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一五规划

发布时间:2020-10-05 来源: 演讲稿 点击:

 济南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一五”规划

 济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阶段。回顾总结我市“十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经验,科学编制济南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一五”规划,对于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成全面建设小康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回顾 “十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围绕“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战略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经济社会步入统筹协调发展轨道;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和国有资产布局结构,努力增强企业活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得到巩固和加强;大力推行市场化运作,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多层次、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迅速发展;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城镇社会保障

 制度,保证了一些多年酝酿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有所突破,解决了不少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1、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果 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大力推行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使国有企业充满活力,巩固和发展了公有制经济,促进了主导产业的优化升级。齐鲁考格尔集团有限公司、济南汽车配件厂等 24 家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实施了产权多元化重组,大中型企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山水集团、小鸭集团、试验机厂等一批重点企业实施国有产权对外转让,企业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济南钢铁集团、济南重汽集团等重点国有企业基本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城市供水、供气、公交等公用事业国有企业改制改组和环卫、绿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资源经营权转让,加快了垄断性行业市场化改革进程,促进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打通非国有资本进入国有经济和劣势国有企业退出两大通道,竞争性国有资产有序推出,企业中国有产权比重下降到 51.7%。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新体制,将部分企业移交属地县区管理,完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制度,组建规范的国有资产经济公司,实行国有出资人权力、义务和责任相统一,国有资产管理经营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

 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 围绕提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和依法行政的能力,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优化发展环境为重点,积极推进阳光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建设。完成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精简职能错位、交叉机构 17 个,精简幅度 18%;改革政府资金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公职人员福利待遇货币化;将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账户纳入政府资金结算中心统一管理,完善和加强了政府资金使用监督制度;改革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逐步推行财政部门监管体制下的委托管理和授权经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完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取消市级行政审批事项695 项,占行政审批项目总数的 62.4%,简化了行政审批手续,提高了办事效率;依照行政许可法要求,审查修改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73 件,清理行政许可事项 450 项,清理行政许可主体 27 个,清理收费项目 75 项,促进了依法行政。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建立了政务信息公开和政府重大决策事项听证制度,完善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和提案征询办理制度。

 3、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明显改善 制定和落实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的成长环境,非公有制经济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十五”前四年全市社会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占 45.3%,非国有单位投资占 54.7%,比“九五”期间提高 9 个百分点。非公有制

 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已接近 40%,各县(市)区非公有经济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均在 6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产业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已由过去单一的商贸服务、工业加工等行业,向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精细化工、新材料等新领域拓展;尤其是科技创新和外向型特点明显,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占到全市同类企业的 70%以上,平阴玛钢、力诺集团、圣泉化工等成为全市外向型经济的骨干企业。

 4、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 引进了沃尔玛、家乐福、联合利华、易初莲花等国内外商业巨头,促进了商品市场的发展和繁荣,经营业态和商业布局得到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健康成长,旅游、房地产、会展、中介服务、现代物流等新兴三产迅速发展;全国 11 家商业银行已有 10 家在我市设立分行,全市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 24 家,保险公司 15 家,证券机构 19 户,证券营业部 31 家,期货经纪公司 4 家,初步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其它银行业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分业经营、协作配套的金融组织体系,济南区域金融管理中心地位基本确立。农村信用社改革基本完成,取得预期效果。资本市场稳步发展,济百、小鸭、渤海、金泰等上市公司完成资产重组,上市公司中的“ST”问题得到解决,全市域内上市公司达到 19 家;企业上市后备资源不断壮大,有 7 家非上市公司完成了上市辅导。加快培育技术、人才和科技产权市场,推进高新科研成果和技术产权通过市场

 直接转让,开辟了科技生产力转化和成果应用的新途径。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全面推进“诚信济南”建设,市场环境明显改善。

