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旗差点成了“星条旗”?
发布时间:2020-10-16 来源: 演讲稿 点击:
中国国旗差点成了“星条旗”?
回 如果穿越回 1949 ,你会选中哪面旗帜?
中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这是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的常识。也正因为太熟悉了,所以往往不会去想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国旗的图案会是这样?谁设计的?从来都是这样吗?
其实,不要说五星红旗,就是“国旗”这个概念,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也是一个很年轻的新事物。古代中国有军旗、王旗,没有国旗,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国是天下之中,没有必要搞个形象来代表。
但随着晚清时期国门被列强打开,中国被迫加入了近代国际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搞一面可以标识国籍,代表国家整体的国旗就非常有必要了。
1889 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面国旗——大清的“黄龙旗”出现了,也称“ 黄底蓝龙戏红珠图”。黄天,青龙,红日,倒也颇具“中国特色”,就是太难画了……1912 年,随着大清的垮台,这面使用了 24 年的国旗走入了历史。
取代黄龙旗的是北洋政府的“五色旗”,用红、黄、蓝、白、黑分别表示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也有传统文化中“五行”的寓意。随着北洋政府在 1928 年的覆灭,五色旗被青天白日旗取代。
▲ 图案比较复杂,但意义一目了然
1931 年 11 月 19 日,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这个新生政权当然也有自己的国家和国徽,国歌就直接采用了《国际歌》。直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达成国共合作前,红军一直都是在这面旗帜下奋战的。
1949 年,经历了艰苦抗战和解放战争的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腐朽的国民党政府被打垮了,一个新政权,一个新国家将要建立,中国人需要有一个全新的形象来代表自己——这个新国家,要叫什么名字?用什么旗帜,什么徽章,唱什么歌?
1949 年 6 月 15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召开。
筹备会设立 6 个工作小组,其中第六小组的任务是研究草拟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等方案。组长
是马叙伦,副组长为叶剑英(后增加了沈雁冰),组员有张奚若、田汉、钱三强、李立三、廖承志等 14 人。
那么,国旗、国徽、国歌,就是这十几位代表关起门设计出来的吗?并非如此。
这十来位虽然都是顶尖人物,但这个形象设计可是要代表全体中国人的,最靠谱的办法,还是要发扬民主,依靠群众智慧。毕竟,这是个包含了政治、民族、文化、审美等诸多因素的技术活,闭门造车不可取。
7 月 15 日至 26 日,《人民日报》、《新民报》、《光明日报》等各大报纸相继刊登了第六小组发出的征集国旗、国徽和国歌的启事,列出了国家象征设计的原则,比如国旗国徽要反映中国特征、政权特征、以庄严简洁为主、图案以红色为主,国歌要反映新中国之远景、不宜过长等。
在第六小组的工作中,国号是最先解决的。
在政协筹备会上,有各种各样的国号提案——“ 中华人民民主国” 、“ 中华民主共和国” 、“ 民主主义人民国” 、“ 中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学苏联)、“ 中华联邦民主国” (学美国),还有干脆就叫“共和国”的。
▲ 这位“ 降将” 对新中国的标志设计贡献颇多
经过讨论,最后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人民民主国”这两个选项上。
到底叫什么好呢?这时候,两位党外人士起到了关键作用,一位是“降将”张治中,不久前他还是国民党政府派来谈判的首席代表,后来却因为对国民党失望而留在了北平,现在已经是人民政协的一员了。
张治中认为,“‘ 共和’ 这个词的本身就包含了‘ 民主’的意思,何必重复?不如就干脆叫‘ 中华人民共和国’ 。”
▲ 张奚若,无党派民主人士
清华大学教授,新中国第二任教育部部长
另一位无党派人士张奚若指出,民主一词来自希腊,原意与人民相同,“ 岂有‘ 人民’ 而不‘ 民主’ 的呢?,所以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 最恰当。”张奚若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同盟会会员,又是爱国民主运动和反对内战的中坚人物,说话是很有分量的。
两位民主人士的意见最终被采纳,在政协的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获得高票通过,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了正式国号。
国歌的选取略有曲折,因为最初的设想,是新谱一首歌曲。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共收到歌谱 632 件,歌词694 件,经过甄选,只有少数符合要求,但经乐队试奏后,均感觉不令人满意。
▲ 国歌的曲作者聂耳和词作者田汉(右)
看来,在短时间内新做一首歌曲是比较困难了。于是,经周恩来提议,众代表讨论,一致同意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代国歌。为什么是代国歌呢?因为最后的决议是这样写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 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这一“代”就是 55 年,中间还经历了受政治运动冲击多次删改歌词的风波,直到 2004 年第十届全国人大, 《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正式写入了宪法。
竞争最激烈,也最有意思的一项,还得说是国旗的设计。
旗帜的设计相对简单,门槛不高,一旦被选中,绝对是青史留名的光辉事迹,又是面向大众公开征集,所以一时间应者如云——上至元帅,下至黎民,都纷纷献上了自己的设计,甚至从遥远的美洲也寄来了 23 件应征稿。
一共收到了多少呢?稿件 1920 件,图案稿 2992 幅(一说 3012),相当于第六小组每人摊 187 幅。当然,
这只是第一阶段的“海选”,可想而知,其中大部分是不行的,经过复选,共有 38 件进入最后一轮评选。
这些方案五花八门,基本上也都满足要求——反映政权特征(五角星)、以红色为主,那些圆、条、杠、穗,就是用来表现“中国特征”的元素。
下面举一些例子来解读一下,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热情是多么高涨,但真要设计出一面大家都满意的旗帜又是多么难。
▲ 可能是受了中华苏维埃旗帜的影响
“复字第 26 号”,余卓生(生平不详)设计。其寓意为:红色——革命,黄色——中国人,嘉禾——农业,
锤斧——工业,五角星——党和解放军,五角——五亿人口。
▲的 未卜先知的 WIFI ?
