鼓励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消除就业歧视等措施。又如医疗保险待遇不平衡问题。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价值理念发生偏移;农业人口所占比列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制度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社会的变迁等问题不断出现。我国政府也相应采取一些措施: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来源,;为农民工建立养老保障。

 解决民生问题,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工作人员的作风。政府工作人员要密切联系群众,亲身走进基层,深入群众生活、了解群众心声、倾听群众意见、关心群众疾苦、想,为人民群众所想、做,为人民群众所做,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工作人员要提高个人修养,提高思想境界、有关部门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岗位"阳光"反腐、加强监督,大力提高依法办事水平;发扬自我约束自我批评的工作作风。

 解决民生问题就要加强中央政府及省、市政府的监督检查工作,积极促进各项法规、政策、措施及时有效的落实。解决问题不能只是纸上谈兵,也不能光说不做,一定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落实到人民群众生活中。对于国家机关来说,检查是最好的有效方法之一。只有严格的检查,对事不对人的检查才能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各项爱民、富民的政策落实。缺少严格的检查工作,许多关于民生问题的工作就会遗漏或是被搁浅。

 要把解决民生问题列为考核各级政府和领导人员政绩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解决民生问题要做到有指标,有措施,有领导人负责,并且要在实行过程中定期检查,查进度、效果、责任。对有功绩者,应予以肯定;成绩优异者,应予以重任。对解决民生问题不负责者,教育后仍不改正者,应予以撤职或降职;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大损失者,应予以查处。奖罚分明,奖励对解决民生问题有重大贡献者,对于严重阻碍解决民生问题者要严惩不待。

 解决民生问题,要制定农民工逐步享受市民待遇的政策与法规。城乡、

 地区、贫富差距的出现促使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来遏制这种事态的发展。通过努力,现在已经有近亿农民工像城市居民一样,同工同酬、同享社保、居住条件改善,子女近地入学,带动农村人口过上小康生活,一部分人还可较快过上富裕生活。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 1 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刘天喜.解决民生问题需要政府转变三大观念.

 [3]王刚.民生问题与政府责任.

 [4]何力平.解决民生问题与发展民主政治相互促进.

 [5]董建萍.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生问题.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分享到微信好友或朋友圈来源:网友投稿

相关热词搜索:民生 政治论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