 5、财税、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改革财税征管体制,建立起税收属地管理、主体税种两级分享的财政管理体制,规范了税基管理,理顺了市与县(市)区财政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减少一般性支出,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财政支持,强化对公益事业的资金投入;实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改革,形成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管理体制。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围绕改进政府投资管理方式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制定实施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意见措施,实行了基建项目代建制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备案制,健全了政府投资决策和项目法人约束机制;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放宽投资领域,实现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担风险,加快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进程。

 6、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围绕着巩固党在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全面加快了农村各项改革步伐。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完成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保护和提高了农民、农业的生产积极性。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逐年减免农业税, 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及其附加,其中章丘市 2004 年免征所有农业

 税及其附加,成为全省第一个取消农业税的县(市)。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制定实施了“6521”和“1020”工程,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反哺农业新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发展壮大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已拥有 2 家国家级、10 多家省级和 51 家市级龙头企业,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业效益。积极发展小城镇、非农产业和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资源、需求信息库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网络,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全市建立了 21 家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

 7、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深入进行 积极构造社会保障“安全网”,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制度,建立起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健全各类参保人员的交费政策。加强街道、社区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了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起最低生活保障金比照人均生活水平增长调整机制,实现了“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有效衔接,确保了弱势群体和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大力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 60%,农民受益人口达到 150 万。

 8、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制改革有了新进展 深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和高新技术

 产业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步伐,科技与经济建设进一步融合,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各类科技园区和高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健康发展,建成省级以上创业服务中心 4家,生产力促进中心 5 家,一大批股份制和民营科技企业迅速成长。教育体制改革健康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全面展开,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 85%;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优化职业学校资源配置,积极转变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逐步形成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和产业升级需要的国民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农村教育体系。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三项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和卫生监督体系,强化了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以疾病预防控制和农村公共卫生为重点,全面加强疾病控制、医疗救治“两个体系”建设,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力明显增强。文化市场建设有序发展,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营性文化产业和事业单位转体改制稳步推进。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总体要求和基本目标 “十一五”期间,是济南经济社会发展难得的机遇时期、非常关键的时期和要经受严峻挑战的时期。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的阶段、新的平台、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的改革和发展还面临很多的困难和压力,主要是:政府职

 能没有根本转变,宏观调控体系不能完全适应经济主体多元化、利益多样化新形势的要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相对薄弱;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竞争性行业中国有资本比例仍然较大,大公司、大集团和知名品牌数量不多;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外向型经济相对薄弱;推进改革不平衡,有些改革措施止于表面,甚至带有浓厚的部门色彩。这些都说明,我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导致经济社会生活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体制弊端还没有根本消除,改革的任务仍相当艰巨。

 未来五年是我市“黄金发展”和“矛盾凸现”并存的时期,改革面临着新的形势,体现着新的要求,要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保持一个较长时间的平稳较快发展,无论是优化经济结构,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无论是克服资源、科技、人才瓶颈,还是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无论是解决“三农”问题,还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无论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迫切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提供保障。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攻坚阶段的改革呈现出新的特点。从改革内容来看,比较容易的改革相当一部分已经完成,目前面临的主要是一些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配套性强、风险比较大的改革。很多方面的改革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而且涉及上层建筑,涉及社会稳定,涉及社会利益调整,改革成为真正庞大的系统工程。从改革的动力看,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对利益调整包括对普通群众利益调整的范围和力度不断增

 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关方面主动投身改革的热情;尤其是长期作为改革领导者和推动者的政府部门,在改革的深化过程中,本身成了改革对象,改革的艰巨性不言而喻。从改革方式来看,目前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元化,各项法规、制度逐步完善,由政府放宽政策进行改革的空间非常有限,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推动改革已显然不够。因此,下一步改革的形势空前复杂,改革的难度大大增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着眼于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以更大的决心,尽更大的努力,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标本兼治,努力实现改革的新突破,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为“十一五”期间济南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从济南的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社会保障、城市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改革,大力推进机制、科技和环境创新,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实现“十一五”各项发展目标创造制度机制条件,坚实济南