“复字第 33 号”,作者陈多,寓意基本与上面一样,但有五颗星和四条线——五颗星代表中国五千年历史和五亿人,四条线则象征自由、平等、博爱、和平,合起来又代表了“五四”。
“复字第 15 号”,这个设计者可不得了——朱德!星象征党的领导和解放军,星的五角代表中国五千年文化和五亿人口,红色象征革命,蓝色象征天空。
与朱老总相似的方案还有两个,“复字第 18 号” (上)和“复字第 13 号”,作者为包起权和张仃、钟灵等,寓意都差不多,只是黄色代表肤色,白色象征光明。
“复第 28 号”,作者包起权。红色代表革命,黄色代表中国人(黄种人),锤和镰刀代表工农联盟,齿轮代表新民主主义政权,三颗星寓意不详——觉得,幸好最后也没选中,否则岂不是要叫“三星旗”?
▲ 客观的讲,这两个方案是比较美观大方的
“复字第 19 号”和“复字第 23 号”,作者为原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吴玉章,红色依然象征革命;黄色代表黄种人;五角星象征党和人民解放军。比较特别的是用嘉禾来代表农民,用“工”字来代表工人。
“复字第 20 号”和“复字第 9 号”,宽黄条一横一纵,寓意同上,造型与现今某些非洲国家国旗类似。
“复字第 11 号”(上)和“复字第 14 号”,同样是红白色的姐妹图案,白色象征光明。
还有三角形方案,“复字第 21 号”(艾青设计)和“复字第 22 号”(庞薰琹设计),三角形象征工农联盟。
还有两个让人感到疑惑的“十字”设计,作者萧淑芳。看上去就像北欧系的各种十字旗,莫非是想让中国人都信基督?
如果你这样想就错了,左半边其实是个“田”字,用来象征农民,一点也不洋。觉得,要是给左半边加个框,就不会引起误会了,但那样又不好看……
其余方案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总的来说,多数都不尽如人意。
左上角带方块的图案,与美国国旗相似。镰刀斧头式,与苏联国旗相似。红底白条式,与印尼国旗相似,华侨领袖陈嘉庚特别指出,白色在上,远看就象红旗下了半旗,不妥。
众多方案中,经筹备会投票表决,呼声最高的是“复字第 3 号”和“复字第 4 号”。
原因是形式简洁——“ 红色旗面三分之一处加黄色长条而以五角星位于左上角” ,“ 红色象征革命,五角星象征共产党领导的联合政权,黄色长条则可以代表中华民族发祥地的黄河。”
但是这个横条、横杠代表黄河,也有不同意见。陈嘉庚就表示了反对,他认为红旗上出现了其它颜色的条块,会给人以革命不彻底的误解。
▲ 加成两条变这样
再说了,虽然黄河是母亲河,可是长江也一样重要啊,要不要也表现出来呢?那就再加一条变两条。
但这样下去就打不住了——珠江算不算呢?OK,再加一条变三条,松花江也要吧?再加一条变四条,同理,
汉水、淮河、乌苏里……七七八八都加上,不就成了红黄“星条旗”了吗?
▲ 三条已经显得很多了,要是再加……
关键时刻,又是张治中直接建言:“ 我反对这个黄河图案,红色国旗代表着国家和革命,中间这一杠,不就变成分裂国家、分裂革命吗?同时,以一杠代表黄河也不科学,老百姓会联想到一根棍子,像《西游记》里孙猴子的金箍棒。”
但也有代表提出,如果不要橫杠,旗面倒是完整了,但只剩下一个大星,不是太单调了吗?张治中只是反对加横杠,但他自己也提不出更好的方案,局面有些僵住了。
这时候,一个原来不被看好的“第 复字第 32 号 号”方案开始被注意到了。
此设计在第一轮投票中仅有 5 人赞同,而在更早的海选过程中,还险些被淘汰,是因为田汉的坚持才得以进入决赛圈。但这个 32 的排位,也显示出此方案并不被重视。
入围的 38 份设计中,作者不乏专业美术家,文化名人,甚至还有元帅。但“复字 32 号”的设计者却是一个小人物——曾联松。
曾联松,浙江瑞安人,生于 1917 年 12 月 17 日。青年时代参加过一二·九运动,中央大学法学院经济系毕业生,1938 年入党,皖南事变后被迫离校,回到家乡当了中学教师,后由同学介绍来到上海,在现代经济通讯社做秘书工作。
当他看到报纸上的国旗征稿启事时,心情非常激动——祖国新生,群策群力,我为何不能一试?
