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教学方法改革
发布时间:2020-08-05 来源: 心得体会 点击:
漫谈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要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是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确定之后,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富有成效,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开发,技能的培养,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来说,教学方法是关系着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一般说来,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又包括学生的学法,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
教法主要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的总和。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经验的方法的总和。“应试教育”把学生完全看作是教育教学的客体,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法主要采取注入式,学生的学法主要是死记硬背;而素质教育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法采取启发式,学生的学法应该是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因此,“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向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如下新要求:
一、 突 出 “ 启 发 式 ”
古今中外各种优良的教学方法,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就是“启发式”。坚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按照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要求来选用和设计教学方法,正是当今为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点。“启发式”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强调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把握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二是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的统一;三是确认学生学习的主体。由于“启发式”所具有的这些性质和特点,就决定了不能把它当作具体方法来看待,而应该作为素质教育过程中整个教学方法体系的指导思想。例如,“引导发现”着重于“探究发现”,本应有启发的因素,如果在“注入式”的指导下,就可能是让学生就范于教师设计的“圈套”,成为变相的填鸭式。讲解法是一种接受式的教学方法,但如果讲得深入浅出,条理清晰,画龙点睛,扣人心弦,同样能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论是讲授、回答、讨论、实验、练习、演示、自学辅导等等,只要具备“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特征,都可以叫做“启发式”教学法,它不具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格式或若干具体的教学环节。目前,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要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从只重视学习的结果,转到既重视学习结果,又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三是从只研究教法,转到既研究教法,
又研究学法,重视研究教学的规律。启发式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改革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使其富有启发性。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注意把几种教学方法配合起来使用。
二 、 注 重 研 究 学 法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两方面。但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方法只重视研究教的方法,忽视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研究,片面强调教师的传授作用,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实际上,教是为了学,科学的学法是科学的教法的基础。随着人类知识信息量的增加和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普遍认识到学生学习方法对教学活动过程的重要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阿尔温·托夫勒也认为,“明天的学校不仅要教给学生信息,还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现代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对学法的研究已经受到高度的重视.“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这句至理名言正在成为当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座右铭.“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学习”,已经逐步成为教育界同仁的一种共识.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就应以过去只研究教法逐步过渡到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使教与学统一起来。随着中小学教育教学由重教转向重学,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引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受到冲击,教师将不再是现成知识的灌输者,而将发挥教学指导者的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咨询者。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应有的重视,明确提出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在改进教学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与培养。故此,实现教学方法现代化不仅强调教与学活动的辨证统一,而且要从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原理出发,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并把它作为创立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完整体系的前提条件。比如赞可夫在其“教学与发展”实验教学理论体系中,提出要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即让学生不仅明确学习什么,而且明白应该怎样学习。当然,素质教育要求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法的研究,并非要贬低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只是研究重心的转换,是对教学本质深刻认识的表现,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近些年来,国内、外创造和实施的“八环节系统学习法”、“单课四步预习法”、“反馈调节学习法”、“过度学习法”、“三——tion外语记忆法”(注:“三——tion”即印象、联系、重复之意.)以及“自读教学法”、“自学辅导教学法”等,都是学法研究和改革的优秀成果.这些方法不仅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而且使他们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能力.
三 、 强 调 教 会 学 生 学 习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改革教学方法,无论是强调“启发式”,还是研究学生的学法,其根本目标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习。我国古代就有“授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思想。著名教育家埃德加?富尔指出:未来世界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者,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从而提出了“教会学生学习”这样一个当代教育世界的重大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教会学生学习比教给某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它要求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掌握这类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从而使学生把“学会”与“会学”统一起来。因此,教会学生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是提高学业成绩的根本途径之一,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对策之一。只有改革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将重心从单纯的教师的教转移到引导学生学,让学生从“学会”尽快过渡到“会学”才算达到改革教学方法的目的,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四、要正确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能正确运用教学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揭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几何形体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学好数学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使用教具,对由学生操作也引起了重视,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数控技能已成为教法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电化教学手段,比如幻灯、投影仪、录音、录象和多媒体电子课件等,更生动鲜明,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但是运用教具和课件等,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和抽象程度,以及学生的接受水平正确使用,要有明确的目的,要讲求实效,不要使使用教具、课件成为教学的一种负担,更不要因为怕麻烦、怕费时间,而不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五 、 促 使 学 生 知 情 和 谐 发 展
在教学方法走向适合素质教育轨道的过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情意因素作为认识过程中的动力系统,不仅对学生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作用,决定着学习者的积极性水平,促使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还对形成学生以学为乐的良好态度起着巨大推动作用。因此,教学方法改革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学习态度,注重激情引趣。现代教学已把情感、意志因素作为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过程与情意过程的统一。传统的唯理性教学模式过分强调认识因素的作用,忽视学生情感、意志的作用,学生只能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当作无情无感的器物。人们称这种方法为“无情教学方法”。正如斯卡特金
针对传统教学忽视学生情意因素的弊端所指出的那样:“实现教学的积极情感背景原则,应该有助于克服这种严重的缺点,使勤奋学习的内在动力活跃起来。”洛扎络夫的暗示教学方法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使学生愉快而紧张,强调情感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从而取得了很大成功。而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之所以未能在全世界得到推广而极盛一时,除其程序本身不够完善之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情感在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使学生置身于僵化的教学模式之中,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因此,为了健全人格的发展,认识学习必须同情意、情感相结合,心智发展必须同情绪发展相结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必须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意因素,促使学生知情的和谐发展。
六 、 力 求 实 现 最 优 化
教学方法的优劣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所谓“好的教学方法”,实为“最适当的教学方法”,即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是最适当的。不同教学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排他性的,而是相互联系,部分重合、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我们在某个时候采用某种方法,那只意味着某种教学方法对解决基本教学任务具有特别重大的贡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具有灵活多样性。教学方法的改革或优化,不在于剔除或偏爱哪些方法,而在于如何依据不同的制约因素对教学方法作出最佳选择。某一特定的方法只能有效地实现某一或某几个方面的目标,要保证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教学中往往要求选用几种能互补的方法,并将各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达到优化教学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关键取决于创造性。任何优良的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都不可能按一个模式生搬硬套,必须结合不同的对象、时间、地点、条件等,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再改造,形成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艺术。所谓“教学有识,教无定法”,正是由教学方法本身的多样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决定的。
热点文章阅读