 提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体制基础。

 “十一五”时期,济南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发挥。到 2010 年,现代产业发展结构基本形成,现代市场体系比较健全,统筹城乡发展机制初步建立,力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府职能发生根本转变。经济宏观调控明显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完善,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初步形成以人为本、运转协调、廉洁高效和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基本完成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现代产业发展结构基本形成,高新技术、外经外贸和民营经济竞争优势明显;形成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混合经济结构,80%的国有资本集中到高新技术产业、外经外贸、现代制造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等优势行业,做强做优一批竞争优势和带动作用明显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 30%左右。

 ——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建立起以股份制为基本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济南特色的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系,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基本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不平等待遇。非公有制经济介入法律许可的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全面填补法律范围内各行业的非公有制经济空白,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平等竞争的局面。

 ——初步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机制。巩固和发展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农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农业生产方式发生转变;初步建立起农村养老、医疗、救济等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农民的基本权益;把农民纳入全市就业管理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就业一体化管理;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基础设施领域的差距,切实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农村现代化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形成比较健全的现代市场体系。扎实推进各类要素市场基础性建设,尽快形成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全国性区域要素市场;推动现代流通业建设,培植多家年营业收入过 300 亿元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健全和完善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土地集约利用机制。土地交易市场化程度大幅提高,形成土地储备基金制度,实现土地收购、储备和出让的良性循环机制;初步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管理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安全规范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机制。

 ——完成事业单位转体改革。放宽社会事业准入,放开市场、引入竞争,积极构建服务现代化省会建设、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公共服务体制,初步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社会资源有效

 利用、人人享有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1、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事业改革,为市场经济有效发挥作用和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科学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职责范围,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的分开。在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大力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使直接参与微观经济活动过多的局面得到根本改观。

 进一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核心是建立“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积极推进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完善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着力解决职责交叉问题,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合理界定乡镇机构职能,精简机构和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实行乡镇“编制实名制”,5 年内只出不进;对乡镇事业单位进行分类管理,整合乡镇站所,形成农村新型服务体系。

 继续深化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和事项,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建立审批和许可事项的监督管理机制。

 全面推行依法行政。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快建立法治政府。实行行政问责制度,逐步建立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社会公示、听证制度。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采取多种渠道,运用多种形式,广泛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上。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认真开展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听证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制度建设。完善政府资金管理制度、公务员福利补贴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实施行政事务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统一规范协调配套的政府管理制度,创造健康、和谐的行政工作氛围,促进阳光政府、服务政府、法制政府、责任政府的建设。

 2、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为着力点,围绕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紧密结合国有资产布局调整和企业改制工作,综合运用宏观调控、市场引导和政策支持手段,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到 2010 年基本完成对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使 80%的国有资本集中到高新技术产业、外经外贸、

 现代制造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等优势行业,提高国有存量资本质量,增强国有经济的支撑力。充分发挥资本要素功能,通过资本联结纽带,延长主导产业链条,培植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与实施新型工业强市战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实施“三个一批”建设,按照市场取向和持续发展要求,采取并购、重组、联合、划转等形式,整合国有资源,优化企业结构,拓展规模经济优势;发挥投入对经济结构升级的杠杆作用,广泛吸引社会投资,深化对主业突出、业内领先企业和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的改组改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巩固和扩大市场占有,加快企业做强做优。

 3、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监管运营体制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继续实施和全面完成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十一五”期间形成以股份制为基本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企业活力;调整优化企业股权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国有控股企业数量,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中小企业改革改制和属地化布局调整,国有资本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下降到 30%左右,使企业规模结构、布局结

 构和投资结构更加合理。深化集体企业改革,推动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发展。

 深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健全和规范国有资产运营机构,落实国有出资人制度,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国有资本收益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初步构建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济南特色的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系。