▲ 曾联松书法
其实曾联松本人是有美术书画功底的,中学时向画家金作镐学过书画,大学时上过美学家宗白华的课程,写得一手好字。
然而,仅有热情还不够,对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讲,短时间完成设计并非易事,为了设计出满意的方案,他把自己关在阁楼里阅读《论人民民主专政》,按照启事要求,反复琢磨推敲。
▲ 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曾联松设计原稿
曾联松回忆:“ 当我一进入具体构思。便感到这不是易事,十多天里时而浮想联翩,时而伏案涂画,废弃的图纸有一大堆。”
“ 我首先着眼于政权特征…… 设计以红色象征革命;以一颗内含镰刀斧头的大五角星象征共产党,象征人民军队;以四颗小星代表广大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每颗小星均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大星引导在前,小星环拱于后,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
▲“第 复字第 32 号 号” 的图样
“ 以五星结构象征政权特征的考虑定下以后,接着考虑如何表达中国特征。为简洁起见,力求寓意于五星之中。我将五星结体排成椭圆形,像海棠之叶,寓表疆土版图;四颗小星则兼指四千年历史和文化;星呈黄色 ,象征黄色人种。构思至此,我开始得意起来。
“ 最后设计五星在旗面上的位置。我剪好大小五颗星,在旗面安排各种布局,注意大小呼应,疏密相间。当安置到左上方时,顿感全局豁然开朗,眼前星辰金碧辉煌,神州河山辽阔。凝视着这个图案,我感觉庄严而显华丽,简明而具气势,顿时兴奋得手舞足蹈。”
1949 年 8 月中旬,曾联松将设计稿寄给了政协筹备会。在初选时,代表们认为大星内的镰刀锤子图案太像苏联国旗,于是去掉了,最后以微弱优势入选了最后的38 幅。
当张治中提出反对“一条杠”后,曾联松的方案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重视,认为“复字 32 号”很好的表现了中国革命人民的大团结,应该作为国旗的首选。
“ 过去我们老想着在国旗上画上中国特点,因此画上一条黄河。其实许多国家的国旗不一定有什么该国家特点。五星红旗这个图案表明着人民大团结,现在要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
这一提议受到了全体代表的赞同。
9 月 27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关于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四个决议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注意,这时候还叫“红地五星旗”,不过在第二天的《人民日报》上,就改为了“五星红旗”。
至此,我们熟悉的五星红旗诞生了,曾联松从此有了“国旗之父”的美誉。
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上,在两天内被赶制出来,长 5 米,宽 3.33 米的五星红旗缓缓升起,迎风飘扬——新时代,开始了!
一年以后,曾联松收到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发来的 1137 号文件:
“ 曾联松先生,你所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业已采用。兹赠送人民政协纪念刊一册,人民币五百万元(当 当时币值) ,分别交邮局和人民银行寄上,作为酬谢你对 国家的贡献,并致深切的敬意。”
曾联松的好友们很惊讶:“ 当我晓得他要设计国旗,觉得他太天真了,一国之旗怎么会由小百姓来画呢……做梦也想不到,这国旗真就采用了他的设计。”
▲ 国家兴旺发达,曾老的晚年非常幸福
作为新中国国旗的设计者,曾联松从不居功自傲,不拿这些当资本,继续兢兢业业的从事本职工作,直到退休,他的职务也只是上海日用杂品公司副经理。有人想用曾老的名字开一家“曾联松旗帜商店”,他始终没有同意。
50 年后的 1999 年 10 月 1 日,在建国五十周年庆典上,五星红旗又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升起。18 天后,曾联松在上海逝世,享年 82 岁。
这面漂亮大方的新国旗,如同这个新国家的缩影,是普通公民、国家领袖、民主人士、各界代表共同创造出来,代表全体中国人的伟大象征。它的设计者,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百姓”——人民,永远是这片土地上的主人,永远是这个国家的动力!
“ 要画心中的国旗,最重要的是你心里有没有对国家的那份情感。”——曾联松
参考资料
【1】象征性与民族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的设计思想与案例分析 郭秋惠 装饰 2019.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诞生始末 霞飞 党史文苑 2009.07
【3】1949 年国旗落选方案 历史研究
【4】揭秘国旗诞生幕后:五星红旗为什么能从约3000份投稿中脱颖而出?周楠 上观新闻
【5】浪迹天涯路几千 国旗的设计者曾联松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6】不朽的历史记录——国旗、国徽、国歌诞生纪实 中国政协文史馆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