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8-23 来源: 心得体会 点击:

 仁者仁心

  ——读《孟子》有感

 身为孔子的再传弟子,孟子在战国时期的成就与孔子相比也并非虚名,在现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在推崇孔家学说的同时,也善于以出自己的主张来进一步完善儒家学说,并将之发扬光大。他的仁政学说,即使在当时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但在汉代之后则被认为是官方学说,人尽仰之。而他的《孟子》也成为儒家不得不提的经典学说之一。

 在大学重新开始读《孟子》,和小时候那种单纯倾向于背诵的朗读完全不同。我不再执拗于拗口的文言发音,更专注于他背后暗含的故事和道理。

 我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对孟子熟反而并不是背诵《孟子》,而是那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孟母三迁,孟母为了孟子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成长环境,耗尽积蓄搬了三次家,而孟子最终也不负所望。孟子一生的成就,与母亲的教导和付出的心血也是分不开的。孟子也极其敬重母亲,并把这种“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他的政治理念之中,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建立到父与子的基础之上,统治者要如同父母一样来关怀他的子民,而子民也要尊敬他的统治者们,以此来解决长时间以来一直威胁社会安定的阶级矛盾,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奠定了“仁政”的基础。他也不断地宣扬、发展这样的理念,教育给他的学生后代,希望他们再发扬,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孟子也十分关心民本问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人民要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提出来对君民关系的深刻见解。在如何解决民心向背的问题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也是在他的理念中最适宜君臣民发展的政治关系,符合他民本的发展理念。这句话在后朝也时刻被当作谏言。

 在孟子的心中,君王只有发展仁政,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与爱戴,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是他心中理想的仁政的社会的发展状态。以孔子的正统继承者自居,把孔子的理念一直发展而光大,到现在的形成自己的“仁政”理念,成为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孟子这一路背负了多少期望和努力。他不仅是那个时代民众的发声者,也是儒家渴望再创辉煌的寄托有望者。与时局格格不入的政治理念,虽然不被那个时代的统治阶层所接受,但是在百姓的心中已经是一个代言人的形象,这也是他一直都受后人推崇的原因,乃至在最后成为汉代安民的重要思想。时间和历史都一次次证明,儒学能够发扬光大,孟子的学说能够口口相传至今依旧被人推崇和运用,并不是没有他的道理。这一次我认识到的孟子,似乎比小时候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怀着仁心来解决民生,孟子能被历史记住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他从前朝的历史经验总结得出的治国之道,怀着对人性的本能的善意来保护对普通贫苦百姓的生活安定,他深知暴政的危害,因此劝诫统治者们不要再犯前人犯下的过错,以史为鉴,民乃治国之本,体恤民情,关爱民生,勿因不仁而失天下。同时他也有着和平主义思想,反对战争,不仅因战争伤农伤民伤本,也是因为他认为战争之后的民心注定不归顺,他渴求的是修文德而使远人自来的境界。他的一颗仁心,在他的理念和话语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只是无奈命运弄人。

 即便孟子的“仁政学说”与现今的民主相比,我们能看到他的缺陷和不足,带有封建时期无法磨灭的烙印和无法解除的腐朽的思想痕迹,总体来讲还是为了封建统治阶级而服务的,他本身也逃脱不开地主阶级的身份,这是时代带给他的悲剧,如果社会的民主思潮更浓厚一点民本思想可能会实现地更早一点,甚至超越西方的社会变革时间。但与同时期的思想家相比,孟子的理念有着跨时代的进步,是儒家学说进一步升华的关键点。而且从现今中西方文思想的对比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孟子同洛克等人对于自然权利、人权等在一定程度上的

 相同之处。

 孔子是仁者,也有一颗为民爱国的仁心。

 即使他的理念带有一些乌托邦的幻想,他仍是那个时代先锋和先行者,即使他的观念仍逃不出封建思想的桎梏,他也是民本思想的首倡者。毫无疑问,他注定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和人民的先锋。

相关热词搜索:孟子 读后感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