 4、进一步改善非公有制经济成长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切实落实各项法规政策,保护私有财产权,保障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享有同等待遇。围绕国家调整产业政策,进一步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领域,降低准入门槛,除国家法律法规限制外,非公有制经济介入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全面填补法律并未禁止而实际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行业空白,实现公平竞争。围绕发展服务业,充分利用服务业市场开放、发展空间大、适宜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加强规划,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市场总量,

 加速积累,有序发展;围绕发展新兴产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房地产开发、小城镇建设和水利、交通、能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投资、经营方式多样化;围绕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鼓励非公有制资本参与公有制企业多元改制。

 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人才开发、创业辅导、信息咨询和融资改造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加大财政资金对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体系的支持,着重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民间资本设立投资公司,尝试建立再担保机构,积极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创业融资渠道;改进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提高办事效率,推行服务承诺制,形成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部门协作、协调机制,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增强非公有制经济自我发展实力。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改制改组、优化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介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域外市场,多形式利用外来资金和吸引项目;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做强做优;支持各类人才多形式从事非公有制经济,优化非公有制经济人员结构;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的培训和知识更新,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转变经营方式,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支持建立各类企业行会(商会),更加有效地维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

 5、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机制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健全农村承包土地合理流转机制,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健全完善农民种粮补贴和粮食价格调控机制。

 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围绕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后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转机制;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巩固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方式和支出结构,提高县乡财政自我保障能力;努力化解乡村债务压力,尽快建立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的有效机制,实现乡村工作正常运转和农村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确保农民负担不出现反弹。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强化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总结和推广适合济南农业特点的产业化形式,提倡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体制创新和改革探索。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组织,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深化农村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完善粮食市场准入制度,支持多种所有制粮食购销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按照国务院确定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完善改革方案,搞好改革试点,逐步推广。深化供销社、林业体制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

 加快小城镇综合改革。改革小城镇管理体制,理顺关系,完善功能,形成符合小城镇经济社会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大建设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小城镇建设,完善开发和运作机制,促进小城镇沿着市场化轨道协调、可持续发展。

 6、加快投资、财税和价格体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积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有关配套政策,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推行和完善企业投资备案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放开除国家有特殊规定外的所有投资领域,加快投资主体多元化进程。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完善政府投资决策机制,积极推行“代建制”,建立严格有效的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不断提高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改进政府投资管理方式,整合

 政策性投资资源,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加强投资调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发展改革与国土管理、城市规划、金融、环境保护、统计等部门的配合机制,综合运用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财政信贷政策、信息发布等手段,有效调控全社会投资,形成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

 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以强化财政管理和公平预算分配为重点深化预算编制改革,逐步扩大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范围和规模;完善财税分税体制,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和改进财政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改革和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健全公共财政体系,逐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体系和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对农村和社会事业的投入,提高公共财政的能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财政保障。

 深化价格体制改革,改进价格管理方式。加强对垄断行业的价格管理,全面推行水、电、气和交通、运输、医药等价格改革,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规范相关服务价格行为。继续加强涉农、涉企价格和收费管理,严格控制政府提价项目,保持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全面实行教育收费“一费制”。加强商品房和物业服务价格的管理和监督。健全完善价格公示制度

 和听证会制度,建立听证价格目录和价格听证常任代表库。进一步完善市场价格监测体系,健全防范价格异常波动的预警预报及应急处理机制。强化价格监督检查,维护正常的市场价格秩序。加强社会舆论监督,提高政府定价行为的科学性、合理性。

 7、发展现代市场体系,为建设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创造条件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建立以商品市场为基础、资本市场为龙头、要素市场为支柱、专业市场为特色的现代市场体系。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贯彻落实《济南市政府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意见》,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建设,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大力发展证券、债券、期货和产权交易市场,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管理规范、综合竞争力强的中介机构群体, 到 2010 年,全市直接融资比重占到 30%以上,基本建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使济南成为全国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省会城市之一。

 加快土地等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规范征地行为,完善征地补偿和安置制度,建立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规范发展土地使用权市场,全面推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 大幅提高土地交易市场化程度;实行非经营性用地公开供地机制。建立土地集约利用机制,促进土地合理、有效利用。建立土地储备基金制度,从储备土地使用权出让收益中按比例提取资金,专项用于土地储备和开

 发整理,实现土地收购、储备和出让的良性循环机制。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探索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实现规范管理、积极试点、疏堵结合、不断创新。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机制。建立水权市场,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推行农业用水终端水价制度、城市用水阶梯水价和超量加价制度。完善其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探索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发挥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坚持把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作为安置就业的主渠道,进一步完善公益性岗位开发储备制度,积极实施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工程,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线制度。进一步改革劳动就业管理制度,创新分类、分群、分层管理机制,提升就业工作水平。取消各种对农民劳动力就业的歧视性规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完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失业监测预警体系,健全再就业专项资金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对城乡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培训,鼓励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加快构筑现代流通产业体系。大力实施现代流通业强市战略,改革改组传统流通产业,突出培植多个年营业收入过 300亿元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引导企业走综合商社发展路子;大

 力发展各种新型流通业态,着重发展第三方物流、生产资料连锁经营和贴牌生产,推进工商一体、内外贸一体,建立新兴工商关系;大力推进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构建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流通产业体系,强化济南区域流通业中心城市的地位。

 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推进中介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的改革和发展;积极稳妥发展非盈利性社会组织。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促进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规划、管理和协调,整合社会信用资源,加快建设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立政府监管信息共享机制,积极推进信用体系标准化和信用征集、信息披露立法进程,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8、深化涉外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按照市场经济和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深化涉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实现外经外贸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形成公平和可预见的法制环境,确保各类企业在外经贸活动中的自主权和平等地位。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对外合作方式,加强对外经济的标准化、国际化建设,建立健全应对贸易磨擦预警机制和跨部门综合应

 对机制。

 加快构建“引进来”层次有效提升的体制保障。进一步消除政策障碍,改善投资条件,拓宽引资领域,创造有利的体制环境,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升利用外资层次。改革和完善“走出去”政策体系。建立有效推动“走出去”的动力机制,支持企业充分利用扩大开放带来的机遇,加快开拓国际市场、加速技术更新和培育自主品牌,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申报自营进出口资格,赋予企业更大的海外投资决策和经营管理自主权,实现对外投资便利化,扩大地产品出口规模,改善对外贸易结构。

 完善口岸管理体制。强化口岸服务和监管职能,加快口岸管理方式创新,进一步提高贸易和投资的自由、便利程度。

 9、加快公共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提升城市市场化水平 全面推进和完成事业单位转体改革。分离公共服务事业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和行政管理职能,放开市场、引入竞争,放宽公共事业准入,各类科研、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全部面向市场和社会,实行公共服务事业“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分类管理”,积极构建服务现代化省会建设、适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体制,到 2010 年,初步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社会资源有效利用、人人享有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

 加快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放宽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准入,引导和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城市燃气、公交、供水、供暖、

 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经营性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市政、环卫、绿化养护等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坚持用深化改革和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等办法,多形式、多渠道筹集城乡建设资金,综合利用公共资源,发挥资源使用效能。

 加快旅游产业建设步伐。引导和支持旅游业资源整合,鼓励各类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联合重组和资本扩张,延长旅游产业链,组建适应市场要求的多元化经营的大型旅游集团。探索建立旅游、文化、园林、城建、餐饮、商贸等行业的统一协调机制,充分挖掘我市独特的旅游资源潜能,打响泉水名城品牌,突出泉城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和现代都市特色,全力打造“老济南、新泉城”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建立完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体、廉租房为补充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满足不同收入居民对住房的需求。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完善住宅交易二级市场。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整顿市场秩序,严禁炒地、转让期房,遏制投机炒作行为,稳定住房价格。科学运用信贷手段,大力发展住房信贷业务,促进房地产业的有序发展。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住房补贴制度。

 10、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险和分配制度改革,为市场机制平稳运行提供保障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应保尽保原则”,完善城镇就业

 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逐步扩大做实个人账户。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基本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历史遗留问题。依法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的参保率,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办法。全面实行社会保险费“五险捆绑”集中统一征缴。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医疗保险。探索企业、事业和机关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具体办法,争取构建城镇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到 2010年,城镇就业人口养老保险覆盖率提高到 90%以上;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 90%以上;失业保险覆盖率超过 80%,领取失业金人数比重超过 90%。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建立多层次地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到 2010 年,争取所有县(市)区都纳入农村养老保险范围。

 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起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和灾民生活救济制度、就业援助制度等相互配套的城乡救助体系。积极探索社会救助重心“下沉”社区模式,把救助对象纳入户口所在地的街道和乡镇社会救助中心。

 积极发展城乡养老、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推进多层次保障体系的发展。按照山东省《关于加强与商业保险合作推进补充医疗保险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商业保险参与补充医疗保险的

 运作,推行和完善大额医疗救助金合作、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个人负担再保险等保险形式。探索保险业参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形式,鼓励保险业针对农村合作医疗需要发展低费率、广覆盖的保障型业务。

 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推行和完善企业年薪制、职工持股、技术和知识入股、股票期权等分配形式;研究建立科学的公务员工资增长机制;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建立合理的高中低收入阶层划分标准,规范垄断行业收入和高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强化政府的再分配调节功能,将“就业优先”作为缩小收入差距的重点,消灭城镇就业空白家庭,同时加强税收调节,将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

 11、全面深化科教文卫体制改革,创新社会事业发展新机制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加快转企改制科研院所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高新技术产业要素组合,深入推进高新园区“二次创业”。制定完善鼓励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尊重科技成果、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合理评估知识产

 权投资入股价值,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民营科技企业。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积极构建有效配置国内外科技资源的合作体系。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继续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分步实施《2005—2007 年济南市农村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尽快实现全市免除农村义务教育收费,明显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调整结构,提高水平。按照建设制造业强市要求,大力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争取普及高中阶段的义务教育。稳定和落实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免学杂费政策,并逐年扩大享受此政策的人群。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放宽教育准入领域,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鼓励支持并依法规范社会力量办学,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建立学习型城市,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制和终身教育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辅的全社会办学格局,到 201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大力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和产业单位的改制步伐,加快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培植具有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

 服务为重点,积极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改革;以加大投入、完善机制为依托,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参与发展文化产业,全面放开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博物馆和展览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文化领域,部分放开国家限制的文化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结构和文化市场体系。

 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城市医疗机构管办分离、分类管理和医药分开的医疗服务体制改革,整合城市医疗资源,完善公共医疗机构,发展基本医疗机构,放开营利性医疗服务机构,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整顿规范医疗收费服务和药品购销秩序,抑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到 2010 年,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和管理制度改革取得较大进展,群众看病难问题明显缓解,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取得显著提高,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低廉费用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加快建设由政府组织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等多方筹资的农村大病医疗互助共济制度,2008 年前基本建立起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其筹资、管理、运行和监督体制。

 12、加强组织领导,协调推进各项改革 进一步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切

 实把深化改革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把实现体制机制创新作为 “十一五”期间全市市场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以改革促发展,通过深化改革推进各项工作。加快建立统筹协调全市改革的工作机制,强化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综合配套,做好改革任务的组织协调,把握好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力度和节奏,并根据不同情况确定落实时限,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注重实效。坚持先行试点,积累有益经验,防范改革风险;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人民群众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处理改革中的各种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和谐,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环境。

 切实加强各方面的配合和沟通,搞好改革措施之间的相互衔接,形成整体改革合力。各级发改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紧密跟踪各项改革进展情况,督促检查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做好协调工作,及时把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上报市政府。

 各县(市)区要根据本规划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把握重点,明确责任,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各项改革。

相关热词搜索:济南市 经济体制改革 十一五规划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